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截渗墙上下游水位连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0245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1:56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截渗墙上下游水位连通结构,涉及水利工程领域,本申请包括基坑,所述基坑内浇注截渗墙,所述基坑迎水面和底部设置反滤部,所述基坑内部填埋透水填充部,使用具有透水性的土体连通上下游水位,减小了迎水侧土体水位与截渗墙顶高程的高度差,增加了土体和水位变化的稳定性;本申请的连通结构能有效的防止了土体浮动,反滤部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土体抵抗渗透破坏,防止土体细粒流失;本申请既可以选择只填埋透水填充部充分保障水位连通与稳定,也可根据实际工况选用透水填充部和土料回填部依次间隔设置的排布方式,在基本保障水位连通稳定的同时,降低了施工成本。降低了施工成本。降低了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截渗墙上下游水位连通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水利工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截渗墙上下游水位连通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土石坝坝身及坝基中的渗流,由于物理或者化学的作用,导致土体颗粒流失,土壤发生局部破坏,称为渗透变形。
[0003]截渗墙是挡水建筑物基础上的一种防渗结构,保证地基的渗透稳定,通常截渗墙用混凝土浇筑而成,位于透水性很小的地基上,伸入黏土防渗体中,能控制渗流量,延长渗径,具有良好的防渗效果;截渗墙的另一最大优点是可以稳定挖土的边坡,能防止坍方和滑坡。为了保障堤坝的工程质量和提高堤坝性能,做好堤坝加固工作至关重要,但现有截渗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截渗墙顶部位置低于地面,基坑内为原土料回填处理,故仍存在迎水侧土体水位高于截渗墙顶高程的情形,导致上下游土体水位不稳定,产生水位偏差,长此以往将影响土体结构,土体浮动或流失,造成工程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截渗墙上下游水位连通结构,本申请连通结构能够有效的平衡上下游水位差,增加水位稳定性,防止土体变形流失。
[0005]本申请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截渗墙上下游水位连通结构,包括基坑,所述基坑内浇注截渗墙,所述基坑迎水面和底部设置反滤部,所述基坑内部填埋透水填充部。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摒弃了现有在基坑内使用原土料回填的方法,在基坑内部填埋透水填充部,使用具有透水性的土体连通上下游水位,减小了迎水侧土体水位与截渗墙顶高程的高度差,增加了土体和水位变化的稳定性。
[0007]进一步地,所述基坑内部还包括土料回填部,所述透水填充部和土料回填部沿截渗墙的浇注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0008]进一步地,所述反滤部包括沿渗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反滤层、第二反滤层和第三反滤层,所述第一反滤层、第二反滤层和第三反滤层均为砂石料且平均粒径依次增大。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滤层砂石粒径范围为0.25mm~1mm;所述第二反滤层砂石粒径范围为1mm~5mm;所述第三反滤层砂石粒径范围为5mm~20mm。
[0010]进一步地,所述反滤部包括沿渗流方向依次设置的中粗砂垫层、土工布和碎石垫层;所述中粗砂垫层粒径小于碎石垫层粒径。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中粗砂垫层和碎石垫层厚度均为200mm。
[0012]进一步地,所述碎石垫层粒径范围为5mm~20mm。
[0013]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1、本申请在基坑内部填埋透水填充部,使用具有透水性的土体连通上下游水位,减小了迎水侧土体水位与截渗墙顶高程的高度差,增加了土体和水位变化的稳定性。
[0015]2、本申请的连通结构能有效的防止了土体浮动,反滤部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土体抵抗渗透破坏,防止土体细粒流失,反滤部提供两种不同结构反滤层组合,在满足成本和质量需求的前提下可任意选用。
[0016]3、本申请连通结构的基坑内,既可以选择只填埋透水填充部充分保障水位连通与稳定,也可根据实际工况选用透水填充部和土料回填部依次间隔设置的排布方式,在基本保障水位连通稳定的同时,降低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申请连通结构剖面示意图;
