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纤维纱架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0785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玻璃纤维纱架机构,包括动力传动组件、上层轮组、下层轮组、上绕捻结构、下绕捻结构,上层轮组包括上层座体、上层轮体,下层轮组包括下层座体、下层轮体,上绕捻结构包括上捻合部、收紧柱、下齿轮部,收紧柱的上向下两端分别与上捻合部、下齿轮部衔接,上捻合部设有一圈竖直孔,上捻合部的上端面设置有一圈间隔鳍板,相邻间隔鳍板之间形成捻合槽,每一竖直孔的上端对应设置一捻合槽,捻合槽内设置有弧形部、上沿斜面、下沿斜面。采用将轮体上的纤维线经上绕捻结构中的竖直孔、捻合槽、锥形收紧部、下沿孔集合绕捻的方式进行加工,采用2个绕捻结构同时配合加工,可以进行内层绕捻、外层绕捻,解决了制造效率低的问题。解决了制造效率低的问题。解决了制造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玻璃纤维纱架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玻璃纤维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玻璃纤维纱架机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玻璃纤维布是无捻粗纱平纹织物,是手糊玻璃钢重要基材。方格布的强度主要在织物的经纬方向上,对于要求经向或纬向强度高的场合,也可以织成单向布。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优点是绝缘性好、耐热性强、抗腐蚀性好,机械强度高,但缺点是性脆,耐磨性较差。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由玻璃纤维布的过渡逐渐产生玻璃纤维绳,玻璃纤维绳经特殊工艺编织而成,它是一种创新编法而成的弹性玻纤绳,具有耐温、耐腐蚀、高强度等主要性能,可用于电机、仪表、电器等绝缘材料等方面。
[0003]但是,现有的玻璃纤维绳的制造存在以下缺陷:市面上的玻璃纤维绳存在制造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玻璃纤维纱架机构,其能解决制造效率低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玻璃纤维纱架机构,包括动力传动组件、上层轮组、下层轮组、上绕捻结构、下绕捻结构,所述上层轮组包括上层座体、15

20个上层轮体,所述上层轮体转动安装于所述上层座体并沿所述上层座体的中心环绕分布;所述下层轮组包括下层座体、8

12个下层轮体,所述下层轮体转动安装于所述下层座体并沿所述下层座体的中心环绕分布,所述上层座体平行于所述下层座体,所述上层座体的中心处正对所述下层座体的中心处;所述上绕捻结构转动安装于所述上层轮组的中心处,所述上绕捻结构包括上捻合部、收紧柱、下齿轮部,所述收紧柱的上向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捻合部、下齿轮部衔接,所述上捻合部设有一圈竖直孔,所述上捻合部的上端面设置有一圈间隔鳍板,相邻所述间隔鳍板之间形成捻合槽,每一所述竖直孔的上端对应设置一捻合槽,所述捻合槽内设置有弧形部、上沿斜面、下沿斜面,所述弧形部的前后两段分别与所述上沿斜面、下沿斜面衔接,所述上绕捻结构的内侧设有锥形收紧部,所述锥形收紧部内设有下沿孔,轮体上的纤维线从下至上穿过竖直孔,经捻合槽后进入下沿孔;所述下绕捻结构的结构与所述上绕捻结构相同,所述动力传动组件运作带动所述上绕捻结构、下绕捻结构转动进而使纤维线依次捻合在下沿孔中。
[0006]进一步地,所述动力传动组件包括主动齿轮、缠绕轮、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传动轴、第三传动齿轮、上动齿轮、第四传动齿轮、第五传动齿轮、第六传动齿轮、第七传动齿轮、下动齿轮,所述上动齿轮带动所述上绕捻结构转动,所述下动齿轮带动所述下绕捻结构转动。
[0007]进一步地,所述间隔鳍板呈直角三角形,所述间隔鳍板的直角边一侧位于上绕捻结构的内侧,所述捻合槽呈收紧状,所述捻合槽的外段的宽度小于内侧段。
[0008]进一步地,所述上沿斜面与所述下沿斜面呈110
°‑
135
°
,所述上沿斜面的长度为所述下沿斜面的0.25倍。
[0009]进一步地,所述上沿斜面与所述下沿斜面呈120
°

[0010]进一步地,所述收紧柱、下齿轮部沿中心设有锥形的穿线孔,所述下沿孔与所述穿线孔衔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下绕捻结构上设置有8

