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热灶及其工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18369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热灶,包括具有腔体的底盘、覆盖在底盘上方且可透光的面板,设在腔体内的加热盘、控制电路板、驱动机构,加热盘上还设有图像采集器,加热盘、驱动机构、图像采集器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电信号连接,加热盘与驱动机构相连接而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于面板移动。该电热灶能自动识别面板上锅具放置位置,进而驱动加热盘移动至锅具放置位置而进行加热工作,使用更人性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如前述电热灶的工作方法,用户在面板上放置锅具后,驱动机构驱动加热盘在面板下方进行运动;图像采集器实时采集上方的图像,基于采集的图像确定锅具在面板上的位置,驱动机构驱动加热盘移动至锅具的下方,控制电路板控制加热盘进行锅具的加热工作。行锅具的加热工作。行锅具的加热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热灶及其工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热灶,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该电热灶的工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灶具基于其使用能源不同,主要分为燃气灶以及电热灶。电热灶因其无需外接燃气,使用更加安全方便。目前的电热灶具,加热线圈固定设置在面板的下方,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6087057U(申请号为202122498076.X)的中国技术专利《电磁加热装置及电磁加热锅具》,以及授权公告号为CN214664631U(申请号为202023062317.8)的中国技术专利《烹饪装置》,其中的烹饪装置中加热位置固定,需要人为把锅放置在指定的加热位置上,才能正常进行烹饪,人为放置时难免出现放置歪斜的情况,使用不够便捷与人性化。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自动识别面板上锅具放置位置,进而驱动加热盘移动至锅具放置位置而进行加热工作的电热灶。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加热盘的移动而实现烹饪的电热灶的工作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热灶,包括具有腔体的底盘、覆盖在底盘上方且可透光的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腔体内的加热盘、控制电路板、驱动机构,所述加热盘上还设有图像采集器,所述加热盘、驱动机构、图像采集器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电信号连接,所述加热盘与驱动机构相连接而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于面板移动。
[0006]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加热盘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第一驱动单元、用于驱动加热盘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分别与加热盘相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电信号连接。
[0007]作为改进,所述加热盘包括盘体以及呈点阵分布设置在盘体上的多个加热线圈,所述加热线圈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电信号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图像采集器包括两个相对于加热盘直径对称设置的两个摄像头。
[0009]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如前述电热灶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户在面板上放置锅具后,控制电路板控制驱动机构工作,驱动机构驱动加热盘在面板下方进行运动;图像采集器随着加热盘的移动而实时采集上方的图像,基于采集的图像确定锅具在面板上的位置,同时驱动机构驱动加热盘移动至锅具的下方,控制电路板控制加热盘进行锅具的加热工作。
[0010]作为改进,图像采集器包括两个沿左右方向设置且相对于加热盘直径对称设置的两个摄像头,两个摄像头的拍摄范围左右对称且相接;
[0011]在驱动机构驱动加热盘移动的过程中,如果图像采集器采集到包含有至少部分锅具的图像,此时,控制电路板则控制驱动机构驱动加热盘沿左右方向移动直至两个摄像头
采集的图像左右对称;同时判断两个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中的锅具偏向前部还是后部;如果锅具偏向前部,则基于控制电路板的控制,驱动机构驱动加热盘向前移动直至两个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在前后方向上对称;如果锅具偏向后部,则基于控制电路板的控制,驱动机构驱动加热盘向后移动移动直至两个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在前后方向上对称;此时加热盘移动至锅具的正下方且加热盘的中心与锅具中心相对,完成锅具位置的确定;然后控制电路板控制加热盘进行锅具的加热工作。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中的电热灶,将加热盘可移动设置,同时在加热盘上设置了图像采集器,如此,基于图像采集器采集的图像可以获取面板上放置锅具的位置,控制加热盘移动至锅具位置的下方进行加热工作。如此,该电热灶在使用时,用户可以将锅具放置在面板上的任意位置,对锅具的放置位置没有限制,使得该智能电热灶的使用更加便捷和人性化。
