一种智能车路协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20531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路协同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包括减速带,所述两个减速带,适于沿车辆行进方向间隔铺设在路面上;重力感应器,设置在所述减速带内;处理板,设置在所述减速带内,所述重力感应器与所述处理板电连接,所述处理板适于收集所述重力感应器传输的数据。该智能车路协同系统,通过在减速带上设置重力感应器,将车辆通行时的时间及产生的重力传输至处理板上,处理板接收到数据后,对至少两次的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根据至少两次上传数据的时间及减速带之间的距离可以算出车辆的区间车速,同时,将重力感应器设置在减速带内,可以有效对车辆进行减速,还可以记录车辆的重量,查看车辆是否超重。查看车辆是否超重。查看车辆是否超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车路协同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路协同
,具体为一种智能车路协同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今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总量不断增长,交通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智能车路协同系统的出现,对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进行了极大地改善。
[0003]现有的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对车速的检测通常采用在路边设置速度感应器,用来测量车辆经过时的速度,然而这样仅能测量车辆的瞬时速度,却并不能对车辆的速度进行限制,若是需要对车辆速度进行限制,还需额外设置减速装置,装置及功能较为分散,不便于操作人员进行管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车路协同系统,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包括减速带,所述两个减速带,适于沿车辆行进方向间隔铺设在路面上;重力感应器,设置在所述减速带内;处理板,设置在所述减速带内,所述重力感应器与所述处理板电连接,所述处理板适于收集所述重力感应器传输的数据。
[0008]优选的,所述减速带包括:半弧壳体,适于扣设在路面上,所述重力感应器和处理板均设置在所述半弧壳体内,所述半弧壳体顶部设有通孔;限位杆,沿竖直方向滑动安装在所述通孔内,所述限位杆一端适于所述重力感应器连接,一端适于贯穿所述半弧壳体的侧面且部分伸出所述半弧壳体外;弹性件,连接在所述限位杆与所述重力感应器之间,所述弹性件具有使所述限位杆保持伸出所述半弧壳体外的偏。
[0009]优选的,所述限位杆顶部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的倾斜方向与车辆行进方向相同,所述限位杆沿减速带的长度方向并排设有多个;固定杆,多个所述限位杆的底部均连接在所述固定杆上。
[0010]优选的,所述半弧壳体沿着车辆行进方向具有前弧面和后弧面,所述限位杆安装在所述前弧面或前弧面与后弧面相交的位置处。
[0011]优选的,包括:延伸板,设置在所述半弧壳体前弧面的一侧,所述延伸板与所述半弧壳体抵接设置,且所述延伸板远离所述半弧壳体的一端具有斜面,所述斜面与地面之间夹角的角度范围为度-度。
[0012]优选的,还包括太阳能板,设置在所述延伸板上,所述太阳能板的一侧与所述半弧壳体接触设置;所述重力感应器和处理板均与所述太阳能板电连接。
[0013]优选的,还包括有:摄像头,设置在所述半弧壳体的后弧面上的限位孔内;所述摄
像头与所述处理板通信连接。
[0014]优选的,还包括有:灯管,设置在所述半弧壳体的前弧面的斜面槽内,所述灯管与所述处理板通信连接。
[0015](三)有益效果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7]该智能车路协同系统,通过在减速带上设置重力感应器,将车辆通行时的时间及产生的重力传输至处理板上,处理板接收到数据后,对至少两次的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根据至少两次上传数据的时间及减速带之间的距离可以算出车辆的区间车速,同时,将重力感应器设置在减速带内,可以有效对车辆进行减速,还可以记录车辆的重量,查看车辆是否超重。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检测。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智能车路协同系统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智能车路协同系统限位杆与重力感应器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智能车路协同系统摄像头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半弧壳体 2、延伸板 3、螺孔 4、限位钉 5、固定扣 6、斜面槽 7、灯管 8、通孔 9、限位孔 10、摄像头 11、太阳能板 12、稳定块 13、处理板 14、垫板 15、重力感应器 16、滑杆 17、弹性件 18、压圈 19、套筒 20、限位杆 21、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

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包括减速带,两个减速带,适于沿车辆行进方向间隔铺设在路面上;重力感应器15,设置在减速带内;处理板13,设置在减速带内,重力感应器15与处理板13电连接,处理板13适于收集重力感应器15传输的数据,减速带包括:半弧壳体1,适于扣设在路面上,重力感应器15和处理板13均设置在半弧壳体1内,半弧壳体1顶部设有通孔8;限位杆20,沿竖直方向滑动安装在通孔8内,限位杆20一端适于重力感应器15连接,一端适于贯穿半弧壳体1的侧面且部分伸出半弧壳体1外;弹性件17,连接在限位杆20与重力感应器15之间,弹性件17具有使限位杆20保持伸出半弧壳体1外的偏,限位杆20顶部具有倾斜部,倾斜部的倾斜方向与车辆行进方向相同,限位杆20沿减速带的长度方向并排设有多个;固定杆21,多个限位杆20的底部均连接在固定杆21上,半弧壳体1沿着车辆行进方向具有前弧面和后弧面,限位杆20安装在前弧面或前弧面与后弧面相交的位置处,包括:延伸板2,设置在半弧壳体1前弧面的一侧,延伸板2与半弧壳体1抵接设置,且延伸板2远离半弧壳体1的一端具有斜面,斜面与地面之间夹角的角度范围为20度-40度,还包括太阳能板11,设置在延伸板2上,太阳能板11的一侧与半弧壳体1接触设置;重力感应器15和处理板13均与太阳能板11电连接,还包括有:摄像头10,设置在半弧壳体1的后弧面上的限位孔9内;摄像头10与处理板13通信连接,还包括有:灯管7,设置在半弧壳体1的前弧面的斜面
槽6内,灯管7与处理板13通信连接。
[0024]综上所述,该智能车路协同系统,通过在减速带上设置重力感应器,将车辆通行时的时间及产生的重力传输至处理板上,处理板接收到数据后,对至少两次的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根据至少两次上传数据的时间及减速带之间的距离可以算出车辆的区间车速,同时,将重力感应器设置在减速带内,可以有效对车辆进行减速,还可以记录车辆的重量,查看车辆是否超重。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检测。
[002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包括减速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减速带,适于沿车辆行进方向间隔铺设在路面上;重力感应器(15),设置在所述减速带内;处理板(13),设置在所述减速带内,所述重力感应器(15)与所述处理板(13)电连接,所述处理板(13)适于收集所述重力感应器(15)传输的数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带包括:半弧壳体(1),适于扣设在路面上,所述重力感应器(15)和处理板(13)均设置在所述半弧壳体(1)内,所述半弧壳体(1)顶部设有通孔(8);限位杆(20),沿竖直方向滑动安装在所述通孔(8)内,所述限位杆(20)一端适于所述重力感应器(15)连接,一端适于贯穿所述半弧壳体(1)的侧面且部分伸出所述半弧壳体(1)外;弹性件(17),连接在所述限位杆(20)与所述重力感应器(15)之间,所述弹性件(17)具有使所述限位杆(20)保持伸出所述半弧壳体(1)外的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杆(20)顶部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的倾斜方向与车辆行进方向相同,所述限位杆(20)沿减速带的长度方向并排设有多个;固定杆(21),多个所述限位杆(20)的底部均连接在所述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忠海刘政娟李唐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交研交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