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方入路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9399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侧方入路融合器,包括:上盖板、下盖板、支撑块、驱动杆、左楔形块和右楔形块;上盖板的下表面包括由左到右依次连接的上盖左倾斜面、上盖下平面和上盖右倾斜面;下盖板的上表面包括由左到右依次连接的下盖左倾斜面、下盖上平面和下盖右倾斜面;上盖板与下盖板相对设置;支撑块插入于收纳腔室中,上盖板的后部和下盖板的后部均与支撑块的后部铰接;驱动杆的左侧螺纹部处于左侧通道中,驱动杆的右侧螺纹部处于右侧通道中;左侧螺纹部的螺纹旋向和右侧螺纹部的螺纹旋向相反;左楔形块设置于左侧通道中;右楔形块设置于右侧通道中。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侧方入路融合器在后部高度一定的情况下,侧方入路融合器的前部高度得以调整。整。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侧方入路融合器
[0001]本案为以下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申请号:202110455429.X;
[0003]申请日:2021年4月26日;
[0004]专利技术名称:侧方入路融合器


[0005]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侧方入路融合器。

技术介绍

[0006]在脊柱融合手术中,有多种手术入路方式,其中侧方入路方式较为简单。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侧方入路融合器高度固定,侧方入路融合器的前部高度不可调节,这就与脊柱的生理弧度的配合度不高,影响植骨融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前部高度的侧方入路融合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它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侧方入路融合器,包括:上盖板、下盖板、支撑块、驱动杆、左楔形块和右楔形块;
[0009]所述上盖板的下表面包括由左到右依次连接的上盖左倾斜面、上盖下平面和上盖右倾斜面;所述上盖左倾斜面和所述上盖右倾斜面上均设有上盖导向槽;所述上盖下平面上设有上盖收纳槽;
[0010]所述下盖板的上表面包括由左到右依次连接的下盖左倾斜面、下盖上平面和下盖右倾斜面;所述下盖左倾斜面和所述下盖右倾斜面上均设有下盖导向槽;所述下盖上平面上设有下盖收纳槽;
[0011]所述上盖板与所述下盖板相对设置,所述上盖左倾斜面和所述下盖左倾斜面之间形成由左向右收拢的左侧通道,所述上盖右倾斜面和所述下盖右倾斜面之间形成由右向左收拢的右侧通道;所述上盖收纳槽与所述下盖收纳槽形成收纳腔室;
[0012]所述支撑块插入于所述收纳腔室中,所述上盖板的后部和所述下盖板的后部均与所述支撑块的后部铰接;
[0013]所述驱动杆上设有左侧螺纹部和右侧螺纹部,所述左侧螺纹部处于所述左侧通道中,所述右侧螺纹部处于所述右侧通道中;所述左侧螺纹部的螺纹旋向和所述右侧螺纹部的螺纹旋向相反;
[0014]左楔形块,设置于所述左侧通道中;沿着所述侧方入路融合器的前后方向,所述左楔形块的横截面的尺寸由前向后依次减小;沿着所述侧方入路融合器的左右方向,所述左楔形块的横截面的尺寸由左向右依次减小;所述左楔形块的上表面上设有左块体上导向件,所述左楔形块的下表面上设有左块体下导向件;所述左块体上导向件插入于所述上盖
左倾斜面的上盖导向槽中,所述左块体下导向件插入于所述下盖左倾斜面的下盖导向槽中;所述左楔形块上设有左块体螺纹孔,所述左块体螺纹孔与所述左侧螺纹部连接;
[0015]右楔形块,设置于所述右侧通道中;沿着所述侧方入路融合器的前后方向,所述右楔形块的横截面的尺寸由前向后依次减小;沿着所述侧方入路融合器的左右方向,所述右楔形块的横截面的尺寸由左向右依次增大;所述右楔形块的上表面上设有右块体上导向件,所述右楔形块的下表面上设有右块体下导向件;所述右块体上导向件插入于所述上盖右倾斜面的上盖导向槽中,所述右块体下导向件插入于所述下盖右倾斜面的下盖导向槽中;所述右楔形块上设有右块体螺纹孔,所述右块体螺纹孔与所述右侧螺纹部连接。
[0016]优选地,所述驱动杆上套设有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穿过所述支撑块,所述定位凸台处于所述收纳腔室中;当所述上盖板的前部和所述下盖板的前部撑开到最大角度时,所述上盖收纳槽的左侧壁和所述下盖收纳槽的左侧壁阻挡所述定位凸台的左侧部伸入所述左侧通道中,所述上盖收纳槽的右侧壁和所述下盖收纳槽的右侧壁阻挡所述定位凸台的右侧部伸入所述右侧通道中。
[0017]优选地,所述下盖收纳槽的左侧壁与所述下盖收纳槽的右侧壁平行;平行于所述下盖收纳槽的左侧壁且与所述下盖收纳槽的左侧壁和所述下盖收纳槽的右侧壁的距离均相等的竖向平面为下盖中间竖直平面;所述下盖板的上表面以所述下盖中间竖直平面为中轴面,对称设置;所述上盖收纳槽的左侧壁与所述上盖收纳槽的右侧壁平行;平行于所述上盖收纳槽的左侧壁且与所述上盖收纳槽的左侧壁和所述上盖收纳槽的右侧壁的距离均相等的竖向平面为上盖中间竖直平面;所述上盖板的下表面以所述上盖中间竖直平面为中轴面,对称设置。
[0018]优选地,每个所述上盖导向槽均处于所述上盖板的下表面的前侧边缘,每个所述下盖导向槽均处于所述下盖板的上表面的前侧边缘。
[0019]优选地,所述上盖左倾斜面和所述上盖右倾斜面上均设有供所述驱动杆插入的上部杆件收置槽;每个所述上部杆件收置槽均与所述收纳腔室连通;所述下盖左倾斜面和所述下盖右倾斜面上均设有供所述驱动杆插入的下部杆件收置槽;每个所述下部杆件收置槽均与所述收纳腔室连通。
[0020]优选地,所述驱动杆的至少一个端面上设有驱动孔。