[0018]图2为本申请连通结构未填埋状态剖面示意图;
[0019]图3为本申请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申请反滤层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申请反滤层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基坑;2、截渗墙;3、反滤部;301、第一反滤层;302、第二反滤层;303、第三反滤层;304、中粗砂垫层;305、土工布;306、碎石垫层;4、透水填充部; 5、土料回填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5]如图1所示,一种截渗墙上下游水位连通结构,包括基坑1,所述基坑1内浇注截渗墙2,所述基坑1迎水面和底部设置反滤部3,所述基坑1内部填埋透水填充部4。
[0026]反滤部3应满足以下条件:透水性大于被保护土体,能顺畅排出渗透水;使被保护土体不发生渗透变形;不致被细粒土淤堵失效;在防渗体出现裂缝的情况下,土颗粒不会被带出反滤层,能使裂缝自行愈合。
[0027]透水填充部4采用混合透水石料或高分子透水料等高透水性材质,透水填充部4的主要目的是使水流顺利平稳的由上游迎水面渗透至下游,水位在透水填充部4内不会出现迎水侧土体水位高于截渗墙顶高程的情形,而是水位平稳的过渡趋近于截渗墙2顶高程,透水填充部4在物理空间上填埋了基坑,也进一步提高了施工的美观度。
[0028]当上游水流渗透至截渗墙2处,由于反滤部3的保护作用,土体细粒不会被冲刷带入基坑1,由于基坑1内填埋透水填充部4,水流在反滤部3两侧的渗透作用不同,使截渗墙2顶高程水位与反滤部3迎水侧土体水位趋于平衡,防止由于原土体回填造成的水流渗透、基坑内水位高于截渗墙2顶高程的情况发生。
[0029]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截渗墙上下游水位连通结构,包括基坑 1,所述基坑1内浇注截渗墙2,所述基坑1迎水面和底部设置反滤部3,所述基坑1内部也可不采用任何填埋料,即不做原土回填,也不做透水料填埋,而直接暴露于外部环境,上述设计同样能够保证水位稳定,无回填基坑的作用与采用高透水材料的透水填充部4作用相同,都是使水流能够尽可能不被阻挡的渗透至下游区域,而无回填的结构更加有利于施工人员观察基坑1内水位变化,施工人员肉眼可见基坑1内实时状态,且能够节省填充料的施工成本。
[0030]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截渗墙上下游水位连通结构,包括基坑 1,所述
基坑1内浇注截渗墙2,所述基坑1迎水面和底部设置反滤部3,所述基坑1内部填埋透水填充部4;所述基坑1内部还包括土料回填部5,所述透水填充部4和土料回填部5沿截渗墙2的浇注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以采用宽度1:1 为佳,实际施工中,需要参考现场土质渗透情况等因素,选用不同宽度比例的配置,使上述交叉填充结构发挥最大效用,其中透水填充部4起到稳定水位作用,而土料回填部5仅起到物理填充作用,透水填充部4和土料回填部5共同填平基坑1,保证施工工程美观度,减少水利施工对土地形貌的破坏,选用此结构也能够在基本保障水位连通稳定的同时,由于土料回填部5选用原基坑1内沙土,故比全部使用透水填充部4而言,更加降低施工成本。
[0031]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坑1迎水面和底部设置反滤部3,所述基坑1内部填埋透水填充部4,反滤层一般由2~3层不同粒径的砂石料组成,石料采用耐久的、抗风化的材料,层的设置与流体方向大致呈正交,且顺渗流方向粒径由小变大;本申请中所述反滤部3包括沿渗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反滤层 301、第二反滤层302和第三反滤层303,所述第一反滤层3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截渗墙上下游水位连通结构,包括基坑(1),所述基坑(1)内浇注截渗墙(2),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1)迎水面和底部设置反滤部(3),所述基坑(1)内部填埋透水填充部(4);所述基坑(1)内部还包括土料回填部(5),所述透水填充部(4)和土料回填部(5)沿截渗墙(2)的浇注方向依次间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截渗墙上下游水位连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滤部(3)包括沿渗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反滤层(301)、第二反滤层(302)和第三反滤层(303),所述第一反滤层(301)、第二反滤层(302)和第三反滤层(303)均为砂石料且平均粒径依次增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截渗墙上下游水位连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义武成栋张维国宋文军瞿立新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