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冲击碾压模型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0876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冲击碾压模型试验装置,包括主体、动力组件、转接机构和碾压机构,主体包括内腔,内腔内存放有待测地基,主体上部两侧设有齿条,动力组件位于主体上部且能够沿着齿条往复移动;转接机构固定在动力组件两侧,转接机构包括沿主体宽度方向横向设置的支撑板,支撑板外侧套设有安装块,安装块与碾压机构固定连接,碾压机构朝动力组件反向设置;碾压机构包括碾压轮,动力组件移动能够带动所述碾压轮在待测地基上部滚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动力组件带动位于其两侧的碾压机构移动能够对实验地基表面进行来回碾压并自动复位,大大提高了碾压效果,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冲击碾压模型试验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土建工程模拟试验装置
,尤其是涉及一种冲击碾压模型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冲击或碾压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浅层地基处理方法,对地基加固技术的研究,目前基本限于现场试验和工程经验的分析,但对其加固机理还不是十分明确,因此,借助室内模型试验,是进行冲击或碾压微观机理研究十分有效的方法;
[0003]目前的冲击碾压模型试验设备如申请公布号为CN102661615A公开了一种冲击碾压模型试验装置及用途,其设有一个驱动装置,驱动装置连接牵引绳,并能对牵引绳进行收卷,牵引绳另一端与碾压轮连接,通过收卷牵引绳能够拉动碾压轮对模型内的地基进行碾压,在碾压完成后需要拉动碾压轮使其复位,这种方式只能对实验地基表面进行单向碾压,碾压完成后还需要手动将其复位,因此急需对此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冲击碾压模型试验装置,通过动力组件带动位于其两侧的碾压机构移动能够对实验地基表面进行来回碾压并自动复位,大大提高了碾压效果,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冲击碾压模型试验装置,包括主体、动力组件、转接机构和碾压机构,所述主体包括内腔,所述内腔内存放有待测地基,所述主体上部两侧设有齿条,所述动力组件位于主体上部且能够沿着齿条往复移动;
[0007]所述转接机构固定在动力组件两侧,所述转接机构包括沿主体宽度方向横向设置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外侧套设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与碾压机构固定连接,所述碾压机构朝动力组件反向设置;
[0008]所述碾压机构包括碾压轮,所述动力组件移动能够带动所述碾压轮在待测地基上部滚动。
[0009]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部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能够为动力组件提供沿着齿条移动的动力,所述驱动电机两侧设有轴,所述轴两端固定有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与齿条啮合,所述驱动电机与一侧的轴通过第一皮带连接,位于驱动电机两侧的轴通过第二皮带连接。
[0010]所述轴两侧靠近第一从动轮处固定有第二从动轮,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轴上固定有驱动轮,所述驱动轮与一侧轴上的其中一个第二从动轮通过第一皮带传动连接且位于该侧轴上的另一个第二从动轮与另一侧轴上的第二从动轮通过第二皮带传动连接,
[0011]所述底板位于齿条上方,所述底板包括能够供第一从动轮穿过的通孔,所述第一从动轮下部贯穿通孔并与齿条啮合,所述主体上部四个角处固定有凸起,位于同侧的两个
凸起通过导向杆连接,所述底板两侧固定有导向块,两侧所述导向块分别套设在两侧导向杆上,所述导向块能够沿着导向杆移动。
[0012]所述主体上部靠近齿条两端处固定有缓冲块,所述缓冲块包括第二斜坡,所述第二斜坡倾斜向下设置,所述底板下部能够抵接缓冲块上部或脱离缓冲块。
[0013]所述主体上部两侧设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位于两个齿条之间,所述缓冲垫包括向内腔倾斜的第一斜坡,所述第一斜坡下部插入内腔内,所述碾压轮能够抵接或脱离缓冲垫,所述主体侧面靠近缓冲垫处设有到位传感器,当动力组件移动至到位传感器前方时,所述驱动电机停止工作。
[0014]所述内腔数量至少为两个,相邻两个所述内腔通过隔板隔离。
[0015]所述安装块远离动力组件的一侧固定有支撑杆,所述碾压机构与支撑杆固定连接。
