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编程式通电型面电解加工方法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56645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除尘技术领域的一种编程式通电型面电解加工方法与装置,包括有组装工具电极一和组装工具电极二均由若干阴极块共同拼装而成;各阴极块之间有绝缘层,连接结构为绝缘材料,拼装后的阴极块两两之间相互绝缘;拼装后的各阴极块端面共同形成加工型面,用于对工件的型面成型加工,各阴极块端面做钝化处理,避免在电解加工过程中被腐蚀破坏,可以有效调节产物空间分布规律,减小产物、气泡、热量的累积,显著提升电解加工精度与加工稳定性,可优先对余量较大部位材料进行去除,实现毛坯余量的快速均匀化,提高大余量工件的可加工性;可实现小电流大尺寸零件成型电解加工,降低了电解加工电源设备要求,节约了设备成本。节约了设备成本。节约了设备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编程式通电型面电解加工方法与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解加工
,具体为一种编程式通电型面电解加工方法与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解加工是一种基于金属材料阳极电化学溶解加工成形的特种加工方法。该方法有着无切削力、无刀具损耗、加工效率高、加工表面质量好、加工不受材料力学特性影响等优点,因而被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叶片、叶盘、机匣等关键零件的型面加工与制造。目前,电解加工已被英国R.R、美国GE以及P&W等国际主流航空发动机制造商大量应用于发动机的生产与制造当中。
[0003]以航空发动机叶片型面加工为例,在进行叶片型面电解时,叶片毛坯接电源正极,工具电极接电源负极,叶片毛坯被固定在工装夹具上,一对工具电极向着叶片叶盆、叶背表面相向进给,工具工件之间通高速流动的电解液。加工时,在工具表面发生还原反应,电解液中的氢离子被还原成氢分子并凝聚成氢气泡,而在工件表面发生氧化反应,工件金属材料表面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金属阳离子被溶解于电解液中,溶解后的金属阳离子结合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形成不溶性絮状氢氧化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编程式通电型面电解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组装工具电极一(1)和组装工具电极二(4)均由若干阴极块(13)共同拼装而成;各阴极块(13)之间有绝缘层(10),连接结构(11)为绝缘材料,拼装后的阴极块(13)两两之间相互绝缘;拼装后的各阴极块(13)端面共同形成加工型面,用于对工件(5)的型面成型加工,各阴极块(13)端面做钝化处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编程式通电型面电解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主体分为工件座(8)、下夹具(7)与上夹具(3)三部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编程式通电型面电解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件座(8)为导电金属材料,固定于下夹具(7)上,用于安装固定阳极工件(5),工件座(8)通过引电铜排连接电源正极,将电源与工件(5)接通;下夹具(7)采用绝缘材料制造,固定于加工机床装备之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编程式通电型面电解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下夹具(7)结构需对工件座(8)关键部位进行遮挡屏蔽,避免工件座(8)材料在加工时被腐蚀破坏;上夹具(3)材料为绝缘材料,安装于下夹具(7)之上,上夹具(3)与下夹具(7)接触面呈密闭性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编程式通电型面电解加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夹具(3)与下夹具(7)装配完成后工件(5)位于中心部位,夹具内部形成工具电极进给通道与电解液流道,组装工具电极一(1)和组装工具电极二(4)与进给通道壁面贴合,组装工具电极一(1)和组装工具电极二(4)均可沿着进给通道向着工件(5)进给。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浩黄国辉饶思贤张鹏郭祥钦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