[0021]优选地,所述上盖板的上表面上设有上盖部贯通孔,所述上盖部贯通孔中设有上盖中间支撑结构,所述上盖中间支撑结构为镂空结构;所述下盖板的下表面上设有下盖部贯通孔,所述下盖部贯通孔中设有下盖中间支撑结构,所述下盖中间支撑结构为镂空结构。
[0022]优选地,所述左块体上导向件、所述左块体下导向件、所述右块体上导向件和所述右块体下导向件结构相同,所述左块体上导向件、所述左块体下导向件、所述右块体上导向件和所述右块体下导向件均为球形结构。
[0023]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的侧方入路融合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4]本专利技术的侧方入路融合器使用时,旋转驱动杆,使得驱动杆带动左楔形块和右楔形块相背移动到向外的极限位置,上盖板和下盖板合拢,此时侧方入路融合器处于初始状态;在将侧方入路融合器植入椎体之间后,旋转驱动杆,使得驱动杆带动左楔形块和右楔形块相向移动到向内的极限位置,在左楔形块和右楔形块相向移动的过程中,上盖板的前部和下盖板的前部逐渐撑开,当上盖板的前部和下盖板的前部撑开到最大角度时,上盖板的
上盖左倾斜面和下盖板的下盖左倾斜面均与左楔形块接触,上盖板的上盖右倾斜面和下盖板的下盖右倾斜面均与右楔形块接触;由于上盖板的前部和下盖板的前部能够撑开,使得侧方入路融合器在后部高度一定的情况下,侧方入路融合器的前部高度得以调整,满足了侧方入路融合器的前部不同的高度要求,提供融合率,恢复人体生理曲线。
附图说明
[0025]图1显示为本实施例的侧方入路融合器处于初始状态时的前侧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显示为本实施例的侧方入路融合器未设置上盖板时的俯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显示为本实施例的侧方入路融合器的下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显示为本实施例的侧方入路融合器未设置下盖板时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5显示为本实施例的侧方入路融合器的上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显示为本实施例的侧方入路融合器处于初始状态时的后侧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7显示为本实施例的侧方入路融合器处于初始状态时的后侧平面结构示意图。
[0032]图8显示为本实施例的侧方入路融合器的驱动杆的立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方入路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板(100)、下盖板(200)、支撑块(300)、驱动杆(400)、左楔形块(500)和右楔形块(600);所述上盖板(100)的下表面包括由左到右依次连接的上盖左倾斜面(110)、上盖下平面(120)和上盖右倾斜面(130);所述上盖左倾斜面(110)和所述上盖右倾斜面(130)上均设有上盖导向槽(140);所述上盖下平面(120)上设有上盖收纳槽(150);所述下盖板(200)的上表面包括由左到右依次连接的下盖左倾斜面(210)、下盖上平面(220)和下盖右倾斜面(230);所述下盖左倾斜面(210)和所述下盖右倾斜面(230)上均设有下盖导向槽(240);所述下盖上平面(220)上设有下盖收纳槽(250);所述上盖板(100)与所述下盖板(200)相对设置,所述上盖左倾斜面(110)和所述下盖左倾斜面(210)之间形成由左向右收拢的左侧通道(710),所述上盖右倾斜面(130)和所述下盖右倾斜面(230)之间形成由右向左收拢的右侧通道(720);所述上盖收纳槽(150)与所述下盖收纳槽(250)形成收纳腔室(730);所述支撑块(300)插入于所述收纳腔室(730)中,所述上盖板(100)的后部和所述下盖板(200)的后部均与所述支撑块(300)的后部铰接;所述驱动杆(400)上设有左侧螺纹部(410)和右侧螺纹部(420),所述左侧螺纹部(410)处于所述左侧通道(710)中,所述右侧螺纹部(420)处于所述右侧通道(720)中;所述左侧螺纹部(410)的螺纹旋向和所述右侧螺纹部(420)的螺纹旋向相反;左楔形块(500),设置于所述左侧通道(710)中;沿着所述侧方入路融合器的前后方向,所述左楔形块(500)的横截面的尺寸由前向后依次减小;沿着所述侧方入路融合器的左右方向,所述左楔形块(500)的横截面的尺寸由左向右依次减小;所述左楔形块(500)的上表面上设有左块体上导向件(510),所述左楔形块(500)的下表面上设有左块体下导向件(520);所述左块体上导向件(510)插入于所述上盖左倾斜面(110)的上盖导向槽(140)中,所述左块体下导向件(520)插入于所述下盖左倾斜面(210)的下盖导向槽(240)中;所述左楔形块(500)上设有左块体螺纹孔(530),所述左块体螺纹孔(530)与所述左侧螺纹部(410)连接;右楔形块(600),设置于所述右侧通道(720)中;沿着所述侧方入路融合器的前后方向,所述右楔形块(600)的横截面的尺寸由前向后依次减小;沿着所述侧方入路融合器的左右方向,所述右楔形块(600)的横截面的尺寸由左向右依次增大;所述右楔形块(600)的上表面上设有右块体上导向件(610),所述右楔形块(600)的下表面上设有右块体下导向件(620);所述右块体上导向件(610)插入于所述上盖右倾斜面(130)的上盖导向槽(140)中,所述右块体下导向件(6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其昕李方财刘明岩侯淑玲刘幸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三友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