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物体3D采集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2961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机器人物体3D采集驱动电路,通过MCU电路与3D采集驱动电路双向连接,3D采集驱动电路接收到MCU芯片U4输出指令后直接可以驱动、调整激光头,同时3D采集驱动电路将采集信息反馈至MCU芯片U4,使得MCU电路进行及时调整,MCU电路与3D采集驱动电路双向调整,3D采集驱动电路包括第一3D采集驱动电路、第二3D采集驱动电路,第一3D采集驱动电路与第二3D采集驱动电路结构一致,第一3D采集驱动电路与MCU芯片U4的26脚、28脚双向连接,第二3D采集驱动电路与MCU芯片U4的25脚、27脚双向连接,不需要外接驱动电路,MCU电路直接驱动3D采集驱动电路,可快速避障,电路结构简单,降低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器人物体3D采集驱动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学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机器人物体3D采集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移动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这类移动机器人可用在室内或室外,可用于工业或家庭,可用于取代保安巡视、取代人们清洁地面,还可用于家庭陪伴、辅助办公等。
[0003]用于家庭的机器人(如扫地机器人)需要准确且尽可能方便和廉价的导航方式,机器人一般通过普通的摄像头对外部环境进行扫描、采集,将2D图像后传输至MCU芯片进行处理,但是这样避障效果差,难以快速做出避障指令,易造成机器人的损伤、侧翻等状况;或采用3D结构光来进行外部环境信息采集,现有的3D结构光需要外接一个激光头驱动电路来驱动激光头部件,制造成本高。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可以快捷避障的,电路结构简单的一种机器人物体3D采集驱动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出一种可以快捷避障的,电路结构简单的一种机器人物体3D采集驱动电路。
[0006]一种机器人物体3D采集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通信接口,降压电路、摄像头接口、MCU电路、3D采集驱动电路、程序烧录接口,其特征在于:供电通信接口用于提供5V直流电与通信串口,供电通信接口与降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将外部连接电源的5V直流电分别降压为1.5V直流电、2.8V直流电、3V3电流,摄像头接口与MCU电路输入端连接,MCU电路输出端与供电通信接口的通信串口连接,MCU电路与3D采集驱动电路双向连接,3D采集驱动电路用于接收到MCU芯片U4输出指令后驱动调整激光头,同时将情况反馈至MCU芯片U4进行及时调整,MCU电路与程序烧录接口双向连接,用于烧录或/和读取MCU芯片U4内的控制程序并支持在线调试,3D采集驱动电路用于接收MCU芯片U4发出信息并将激光头采集到的信息反馈至MCU芯片U4,3D采集驱动电路包括第一3D采集驱动电路、第二3D采集驱动电路,第一3D采集驱动电路与第二3D采集驱动电路结构一致,第一3D采集驱动电路与MCU芯片U4的26脚、28脚双向连接,第二3D采集驱动电路与MCU芯片U4的25脚、27脚双向连接。
[00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3D采集驱动电路包括激光头接口J3、恒流源电路,激光头接口J3的1脚与恒流源电路连接,激光头接口J3的2脚与供电电源的直流电5V连接,激光头接口的3脚与MCU芯片U4的14脚连接,激光头接口J3的2脚与激光头接口J3的1脚之间连接有二极管D1,起到防接反作用,激光头接J3的1脚与恒流源电路连接处连接有电阻R41,用于起到假负载作用。
[0008]进一步的,所述恒流源电路包括NMOS管Q1、NMOS管Q7、三极管Q3,NMOS管Q1与NMOS
管Q7串联连接,NMOS管Q1的漏极与激光头接口J3的1脚连接,NMOS管Q1的栅极与MCU芯片U4的28脚连接,NMOS管Q1的源极与NMOS管Q7的漏极连接,NMOS管Q7的漏极与NMOS管Q1的源极连接,NMOS管Q7的栅极与MCU芯片U4的26脚连接,NMOS管Q7的源极与三极管Q3基极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与NMOS管Q1的栅极、MCU芯片U4的28脚连接,当恒流源电路与MCU芯片U4的28脚、26脚连接为高电平时,NMOS管Q1、NMOS管Q7均导通,使得MCU芯片U4可与激光头接口J3进行稳定的双向连接,所述NMOS管Q1的栅极与MCU芯片U4的28脚连接处还连接有电容C27、电阻R29、电阻R27,起到滤波耦合的作用;所述NMOS管Q7的栅极与MCU芯片U4的28脚连接处还连接有电容C29、电阻R37、电阻R35,起到滤波耦合的作用。
[0009]进一步的,NMOS管Q1的栅极与接口J3的3脚连接处还设有备用的三极管Q5,用于辅助调整恒电流电路。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降压电路包括第一降压电路、第二降压电路、第三降压电路,第一降压电路用于将外部连接电源的5V直流电降压为1.5V直流电,第二降压电路用于将外部连接电源的5V直流电降压为2.8V直流电,第三降压电路用于将外部连接电源的5V直流电降压为3V3电流。
[0011]进一步的,第一降压电路包括电容C4、电容C5、降压芯片U3、电容C6、电容C7,降压芯片U3用于将5V直流电降压为1.5V直流电,电容C4、电容C5并联后与降压芯片U3的输入端连接,电容C4、电容C5起到滤波去耦作用,电容C6、电容C7并联后与降压芯片U3的输出端连接,电容C6、电容C7起到滤波去耦作用,降压芯片U3的3脚为使能脚,降压芯片U3的3脚与MCU芯片U4的32脚连接,当MCU芯片U4发出启动指令时第一降压电路才会进行工作,若未发出启动指令则处于休眠状态。
[0012]进一步的,第二降压电路包括电容C8、电容C9、降压芯片U2、电容C10、电容C11,降压芯片U2用于将5V直流电降压为2.8V直流电,电容C8、电容C9并联后与降压芯片U2的输入端连接,电容C8、电容C9起到滤波作用,电容C10、电容C11并联后与降压芯片U2的输出端连接,电容C10、电容C11起到滤波作用,降压芯片U2的3脚为使能脚,降压芯片U2的3脚与MCU芯片U4的32脚连接,当MCU芯片U4发出启动指令时第一降压电路才会进行工作,若未发出启动指令则处于休眠状态。
