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5254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19:57
本申请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所述上罩包括:第一上罩段,沿由外向内的方向,所述第一上罩段向下倾斜;第二上罩段,沿由外向内的方向,所述第二上罩段向上倾斜;外缘,沿由外向内的方向,所述外缘、所述第二上罩段、所述第一上罩段依次设置,所述外缘与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底部相连接;燃气灶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沿第一上罩段向上运动,接触锅底进行换热,高温烟气流动过程中受到外缘的阻挡,高温烟气会回流,外缘与第二上罩段的底部连接,使得高温烟气被外缘阻挡后会沿外缘向下流动并流到第二上罩段的底部,然后沿第二上罩段向上流动到第二上罩段的顶部的上方,使得回流的高温烟气能够继续与锅底换热。使得回流的高温烟气能够继续与锅底换热。使得回流的高温烟气能够继续与锅底换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


[0001]本申请涉及燃气灶具
,例如涉及一种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燃气灶与锅具的换热方式主要包括热辐射、热对流、热传导三种类型,其中热对流占比最高。火盖火孔流出的空燃混合气体被点燃形成燃烧状态的气体,同时燃烧过程需要周围二次空气的补充实现完全燃烧;该部分燃烧状态的空燃混合气体温度较高,与锅底的换热为热对流,同时存在小部分热辐射,上述气体燃烧后产生高温烟气,高温烟气继续与锅底进行热对流换热,同时在换热的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直至离开锅底。锅具放置在上罩上方,上罩的部分部件受到到火苗的烘烤、高温烟气的加热等问题升高,因此上罩与锅底间存在热传导,上述为燃气灶燃气燃烧与锅底换热的主要形式。
[0003]现有提高燃气灶热效率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增加聚能罩的结构实现,聚能罩的基本原理为较少无效热损失、降低高温烟气流速即提高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时间两种主要方式提高效率。其中无效热损失包括:火苗向下对其他部件的热辐射损失、火苗即空燃混合气体与周围二次空气的换热损失、高温烟气与二次空气的换热损失等,通过减少上述无效热损失及提高高温烟气与锅底接触/换热时间的方式提高了锅具吸收的热量。
[0004]当燃气灶的最大热负荷一定的情况下,在同样的锅具直径、锅具与火苗的距离等因素下,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系数基本不变,同时为了保证国标要求的CO指标,高温烟气不能一直停留在锅底与上罩的间隙内,必须调节该间隙来保证烟气指标,间隙越小,高温烟气理论停留时间越长,但导致CO超标。因此热负荷一定(火孔燃气总量一定)、热对流换热系数一定、换热面积(锅底面积)等参数无法提高到情况下,锅具吸收的热量基本达到了极限值,因此如何再提高热效率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000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以解决如何再提高热效率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000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聚能罩的上罩,所述上罩包括:第一上罩段,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一上罩段向上倾斜;第二上罩段,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二上罩段向下倾斜;外缘,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一上罩段、所述第二上罩段、所述外缘依次设置,所述外缘与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底部相连接;所述第一上罩段的顶部的高度和所述第二上罩段的顶部的高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外缘的顶部的高度;其中,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底部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上罩段的底部的高度。
[0008]可选地,所述第一上罩段的顶部与所述第二上罩段的顶部平滑连接。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上罩段与所述第二上罩段为分体式结构;其中,所述第一上罩段的顶部位于所述第二上罩段的顶部上方;或者,所述第二上罩段的顶部位于所述第一上罩段的顶部上方。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上罩段的顶部与所述第二上罩段的顶部之间设有隔热件。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上罩段与所述第二上罩段共同形成凸起,所述外缘的顶部的高度与所述凸起的顶部的高度之间的差值范围为3mm

6mm。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上罩段与所述第二上罩段的连接处存在折角,所述折角的范围为30
°‑
150
°

[0013]可选地,所述上罩还包括:支爪,凸设于所述外缘,且凸出所述外缘的高度范围为6mm

12mm。
[0014]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燃气灶,所述燃气灶包括:燃烧器,包括火盖;聚能罩,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聚能罩的上罩,所述上罩套设在所述火盖的外侧。
[0015]可选地,所述火盖设有火孔,所述火孔沿由内向外的方向向上倾斜,且第一上罩段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火孔的倾斜方向的角度范围为

10
°‑
10
°

[0016]可选地,所述第一上罩段与所述火孔的出口端的最小距离为1mm

10mm。
[001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0018]燃气灶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沿第一上罩段向上运动,到达第一上罩段的顶部后首先接触锅底进行换热,然后经锅底与上罩之间的间隙向外流动,由于外缘的顶部的高度高于第一上罩段的顶部和第二上罩段的顶部,高温烟气流动过程中受到外缘的阻挡,高温烟气会回流,外缘与第二上罩段的底部连接,使得高温烟气被外缘阻挡后会沿外缘向下流动并流到第二上罩段的底部,然后沿第二上罩段向上流动到第二上罩段的顶部的上方,使得回流的高温烟气能够继续与锅底换热,然后,回流的高温烟气与燃气灶新产生的高温烟气汇合,汇合后的高温烟气继续向外流动,进而实现高温烟气的循环流动,提高了高温烟气的停留时间及换热时间,第二上罩段的底部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上罩段的底部的高度,使得外缘与第二上罩段的底部的连接处足够深,能够为烟气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循环流动,增加高温烟气的循环效果,提高烟气的回流效率,另外,在循环的过程中,因高温烟气不断积累,与外界的空气产生一定的压力差,使得循环的部分高温烟气通过锅底与上罩之间的间隙排出,保证产生的CO不会超标,以此循环,在热负荷一定、热对流换热系数一定、换热面积等参数无法提高的情况下,提高了燃气灶的热效率。
[0019]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0020]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0021]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上罩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上罩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气灶与锅具的配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5]图5是图4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6]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上罩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7]图7是图6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
[0029]10、上罩;101、第一上罩段;1011、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2、第一上罩段的底部;102、第二上罩段;1021、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2、第二上罩段的底部;103、外缘;1031、外缘的顶部;104、支爪;105、凸起;20、下罩;30、燃烧器;301、火盖;3011、外火盖;3012、内火盖;302、火孔;40、底板;50、锅具;60、二次空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能罩的上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上罩段,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一上罩段向上倾斜;第二上罩段,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二上罩段向下倾斜;外缘,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一上罩段、所述第二上罩段、所述外缘依次设置,且所述外缘与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底部相连接;所述第一上罩段的顶部的高度和所述第二上罩段的顶部的高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外缘的顶部的高度;其中,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底部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上罩段的底部的高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罩的上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罩段的顶部与所述第二上罩段的顶部平滑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罩的上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罩段与所述第二上罩段为分体式结构;其中,所述第一上罩段的顶部位于所述第二上罩段的顶部上方;或者,所述第二上罩段的顶部位于所述第一上罩段的顶部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能罩的上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罩段的顶部与所述第二上罩段的顶部之间设有隔热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能罩的上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罩段与所述第二上罩段共同形成凸起,所述外缘的顶部的高度与所述凸起的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苑善通方松青王书春贺立军张恩玉
申请(专利权)人: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