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合一电磁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9429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合一电磁继电器,包括壳体部分和安装于该壳体部分中的多个继电器主体,各继电器主体分别包括磁路系统和接触系统,所述多个继电器主体的接触系统在所述壳体部分内依次串联连接形成串联电路,或者,所述多个继电器主体沿预设方向分布,且沿着所述预设方向,每相邻的两个继电器主体的接触系统设有公共部分,使所述多个继电器主体的接触系统形成串联电路;所述串联电路的两端所在的触点引出脚分别露在所述壳体部分外。本发明专利技术一方面有利于减少整体的占板面积,从而有利于电磁继电器的终端产品的小型化;另一方面使得与PCB板焊接的触点引出脚的数量得以减少,从而不仅降低了焊接风险,还减少了触点引出脚的用量,降低了成本。降低了成本。降低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合一电磁继电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合一电磁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根据光伏逆变器应用的特点,为了满足整机的安规要求,需要使用两个继电器串联使用的方案,这两个继电器为单独的线圈控制各自的触点组。当然,除光伏逆变器外,其他很多电源的控制也需要用到两个继电器串联的方案。目前,将两个分别独立安装的继电器串联使用时,需要将各个继电器的触点引出脚分别焊接在PCB上,再采用铜箔在PCB板上将用于实现串联连接的两个继电器的各一个触点引出脚进行导通连接。
[0003]然而,上述将两个独立安装的继电器串联连接的方式存在以下不足:两个继电器相互独立,在PCB板上的占板面积较大,不利于电磁继电器的终端产品的小型化;另外,由于大电流的需要,继电器的触点引出脚都比较宽比较厚,焊接工艺要求比较高;对于两个继电器串联的方式,需要焊接四个触点引出脚,而对于两个以上的继电器串联的方式,则需要焊接更多的触点引出脚,因而,整体焊点较多,焊接的风险也相对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多合一电磁继电器,其将多个继电器主体预先整合在一起形成串联结构,达到减少占板面积和减少触点引出脚等目的。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合一电磁继电器,包括壳体部分和安装于该壳体部分中的多个继电器主体,各继电器主体分别包括磁路系统和接触系统,所述多个继电器主体的接触系统在所述壳体部分内依次串联连接形成串联电路,或者,所述多个继电器主体沿预设方向分布,且沿着所述预设方向,每相邻的两个继电器主体的接触系统设有公共部分,使所述多个继电器主体的接触系统形成串联电路;所述串联电路的两端所在的触点引出脚分别露在所述壳体部分外。
[0006]进一步的,所述接触系统包括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动簧部分设置第一动触点和第二动触点,静簧部分设置第一静触点,所述公共部分为静导电片,该静导电片设置第二静触点和第三静触点,所述第一动触点与第一静触点对应配合,所述第二静触点和第三静触点分别与相邻的两个动簧部分的第二动触点对应配合。
[0007]进一步的,所述触点引出脚为所述静簧部分的引出脚,所述动簧部分与所述磁路系统的衔铁相对固定,形成动簧衔铁部件。
[0008]进一步的,所述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和动导电片,动簧片的一端与所述衔铁固定在一起,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动导电片,所述动导电片上设置所述第一动触点和第二动触点。
[0009]进一步的,所述公共部分电连接有检测引出脚,该检测引出脚露在所述壳体部分外。
[0010]进一步的,所述壳体部分包括底座和底端设有开口的外壳,所述多个继电器主体
分别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外壳底部与所述底座连接,并包容所述多个继电器主体。
[0011]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中在每相邻的两个继电器主体之间的部位分别设有散热结构。
[0012]进一步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外壳内的通风通道,且该通风通道的一端通过所述外壳上设置的散热口与外界相连通,该通风通道的另一端密封接通所述底座上设置的散热通槽,所述散热通槽与外界相连通。
[0013]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散热口位于所述外壳的不同壁体;所述散热通槽避开相邻的两继电器主体的接触系统,且所述底座上在相邻的两继电器主体的接触系统之间设置隔离墙。
[0014]进一步的,所述继电器主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继电器主体沿所述壳体部分的长度方向排列。
[0015]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1、本专利技术将所述多个继电器主体预先整合在一起形成串联结构,并共用同一个壳体部分,一方面有利于减少整体的占板面积,从而有利于电磁继电器的终端产品的小型化;另一方面使得与PCB板焊接的触点引出脚的数量得以减少,从而不仅降低了焊接风险,还减少了触点引出脚所用材料的用量,降低了成本。
[0017]2、所述公共部分为所述静导电片,使得整体的触点引出脚的数量得以减半,从而触点引出脚的材料成本减少了50%。
[0018]3、所述公共部分电连接有检测引脚,可以用于对继电器的状态进行检测,且该检测引出脚仅为信号检测使用,因此该检测引出脚整体较细,焊接难度低,焊接风险也低。
[0019]4、所述外壳中在每相邻的两个继电器主体之间的部位分别设有散热结构,能够提升电磁继电器产品的散热能力。特别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所述通风通道,结构简单,加工便捷。
[0020]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多合一电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分解示意图;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动导电片、静导电片、静簧片在配合状态的示意图;
[0023]图3是图2的俯视图;
[0024]图4是图2的主视图;
[0025]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底座与两继电器主体在组装状态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0026]图6是图5的俯视图;
[0027]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外壳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一;
[0028]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外壳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二;
[0029]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一;
[0030]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构造示意图二;
[0031]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仰视图;
[0032]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
[0033]图13是图12的A

A剖视图;
[0034]图14是图12的B

B剖视图;
[0035]其中,1、底座,11、散热通槽,12、隔离墙,2、外壳,21、通风通道,22、散热口,3、磁路系统,31、线圈架,32、线圈,33、铁芯,34、轭铁,35、衔铁,36、复原簧片,37、线圈引出脚,38、绝缘件,4、动簧部分,41、动簧片,42、动导电片,43、第一动触点,44、第二动触点,5、静簧片,51、第一静触点,52、触点引出脚,6、静导电片,61、第二静触点,62、第三静触点,7、检测引出脚。
具体实施方式
[0036]本专利技术中,对于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描述中,采用了“上”、“下”、“左”、“右”、“前”和“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7]请参见图1

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多合一电磁继电器,包括壳体部分和安装于该壳体部分中的多个继电器主体,各继电器主体分别包括磁路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合一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部分和安装于该壳体部分中的多个继电器主体,各继电器主体分别包括磁路系统和接触系统,所述多个继电器主体的接触系统在所述壳体部分内依次串联连接形成串联电路,或者,所述多个继电器主体沿预设方向分布,且沿着所述预设方向,每相邻的两个继电器主体的接触系统设有公共部分,使所述多个继电器主体的接触系统形成串联电路;所述串联电路的两端所在的触点引出脚分别露在所述壳体部分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合一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系统包括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动簧部分设置第一动触点和第二动触点,静簧部分设置第一静触点,所述公共部分为静导电片,该静导电片设置第二静触点和第三静触点,所述第一动触点与第一静触点对应配合,所述第二静触点和第三静触点分别与相邻的两个动簧部分的第二动触点对应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合一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引出脚为所述静簧部分的引出脚,所述动簧部分与所述磁路系统的衔铁相对固定,形成动簧衔铁部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合一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和动导电片,动簧片的一端与所述衔铁固定在一起,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动导电片,所述动导电片上设置所述第一动触点和第二动触点。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飞飞谭忠华朱艺青洪钒刚
申请(专利权)人:漳州宏发电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