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性双侧多油缸后翻卸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3345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安全性双侧多油缸后翻卸车装置,包括底座、卸车台和升降装置;卸车台位于底座上、且卸车台的尾端与底座的尾端铰接;升降装置的数量为两组,两组升降装置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在卸车台的两侧,每组升降装置均包括支撑架和两个以上的液压升降油缸,支撑架的底部连接在卸车台上,所有液压升降油缸的底部均与底座铰接、顶部均与支撑架铰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双侧多液压升降油缸的设置,确保了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结构简单,安全,稳定;进一步,通过与卸车台一体结构的过渡台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稳定性,方便了使用;行走轮高度可调,既确保了卸车时的稳定性,又方便了移动。移动。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安全性双侧多油缸后翻卸车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安全性双侧多油缸后翻卸车装置,属于后翻卸车


技术介绍

[0002]卸车机作为一种汽车卸车装置,广泛用于化工、钢铁、粮油、饲料、煤炭、水泥等行业。卸车机一般包括卸车台,将货车开在卸车台上,然后将卸车台以一定的角度倾斜,使得货物上的物料倾斜并滑出,具有高效、操作方便等特点。
[0003]载有货物的货车重达几十吨或上百吨,然而现有卸车机在一侧只设有一只油缸,一旦油缸故障,容易侧翻倾倒,造成安全事故,如申请号为201921916079.7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整体式后翻液压卸车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挡轮器和升降平台之间大量漏料的问题,但一侧只设有一只油缸,存在安全性差的技术问题;申请号为202021288173.5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可移动后翻式卸车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卸车机移动和转向的技术问题,但也是一侧只设有一只油缸,存在安全性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安全性双侧多油缸后翻卸车装置,通过双侧多液压升降油缸的设置,有效提高了卸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安全性双侧多油缸后翻卸车装置,包括底座、卸车台和升降装置;卸车台位于底座上、且卸车台的尾端与底座的尾端铰接;升降装置的数量为两组,两组升降装置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在卸车台的两侧,每组升降装置均包括支撑架和两个以上的液压升降油缸,支撑架的底部连接在卸车台上,所有液压升降油缸的底部均与底座铰接、顶部均与支撑架铰接。
[0007]本申请头端到尾端的方向(长度方向)与一侧到另一侧的方向(宽度方向)相互垂直。
[0008]上述两组升降装置相对设置在卸车台的两侧,也即每侧有一组升降装置,而每组升降装置中又至少有两个液压升降油缸,确保了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且当一只液压升降油缸出故障时,不至于侧翻倾倒,导致卸车台上的车滑下来造成安全事故。
[0009]作为其中一种实现方案,每组升降装置包括一个支撑架,同一组升降装置中所有液压升降油缸的顶部均与此支撑架的顶部铰接。
[0010]为了简化结构,同时提高装置的稳定性,支撑架包括一根横杆和两根纵杆,两根纵杆的底部均连接在卸车台上、两根纵杆的顶部分别与横杆的两端连接,同一组升降装置中的所有液压升降油缸以横杆的中垂线为对称轴两两相对设置,同一组升降装置中所有液压升降油缸的顶部均铰接在横杆上。
[0011]为了进一步提高装置的稳定性和受力的均衡性,作为另一种实现方案,每组升降装置中支撑架的数量与液压升降油缸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液压升降油缸的顶部与其
对应的支撑架的顶部铰接。
[0012]为了简化结构,同时提高装置的稳定性,采用上述方案时,每个支撑架均包括一根横杆和两根纵杆,两根纵杆的底部均连接在卸车台上、两根纵杆的顶部分别与横杆的两端连接,液压升降油缸设在与其对应的横杆的中垂线上,液压升降油缸的顶部与其对应的横杆中点(横杆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位置铰接。
[0013]上述液压升降油缸均为单向油缸,液压升降油缸的顶部为驱动端、底部为固定端。驱动端为可伸缩(设有活塞杆)的一端,固定端为不可伸缩的一端。
[0014]为了方便货车开上、开下卸车台,卸车台的头端超出底座的头端形成过渡台,过渡台的底部与底座的底部齐平,过渡台与卸车台为一体结构;从头端到尾端的方向上,过渡台的顶部为逐渐升高的斜面结构,卸车台的顶部为平面结构,过渡台的最高点与卸车台的顶部平滑过渡。卸货时,货车位于卸车台顶部,过渡台的设置仅为方便货车开上、开下卸车台,这样有效解决了现有斜面卸车台稳定性差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现有平面卸车台与地面之间有一定的高度差,加大了火车开上卸车台的难度和油耗的问题。
[0015]为了方便使用,卸车台尾端的顶部设有升降式挡轮装置。升降式挡轮装置可根据需要升高或降低,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状况。
[0016]为了方便移动和使用,底座头端两侧和尾端两侧均设有相对设置的行走装置,行走装置包括安装架、驱动油缸和行走轮,安装架安装在底座上,驱动油缸的顶部连接安装架、底部连接行走轮,行走轮可相对驱动油缸自由旋转;驱动油缸伸缩,带动行走轮上下移动、使行走轮底部低于底座的底部(行走轮着地,处于可行走的状态)或高于底座的底部(底座的底部着地,处于不能行走的状态)。当卸货时,需要将行走轮向上提升至行走轮底部高于底座的底部,也即底座的底部着地,稳定安全;而当需要移动位置时,将行走轮向下调至行走轮底部低于底座的底部,也即行走轮着地,方便移动。
[0017]为了提高装置的结构稳定性,安装架的至少一侧设有加强筋,加强筋一端与安装架的侧壁连接、另一端与底座连接;驱动油缸为单向油缸,驱动油缸的顶部为固定端、底部为驱动端。
[0018]本技术未提及的技术均参照现有技术。
[0019]本技术安全性双侧多油缸后翻卸车装置,通过双侧多液压升降油缸的设置,确保了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当一只液压升降油缸出故障时,不至于侧翻倾倒、造成安全事故,结构简单,安全,稳定;进一步,通过与卸车台一体结构的过渡台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稳定性,方便了使用;行走轮高度可调,既确保了卸车时的稳定性,又方便了移动。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安全性双侧多油缸后翻卸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的右视透视图;
[0022]图3为图1卸车状态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4中安全性双侧多油缸后翻卸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图4卸车状态示意图;
[0025]图中,1为底座,2为卸车台,3为过渡台,4为液压升降油缸,5为横杆,6为纵杆,7为液压站,8为升降式挡轮装置,9为行走装置,10为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技术的内容,但本技术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0027]本申请上下、左右、水平、竖直、顶底等方位词,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相对方位或位置关系,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绝对限制。
[0028]实施例1
[0029]如图1