[0016]所述碾压机构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碾压轮滚动连接,所述连接杆两端贯穿碾压轮,所述连接杆两端连接有摆动杆,所述摆动杆远离连接杆的一端共同连接有转轴,所述摆动杆能够沿着转轴转动,所述支撑杆下部设有固定块,所述转轴贯穿固定块并与固定块固定连接。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碾压机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动力组件的两侧,当驱动电机带动驱动轮转动时,通过第一皮带能够同步带动位于左侧的轴转动,当位于左侧的轴转动时,通过第二皮带能够带动右侧的轴进行同步、同向的转动,并且通过第一从动轮与齿条的啮合,当第一从动轮转动时,能够带动动力组件沿着齿条移动,从而带动碾压轮冲击碾压地基表面,通过控制驱动电机的正反转,不仅能够实现碾压轮在地基表面双向冲击碾压效果,还能够实现动力组件的自动复位,大大提高了试验效率。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在A处的放大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主视图;
[0022]图4为动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动力组件的爆炸图。
[0024]图中:主体1、内腔11、隔板12、缓冲垫13、第一斜坡131、凸起14、导向杆15、齿条16、缓冲块17、第二斜坡171、到位传感器18、动力组件2、底板21、通孔211、导向块212、套环213、驱动电机22、驱动轮221、轴23、第一从动轮231、第二从动轮232、第一皮带24、第二皮带25、盖子26、转接机构3、支撑板31、安装块32、支撑杆33、固定块34、碾压机构4、碾压轮41、连接杆42、摆动杆43、转轴44、操作台5。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
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冲击碾压模型试验装置,包括主体1、动力组件2、转接机构3和碾压机构4,所述主体1包括内腔11,所述内腔11内存放有待测地基(图3中虚线a为地基表面),通过在内腔11内铺设与路面一致的地基,能够模拟路面地基结构,所述主体1上部两侧设有齿条16,所述动力组件2位于主体1上部且能够沿着齿条16往复移动;
[0028]所述主体1侧面还设有操作台5,通过操作台5能够操空本技术工作。
[0029]所述转接机构3固定在动力组件2两侧,所述转接机构3包括沿主体1宽度方向横向设置的支撑板31,所述支撑板31外侧套设有安装块32,所述安装块32与碾压机构4固定连接,所述碾压机构4朝动力组件2反向设置;
[0030]所述碾压机构4包括碾压轮41,所述动力组件2移动能够带动所述碾压轮41在待测地基上部滚动,碾压轮41具有多种规格,每种规格的重量、宽度均不同,通过碾压轮41对内腔11内部的地基进行冲击碾压,模拟出在真实路面地基的冲击碾压情况,从而能够对地基的加固技术进行研究。
[0031]如图4所示,所述动力组件2包括底板21,所述底板21上部盖合有盖子26,通过盖子26能够将位于底板21上部的各部件进行遮盖,所述底板21上部安装有驱动电机22,所述驱动电机22能够为动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冲击碾压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动力组件(2)、转接机构(3)和碾压机构(4),所述主体(1)包括内腔(11),所述内腔(11)内存放有待测地基,所述主体(1)上部两侧设有齿条(16),所述动力组件(2)位于主体(1)上部且能够沿着齿条(16)往复移动;所述转接机构(3)固定在动力组件(2)两侧,所述转接机构(3)包括沿主体(1)宽度方向横向设置的支撑板(31),所述支撑板(31)外侧套设有安装块(32),所述安装块(32)与碾压机构(4)固定连接,所述碾压机构(4)朝动力组件(2)反向设置;所述碾压机构(4)包括碾压轮(41),所述动力组件(2)移动能够带动所述碾压轮(41)在待测地基上部滚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冲击碾压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2)包括底板(21),所述底板(21)上部安装有驱动电机(22),所述驱动电机(22)能够为动力组件(2)提供沿着齿条(16)移动的动力,所述驱动电机(22)两侧设有轴(23),所述轴(23)两端固定有第一从动轮(231),所述第一从动轮(231)与齿条(16)啮合,所述驱动电机(22)与一侧的轴(23)通过第一皮带(24)连接,位于驱动电机(22)两侧的轴(23)通过第二皮带(25)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冲击碾压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23)两侧靠近第一从动轮(231)处固定有第二从动轮(232),所述驱动电机(22)的驱动轴上固定有驱动轮(221),所述驱动轮(221)与一侧轴(23)上的其中一个第二从动轮(232)通过第一皮带(24)传动连接且位于该侧轴(23)上的另一个第二从动轮(232)与另一侧轴(23)上的第二从动轮(232)通过第二皮带(25)传动连接。4.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冲击碾压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1)位于齿条(16)上方,所述底板(21)包括能够供第一从动轮(231)穿过的通孔(211),所述第一从动轮(231)下部贯穿通孔(211)并与齿条(16)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华汪大鹏金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有色地球物理技术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