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部分逆向配水的冷却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7861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大中型工业冷却塔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部分逆向配水的冷却塔,包括冷却塔体、中央竖井,所述中央竖井上部设有位于上下方向临近布置的内主水槽和输水槽,所述内主水槽和输水槽沿中央竖井的周向间隔布置,且沿冷却塔体的径向向外延伸,输水槽的悬端设有一外主水槽,外主水槽沿冷却塔体的径向向内延伸至内主水槽的悬端;所述的内主水槽和外主水槽上均设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且沿冷却塔体的周向延伸的弧形配水管,弧形配水管的悬端封闭且在其管体上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喷溅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大中型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基础换热效率,提高冷却塔在变工况条件下的工作效率,同时提高冷却塔在冬季低温时的防冻能力。同时提高冷却塔在冬季低温时的防冻能力。同时提高冷却塔在冬季低温时的防冻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部分逆向配水的冷却塔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大中型工业冷却塔
,特别涉及一种部分逆向配水的冷却塔。

技术介绍

[0002]现代火力发电向高参数、大容量方向发展,与之配套的冷却塔也越来越大,大型冷却塔的直径已达120多米。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外区空气量大于内区空气量的现象非常突出,并且冷却塔越大,这种现象越突出,而在设计冷却塔时仍然采用等淋水密度设计,导致大型冷却塔内各处的气水比差异较大,由于气水没有得到很好匹配,进而影响大型冷却塔的基础效率。
[0003]现有的内外分区配水自然通风冷却塔主要由双曲线冷却塔筒、蓄水池、中央竖井、十字形内区主水槽、外区主水槽、输水槽、直形配水管、喷溅装置和填料层等组成。在内外分区配水自然通风冷却塔的运行过程中,循环冷却水(热水)通过中央竖井分为两路:一路经内区主水槽和直形配水管,经喷溅装置喷出;另一路经输水槽、外区主水槽和直形配水管,经喷溅装置喷出,降落在淋水填料的表面,在填料层冷却水以薄膜的形式流经填料表面,与空气进行传热传质;在填料层以下,冷却水聚集成液滴并以雨滴的形式落入蓄水池中,雨滴在降落的过程中与冷空气进行接触换热。
[0004]主水槽中水的流向:内区主水槽由中央竖井处开始流向冷却塔半径1/2处结束,冷却塔半径1/2处为内区主水槽的末端;外区主水槽由冷却塔半径1/2处开始流向冷却塔外沿内壁处结束,冷却塔外沿内壁处为外区主水槽末端;水在内区主水槽和外区主水槽的流向均是由内向外。
[0005]直形配水管与主水槽连通,冷却水通过直形配水管进行配水;显然如果主水槽末端少水或无水,与之相连通的直形配水管必然少水或无水。
[0006]现有大型自然通风冷却塔配水布置:内方外圆,呈铜钱图样配水布置。中央竖井至半径1/2处为内区,为1/2半径乘1/2半径的正方形。半径1/2处至冷却塔外沿内壁是外区,形状为圆减去正方形的剩余部分。内区配水面积约32%,外区配水面积约68%。即外区配水量远远大于内区配水量。如果改为弧形配水管配水,则内区配水面积为25%,外区配水面积为75%。所以让外区的气水匹配好是提高冷却塔性能的关键。
[0007]对于湿式大型自然通风逆流式冷却塔空气必须穿过雨区才能到达冷却塔的中央区域,冷却塔越大,空气穿过的雨区越深,最终到达冷却塔中央区域的空气量就越小。
[0008]清洁能源的崛起,使得火力发电机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非额定工况下运行,电厂出于节能的需要,大都对循环水泵进行了双速或变频改造,即冷却塔冷却水量大部分时间都达不到额定工况流量。在冷却塔水量减小的情况下,主水槽末端必然会出现少水或无水的情况,进而影响冷却塔的配水。与外区主水槽末端连通的配水管处于冷却塔外沿最大空气量区域,此区域无水或少水,会造成空气在此短路,降低出塔空气温度,使得冷却塔的抽力下降,效率降低。
[0009]冬季环境温度低冷却塔冷却水量小,冷却塔配水外围得不到充足的冷却水(热水)
而结冰,必须额外采取措施,进行防冻。由于冷却塔本身结构巨大,所以无论采用何种措施,其费用都比较昂贵。