[0013]进一步的,第三降压电路包括二极管D7、电感L1、电容C12、电容C13、降压芯片U1、电容C1、电容C4,降压芯片U1用于将5V直流电降压为3V3电流,二极管D7、电感L1、电容C12、电容C13并联后与降压芯片U2的输入端连接,二极管D7起到ESD防静电的作用,电感L1起到增强EMC的作用,电容C12、电容C13起到滤波作用,电容C1、电容C14并联后与降压芯片U1的输出端连接,电容C1、电容C14起到滤波作用;降压电路U1的3脚还连接有电阻R7,电阻R7起到上拉作用。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摄像头接口包括摄像头接口J6,接口J1的5脚与第一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接口J1的1脚与第二降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接口J1的1脚与3脚之间还连接有电感R40,电感R40起到滤波作用;接口J1的7脚、8脚、10脚、11脚、13脚、15脚

26脚分别与MCU芯片U4的22脚、21脚、20脚、19脚、18脚、16脚、13脚、12脚、11脚、10脚、9脚、8脚、7脚、6脚连接。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供电通信接口包括接口J1,MCU芯片U4的30脚分别与接口J1的3脚和地面连接,MCU芯片U4的30脚接地一端还设有电阻R12,电阻R12起到上拉作用,MCU芯
片U4的30脚与接口J1的3脚连接一端还连接有电阻R10,电阻R10起到限流的作用。
[0016]进一步的,MCU芯片的29脚与接口J1的2脚连接,MCU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物体3D采集驱动电路,包括供电通信接口,降压电路、摄像头接口、MCU电路、3D采集驱动电路、程序烧录接口,其特征在于:供电通信接口用于提供5V直流电与通信串口,供电通信接口与降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将外部连接电源的5V直流电分别降压为1.5V直流电、2.8V直流电、3V3电流,摄像头接口与MCU电路输入端连接,MCU电路输出端与供电通信接口的通信串口连接,MCU电路与3D采集驱动电路双向连接,3D采集驱动电路用于接收到MCU芯片U4输出指令后驱动调整激光头,同时将情况反馈至MCU芯片U4进行及时调整,MCU电路与程序烧录接口双向连接,用于烧录或/和读取MCU芯片U4内的控制程序并支持在线调试,3D采集驱动电路用于接收MCU芯片U4发出信息并将激光头采集到的信息反馈至MCU芯片U4,3D采集驱动电路包括第一3D采集驱动电路、第二3D采集驱动电路,第一3D采集驱动电路与第二3D采集驱动电路结构一致,第一3D采集驱动电路与MCU芯片U4的26脚、28脚双向连接,第二3D采集驱动电路与MCU芯片U4的25脚、27脚双向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物体3D采集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3D采集驱动电路包括激光头接口J3、恒流源电路,激光头接口J3的1脚与恒流源电路连接,激光头接口J3的2脚与供电电源的直流电5V连接,激光头接口的3脚与MCU芯片U4的14脚连接,激光头接口J3的2脚与激光头接口J3的1脚之间连接有二极管D1,起到防接反作用,激光头接J3的1脚与恒流源电路连接处连接有电阻R41,用于起到假负载作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器人物体3D采集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流源电路包括NMOS管Q1、NMOS管Q7、三极管Q3,NMOS管Q1与NMOS管Q7串联连接,NMOS管Q1的漏极与激光头接口J3的1脚连接,NMOS管Q1的栅极与MCU芯片U4的28脚连接,NMOS管Q1的源极与NMOS管Q7的漏极连接,NMOS管Q7的漏极与NMOS管Q1的源极连接,NMOS管Q7的栅极与MCU芯片U4的26脚连接,NMOS管Q7的源极与三极管Q3基极连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与NMOS管Q1的栅极、MCU芯片U4的28脚连接,当恒流源电路与MCU芯片U4的28脚、26脚连接为高电平时,NMOS管Q1、NMOS管Q7均导通,使得MCU芯片U4可与激光头接口J3进行稳定的双向连接,所述NMOS管Q1的栅极与MCU芯片U4的28脚连接处还连接有电容C27、电阻R29、电阻R27,起到滤波耦合的作用;所述NMOS管Q7的栅极与MCU芯片U4的28脚连接处还连接有电容C29、电阻R37、电阻R35,起到滤波耦合的作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器人物体3D采集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NMOS管Q1的栅极与接口J3的3脚连接处还设有备用的三极管Q5,用于辅助调整恒电流电路。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物体3D采集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降压电路包括第一降压电路、第二降压电路、第三降压电路,第一降压电路用于将外部连接电源的5V直流电降压为1.5V直流电,第二降压电路用于将外部连接电源的5V直流电降压为2.8V直流电,第三降压电路用于将外部连接电源的5V直流电降压为3V3电流。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器人物体3D采集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降压电路包括电容C4、电容C5、降压芯片U3、电容C6、电容C7,降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礼刚张亚洲金乃庆江冠华刘鹏朱宗卫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精源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