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颗粒捕捉器的压差管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121313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颗粒捕捉器的压差管路系统,包括颗粒捕捉器本体总成、上游压差钢管、上游耐热软管、压差传感器、下游耐热软管及下游压差钢管;在上游压差钢管上设置有上游凹折处,在下游压差钢管上设置有下游凹折处;在上游凹折处两端的上游压差钢管上连通有第一辅助通气管,在下游凹折处两端的下游压差钢管上连通有第二辅助通气管。本发明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结构简单,能否满足颗粒捕捉器和压差传感器的整车布置的更多限制要求,在汽车的正常使用过程中,能够保障压差传感器一直能正确、准确测量颗粒捕捉器上、下游的排气压强。下游的排气压强。下游的排气压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颗粒捕捉器的压差管路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
,具体属于燃油车
,特别是指一种汽车颗粒捕捉器的压差管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燃油汽车的动力来源于发动机燃烧汽油或柴油产生的热能转化成的机械能,发动机在燃烧汽油或柴油时,排出的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以及颗粒物等物质,如果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将会污染空气,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0003]汽车颗粒捕捉器是一种将汽车发动机燃烧排出的颗粒污染物予以捕捉、储存的装置,这捕捉的颗粒物以碳颗粒为主。当颗粒捕捉器储存的颗粒物达到一定程度时,颗粒捕捉器会对发动机排气系统的背压产生较大影响,影响到发动机的性能正常发挥,这时需要将颗粒捕捉器中储存的颗粒物总量适时告知发动机的控制系统,发动机的控制系统予以提升排气的温度等,以便通过特殊工况燃烧颗粒捕捉器中储存的碳颗粒,减少颗粒捕捉器中储存颗粒物总量,降低颗粒捕捉器的背压。
[0004]汽车颗粒捕捉器储存的颗粒物适时总量,是通过标定颗粒捕捉器前、后两端的排气压强差与颗粒物重量之间的关系,适时采集颗粒捕捉器上、下游的排气压强差进行测算。
[0005]如图1、图2所示,现有的汽车颗粒捕捉器的压差管路系统由颗粒捕捉器本体总成01、上游压差钢管02、钢管支架组件03、上游耐热软管04、压差传感器05、下游耐热软管06、下游压差钢管07等组成。
[0006]如图3所示,现有的汽车颗粒捕捉器的压差管路系统的上游压差钢管02由取气口021、通气管022、软管接口024等组成,其中上游压差钢管02安装在整车后,凹点025是通气管022中间段的凹点。
[0007]如图4所示,现有的汽车颗粒捕捉器的压差管路系统的下游压差钢管07由取气口071、通气管072、软管接口074等组成,其中下游压差钢管07安装在整车后,凹点075是通气管072中间段的凹点。
[0008]现有的汽车颗粒捕捉器的压差管路系统安装在汽车上的后视图如图2所示。颗粒捕捉器本体总成01和压差传感器05受到整车布置空间的限制,颗粒捕捉器本体总成01和压差传感器05的垂直高度差较小。
[0009]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发动机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并通过包括颗粒捕捉器在内的排气系统排到大气中,水蒸气相对排气中的其他成分其密度较小。以上游压差钢管02为例,发动机排气中的水蒸气,随着汽车的持续运行,会缓慢从取气口021流入到通气管022,再从软管接口024流入到上游耐热软管04中,并在上游耐热软管04内端聚集,上游耐热软管04距离颗粒捕捉器本体总成01较远,上游耐热软管04周围空气温度较低,上游耐热软管04内聚集的水蒸气会逐渐冷却凝结成水珠,在重力的作用下,水珠顺着上游耐热软管04内壁往下流,通过软管接口024,流入通气管022,往凹点025集聚。当汽车持续运行时,凹点025处在颗粒捕捉器本体总成01的加热下,凹点025处的表面温度一般高于100℃,往凹点
025集聚的水珠再次加热气化,再往上游耐热软管04流动,上游耐热软管04内聚集的水蒸气会逐渐冷却凝结成水珠,水珠往凹点025集聚,如此反复。
[0010]当汽车运行一段时间后停机,凹点025处的表面温度逐渐下降到环境温度,往凹点025集聚的水珠不再气化,会在凹点025聚集,聚集的水珠足够多时,堵塞通气管022。当环境温度在0℃以上,取气口021的气体压强向软管接口024传递需要克服聚集在凹点025处水的重力,再次起动发动机时,压差传感器不能准确测量颗粒捕捉器上游的排气压强。当环境温度在0℃以下,堵塞通气管022的水会凝固成冰块,此冰块阻止取气口021的气体压强向软管接口024传递,再次起动发动机时,压差传感器不能正确测量颗粒捕捉器上游的排气压强,发动机控制系统就会报错,导致发动机不能正常工作。