12个捻合槽。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上捻合部的下侧设有与收紧柱配合安装的插槽,所述插槽的深度为3

5cm。
[0013]进一步地,所述收紧柱的下部设置有下法兰,所述下齿轮部设置有固定孔,所述下法兰通过螺丝与所述固定孔固定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孔的数量为4

8个。
[0015]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收紧柱的上向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捻合部、下齿轮部衔接,所述上捻合部设有一圈竖直孔,所述上捻合部的上端面设置有一圈间隔鳍板,相邻所述间隔鳍板之间形成捻合槽,每一所述竖直孔的上端对应设置一捻合槽,所述捻合槽内设置有弧形部、上沿斜面、下沿斜面,所述弧形部的前后两段分别与所述上沿斜面、下沿斜面衔接,所述上绕捻结构的内侧设有锥形收紧部,所述锥形收紧部内设有下沿孔,轮体上的纤维线从下至上穿过竖直孔,经捻合槽后进入下沿孔;所述下绕捻结构的结构与所述上绕捻结构相同,所述动力传动组件运作带动所述上绕捻结构、下绕捻结构转动进而使纤维线依次捻合在下沿孔中。采用将轮体上的纤维线经上绕捻结构中的竖直孔、捻合槽、锥形收紧部、下沿孔集合绕捻的方式进行加工,采用2个绕捻结构同时配合加工,可以进行内层绕捻、外层绕捻,解决了制造效率低的问题。
[0016]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玻璃纤维纱架机构中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玻璃纤维纱架机构的局部立体图;图3为图1所示玻璃纤维纱架机构的另一局部立体图;图4为图1所示玻璃纤维纱架机构的又一局部立体图;图5为图1所示玻璃纤维纱架机构的中绕捻结构的立体图;图6为图1所示玻璃纤维纱架机构的中一上绕捻结构的立体图;图7为图6所示上绕捻结构的剖视图;图8为图6所示上绕捻结构的立体图;图9为图6所示上绕捻结构的俯视图。
[0018]图中:10、动力传动组件;11、主动齿轮;101、缠绕轮;12、第一传动齿轮;13、第二传动齿轮;14、传动轴;15、第三传动齿轮;16、上动齿轮;17、第四传动齿轮;18、第五传动齿轮;19、第六传动齿轮;191、第七传动齿轮;192、下动齿轮;20、上层轮组;21、上层座体;22、上层
轮体;30、下层轮组;31、下层座体;32、下层轮体;40、上绕捻结构;41、上捻合部;411、竖直孔;412、间隔鳍板;414、捻合槽;4141、弧形部;4142、上沿斜面;4143、下沿斜面;415、锥形收紧部;416、下沿孔;42、收紧柱;43、下齿轮部;60、下绕捻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0020]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玻璃纤维纱架机构,包括动力传动组件、上层轮组、下层轮组、上绕捻结构、下绕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轮组包括上层座体、15

20个上层轮体,所述上层轮体转动安装于所述上层座体并沿所述上层座体的中心环绕分布;所述下层轮组包括下层座体、8

12个下层轮体,所述下层轮体转动安装于所述下层座体并沿所述下层座体的中心环绕分布,所述上层座体平行于所述下层座体,所述上层座体的中心处正对所述下层座体的中心处;所述上绕捻结构转动安装于所述上层轮组的中心处,所述上绕捻结构包括上捻合部、收紧柱、下齿轮部,所述收紧柱的上向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捻合部、下齿轮部衔接,所述上捻合部设有一圈竖直孔,所述上捻合部的上端面设置有一圈间隔鳍板,相邻所述间隔鳍板之间形成捻合槽,每一所述竖直孔的上端对应设置一捻合槽,所述捻合槽内设置有弧形部、上沿斜面、下沿斜面,所述弧形部的前后两段分别与所述上沿斜面、下沿斜面衔接,所述上绕捻结构的内侧设有锥形收紧部,所述锥形收紧部内设有下沿孔,轮体上的纤维线从下至上穿过竖直孔,经捻合槽后进入下沿孔;所述下绕捻结构的结构与所述上绕捻结构相同,所述动力传动组件运作带动所述上绕捻结构、下绕捻结构转动进而使纤维线依次捻合在下沿孔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纤维纱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动组件包括主动齿轮、缠绕轮、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传动轴、第三传动齿轮、上动齿轮、第四传动齿轮、第五传动齿轮、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富国汤海健陈富莉刘国芳张琴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市祥盛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