技术实现思路

[0010]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部分逆向配水的冷却塔,针对既有大中型冷却塔进行提效改造,尽量利用冷却塔已有构件对其进行配水重构,提高冷却塔的基础效率和抗冻能力,降低冷却塔配水重构造价。
[00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12]一种部分逆向配水的冷却塔,包括冷却塔体及设置于冷却塔体中间位置呈竖向延伸布置的中央竖井,所述中央竖井上部设有位于上下方向临近布置的内主水槽和输水槽,所述内主水槽和输水槽沿中央竖井的周向间隔布置,且沿冷却塔体的径向向外延伸,所述输水槽的悬端设有一外主水槽,所述外主水槽沿所述冷却塔体的径向向内延伸至所述内主水槽的悬端;
[0013]所述的内主水槽和外主水槽上均设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且沿冷却塔体的周向延伸的弧形配水管,所述弧形配水管的悬端封闭且在其管体上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喷溅装置。
[0014]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弧形配水管为圆弧形配水管。
[0015]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输水槽的悬端与所述冷却塔体的内壁临近间隔布置。
[0016]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内主水槽和输水槽分别沿中央竖井的周向均匀间隔的布置有至少三个。具体的,例如所述内主水槽和输水槽分别沿中央竖井的周向均匀间隔的布置有三个、四个或五个。
[0017]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内主水槽上的弧形配水管设置在其一侧或两侧,且相邻内主水槽上的弧形配水管覆盖二者之间的待配水区域;所述外主水槽上的弧形配水管设置在其一侧或两侧,且相邻外主水槽上的弧形配水管覆盖二者之间的待配水区域。
[0018]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内主水槽上的弧形配水管设置在其两侧,且相邻内主水槽上的弧形配水管等分二者之间的待配水区域;所述外主水槽上的弧形配水管设置在其两侧,且相邻外主水槽上的弧形配水管等分二者之间的待配水区域。
[0019]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内主水槽和输水槽沿中央竖井的周向均匀间隔的布置有四个,四个内主水槽以及对应四个输水槽的四个外主水槽上均设有位于两侧的弧形配水管,相邻内主水槽上的弧形配水管等分二者之间的待配水区域,相邻外主水槽上的弧形配水管等分二者之间的待配水区域;所述弧形配水管上均设有喷溅装置。
[0020]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外主水槽上设有至少一个闸板用于控制该外主水槽的水流通断和控制流向对应闸板靠近中央竖井一侧的冷却水流量;通过该闸板的设置,可方便的控制需要配水的区域面积大小和强度。
[0021]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在外主水槽上设置闸板,并通过该闸板来控制待配水区域面积的大小和淋水密度。具体的,例如在外主水槽上设置若干个闸位,当闸板在其中一个闸位落下时,水便无法被导入该闸板靠近中央竖井一侧的外主水槽内,使得该部分外主水槽及与其相连通的弧形配水管均没有水,而只有该闸板靠近冷却塔内壁一侧的外主水槽内有水,
即水仅能被导入此部分外主水槽对应的弧形配水管内以实现提高有水区域的淋水密度。也可以调整闸板的开度,以控制外主水槽闸板的过流量,得以控制外主水槽配水区域内部淋水密度。
[0022]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外主水槽上设有一个闸板,且该闸板位于所述外主水槽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
[00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0024]1、基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部分逆向配水的冷却塔,冷却塔配水外区气水比一致性得到有效提高。尤其在变工况下,空气量大的地方给予的水量大,空气量小的地方给予的水量小。冷却塔的基础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0025]2、基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冷却塔变工况性能大大提高,冷却水减少水量时,配水外区的冷却水量首先从空气量少的内部开始由内向外逐步减少。
[0026]3、本专利技术中,在配水占全塔75%的配水外区,实现了空气量的变化方向与冷却水量的变化方向一致。配水外区气水比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部分逆向配水的冷却塔,包括冷却塔体(10)及设置于冷却塔体(10)中间位置呈竖向延伸布置的中央竖井(2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竖井(20)上部设有位于上下方向临近布置的内主水槽(30)和输水槽(21),所述内主水槽(30)和输水槽(21)沿中央竖井(20)的周向间隔布置,且沿冷却塔体(10)的径向向外延伸,所述输水槽(21)的悬端设有一外主水槽(40),所述外主水槽(40)沿所述冷却塔体(10)的径向向内延伸至所述内主水槽(30)的悬端;所述的内主水槽(30)和外主水槽(40)上均设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且沿冷却塔体(10)的周向延伸的弧形配水管(50),所述弧形配水管(50)的悬端封闭且在其管体上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喷溅装置(6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分逆向配水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配水管(50)为圆弧形配水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分逆向配水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水槽(21)的悬端与所述冷却塔体(10)的内壁临近间隔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分逆向配水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主水槽(30)和输水槽(21)沿中央竖井(20)的周向均匀间隔地布置有至少三个。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分逆向配水的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主水槽(30)上的弧形配水管(50)设置在其一侧或两侧,且相邻内主水槽(30)上的弧形配水管(50)覆盖二者之间的待配水区域;所述外主水槽(40)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晋柏徐涛宋娉
申请(专利权)人:宋娉安徽方智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