[0011]同理,下游压差钢管07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1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颗粒捕捉器的压差管路系统,能满足颗粒捕捉器本体总成和压差传感器的垂直高度差较小的布置限制要求,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提及的问题。
[001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14]一种汽车颗粒捕捉器的压差管路系统,包括颗粒捕捉器本体总成、上游压差钢管、上游耐热软管、压差传感器、下游耐热软管及下游压差钢管;
[0015]所述上游压差钢管及下游压差钢管分别与颗粒捕捉器本体总成的上游侧及下游侧连通;上游耐热软管分别连接上游压差钢管和压差传感器;下游耐热软管分别连接下游压差钢管和压差传感器;
[0016]在上游压差钢管上设置有上游凹折处,在下游压差钢管上设置有下游凹折处;
[0017]在上游凹折处两端的上游压差钢管上连通有第一辅助通气管,在下游凹折处两端的下游压差钢管上连通有第二辅助通气管。
[0018]进一步的,上游压差钢管由上游取气口、上游第一压差钢管、上游凹折处、上游第二压差钢管及上游软管接口组成,上游第一压差钢管分别连接上游取气口及下游凹折处,上游第二压差钢管分别连接上游凹折处及上游软管接口。
[0019]进一步的,下游压差钢管由下游取气口、下游第一压差钢管、下游凹折处、下游第二压差钢管及下游软管接口组成,下游第一压差钢管分别连接下游取气口及下游凹折处,下游第二压差钢管分别连接下游凹折处及下游软管接口。
[0020]进一步的,上游第一压差钢管的长度小于上游第二压差钢管的长度。
[0021]进一步的,下游第一压差钢管的长度小于下游第二压差钢管的长度。
[0022]进一步的,第一辅助通气管的最低高度高于上游凹折处的最高高度;第二辅助通气管的最低高度高于下游凹折处的最高高度。
[0023]进一步的,将上游压差钢管安装于整车后,上游凹折处是上游压差钢管上的唯一凹点;将下游压差钢管安装于整车后,下游凹折处是下游压差钢管上的唯一凹点。
[0024]进一步的,还包括钢管支架组件,上游压差钢管及下游压差钢管均通过钢管支架组件与车身连接。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6]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结构简单,能否满足颗粒捕捉器和压差传感器的整车布置的更多限制要求,在汽车的正常使用过程中,能够保障压差传感器一直能正确、准确测量颗粒捕捉器上、下游的排气压强。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现汽车颗粒捕捉器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现汽车颗粒捕捉器安装后视图。
[0029]图3为现上游压差钢管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现下游压差钢管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本专利技术汽车颗粒捕捉器结构示意图。
[0032]图6为本专利技术汽车颗粒捕捉器安装后视图。
[0033]图7为本专利技术上游压差钢管结构示意图。
[0034]图8为本专利技术下游压差钢管结构示意图。
[0035]附图标记说明
[0036]01—颗粒捕捉器本体总成;02—上游压差钢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颗粒捕捉器的压差管路系统,包括颗粒捕捉器本体总成、上游压差钢管、上游耐热软管、压差传感器、下游耐热软管及下游压差钢管;所述上游压差钢管及下游压差钢管分别与颗粒捕捉器本体总成的上游侧及下游侧连通;上游耐热软管分别连接上游压差钢管和压差传感器;下游耐热软管分别连接下游压差钢管和压差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上游压差钢管上设置有上游凹折处,在下游压差钢管上设置有下游凹折处;在上游凹折处两端的上游压差钢管上连通有第一辅助通气管,在下游凹折处两端的下游压差钢管上连通有第二辅助通气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颗粒捕捉器的压差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上游压差钢管由上游取气口、上游第一压差钢管、上游凹折处、上游第二压差钢管及上游软管接口组成,上游第一压差钢管分别连接上游取气口及下游凹折处,上游第二压差钢管分别连接上游凹折处及上游软管接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颗粒捕捉器的压差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上游第一压差钢管的长度小于上游第二压差钢管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正江杜魏魏李季周坚张红梅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