3所示,一种安全性双侧多油缸后翻卸车装置,包括底座、卸车台和升降装置;卸车台位于底座上、且卸车台的尾端与底座的尾端铰接;升降装置的数量为两组,两组升降装置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在卸车台的两侧,每组升降装置均包括一个支撑架和两个的液压升降油缸,支撑架的底部连接在卸车台上,同一组升降装置中所有液压升降油缸的顶部均与此支撑架的顶部铰接。
[0030]如图1所示,卸车台的头端超出底座的头端形成过渡台,过渡台的底部与底座的底部齐平,过渡台与卸车台为一体结构;从头端到尾端的方向上,过渡台的顶部为逐渐升高的斜面结构,卸车台的顶部为平面结构,过渡台的最高点与卸车台的顶部平滑过渡。卸货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性双侧多油缸后翻卸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卸车台(2)和升降装置;卸车台(2)位于底座(1)上、且卸车台(2)的尾端与底座(1)的尾端铰接;升降装置的数量为两组,两组升降装置结构相同、且相对设置在卸车台(2)的两侧,每组升降装置均包括支撑架和两个以上的液压升降油缸(4),支撑架的底部连接在卸车台(2)上,所有液压升降油缸(4)的底部均与底座(1)铰接、顶部均与支撑架铰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性双侧多油缸后翻卸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升降装置包括一个支撑架,同一组升降装置中所有液压升降油缸(4)的顶部均与此支撑架的顶部铰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性双侧多油缸后翻卸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撑架包括一根横杆(5)和两根纵杆(6),两根纵杆(6)的底部均连接在卸车台(2)上、两根纵杆(6)的顶部分别与横杆(5)的两端连接,同一组升降装置中的所有液压升降油缸(4)以横杆(5)的中垂线为对称轴两两相对设置,同一组升降装置中所有液压升降油缸(4)的顶部均铰接在横杆(5)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性双侧多油缸后翻卸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升降装置中支撑架的数量与液压升降油缸(4)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液压升降油缸(4)的顶部与其对应的支撑架的顶部铰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性双侧多油缸后翻卸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支撑架均包括一根横杆(5)和两根纵杆(6),两根纵杆(6)的底部均连接在卸车台(2)上、两根纵杆(6)的顶部分别与横杆(5)的两端连接,液压升降油缸(4)设在与其对应的横杆(5)的中垂线上,液压升降油缸(4)的顶部与其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思孔王绥先杨佑锦盛庆朝
申请(专利权)人:金鲁班山东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