[0013]该电热灶的工作方法,使得烹饪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电热灶的立体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电热灶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7]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电热灶包括底盘1、面板2、加热盘3、控制电路板、图像采集器,加热盘3、控制电路板、图像采集器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电信号连接。
[0018]其中底盘1为内部具有腔体且向上开口的盘体31结构,该底盘1可以直接放置在一个台面上,或者该底盘1的边缘外翻形成有翻边而能嵌入在台面内使用。
[0019]面板2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可以实现传热的透明板材制成,如可以采用微晶面板2。该面板2覆盖设置在底盘1的开口上。本实施例中,在面板2上不进行锅具放置位置的限定。
[0020]加热盘3设置在腔体内且与控制电路板电信号连接,该加热盘3可相对于面板2在与其平行的面上水平移动。加热盘3与驱动机构4相连接,使用时,基于控制电路板的控制信号,控制驱动机构4进行工作,进而加热盘3在驱动机构4的驱动下相对于面板2移动,驱动机构4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任意可实现其水平运动的结构。如加热盘3可以采用机械臂实现驱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4包括用于驱动加热盘3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第一驱动单元41、用于驱动加热盘3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第二驱动单元42,第一驱动单元41、第二驱动单元42分别与加热盘3相连接,第一驱动单元41、第二驱动单元42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电信号连接。第一驱动单元41、第二驱动单元42可以采用现有的各种可实现直线驱动的结构,如第一驱动单元41、第二驱动单元42可采用直线电机。或者第一驱动单元41、第二驱动单元42采用电机、丝杆、螺母构成的直线驱动结构,即丝杆连接在电机的驱动端,螺母套设在丝杆上,螺母通过伸缩杆与加热盘3进行连接。或者第一驱动单元41、第二驱动单元42采用电机、齿轮组、皮带、连接块构成的直线驱动结构,即电机的驱动端与齿轮组的输入齿轮相连接,皮带与齿轮组的输出齿轮啮合连接,连接块固定设置在皮带上,加热盘3通过伸缩杆与固定块进行连
接。基于这些结构可以实现对加热盘3在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上的二维方向驱动。
[0021]本实施例中的加热盘3包括盘体31以及呈点阵分布设置在盘体31上的多个加热线圈32,各加热线圈32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电信号连接。根据需要,这些加热线圈32可以分别独立控制,如此各加热线圈32分别通过开关与控制电路板电信号连接,工作时,基于不同的烹饪任务,控制不同数量、位置的加热线圈32进行工作,能保证所需的加热效率,能保证加热线圈32加热位置的均匀性或者特定区域的集中。或者将这些加热线圈32按照位置分布分为多组,每组中的加热线圈32串联连接。或者这些加热线圈32并联或者串联连接。基于需要的加热功率,可以基于对加热线圈32的开关控制或者工作参数的控制实现加热功率的调节。
[0022]本实施例中的智能电热灶,基于用户可以将锅具放置在面板2上的任意位置,如果要实现加热盘3的主动驱动,则需要确定锅具在面板2上的具体放置位置,进而方便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热灶,包括具有腔体的底盘(1)、覆盖在底盘(1)上方且可透光的面板(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腔体内的加热盘(3)、控制电路板、驱动机构(4),所述加热盘(3)上还设有图像采集器,所述加热盘(3)、驱动机构(4)、图像采集器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电信号连接,所述加热盘(3)与驱动机构(4)相连接而在驱动机构(4)的驱动下相对于面板(2)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4)包括用于驱动加热盘(3)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第一驱动单元(41)、用于驱动加热盘(3)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第二驱动单元(42),所述第一驱动单元(41)、第二驱动单元(42)分别与加热盘(3)相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单元(41)、第二驱动单元(42)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电信号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盘(3)包括盘体(31)以及呈点阵分布设置在盘体(31)上的多个加热线圈(32),所述加热线圈(32)分别与控制电路板电信号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电热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采集器包括两个相对于加热盘(3)直径对称设置的两个摄像头(5)。5.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热灶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户在面板(2)上放置锅具后,控制电路板控制驱动机构(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令凯琚安建张旭东郑军妹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