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纤维布弹力张力辊浮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104246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01 17: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玻璃纤维布弹力张力辊浮动组件,包括端部自扭组件、内外扭动组件、前后扭动组件,端部自扭组件包括固定端、内侧连接结构、第一复位弹簧,内侧连接结构包括2个第一铰接柱;内外扭动组件包括承接板、中部扭簧、外侧连接结构,外侧连接结构设置有安装柱、2个第二铰接柱,第二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于外侧连接结构,另一端固定于浮动安装板,内侧连接结构沿第一复位弹簧的中心线进行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承接板沿第一铰接柱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浮动安装板沿第二复位弹簧的中心线进行第三转动方向转动,进而使玻璃纤维布的转棍沿第一转动方向、第二转动方向、第三转动方向调节,解决了浮动柔和性不足的问题。解决了浮动柔和性不足的问题。解决了浮动柔和性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玻璃纤维布弹力张力辊浮动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纤维布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玻璃纤维布弹力张力辊浮动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电子级玻璃纤维布行业的快速发展,竞争力加强,而且客户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玻璃纤维纱是制作玻璃纤维电子布的基础原料,为了生产高品质多样式玻璃纤维电子布市场开发,需要布面幅宽在1110mm

1350mm之间,电子布布面幅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随着玻璃纤维电子布规格不同、对玻璃纤维电子布幅宽要求不断提高,由整浆轴幅宽1350mm,织轴幅宽在1310mm,成品布面幅宽在1280mm

1285mm之间,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电子布幅宽制造工序显得尤为重要。
[0003]但是,现有的玻璃纤维布在制造过程中存在以下缺陷:市面上的玻璃纤维布在制造过程中,辊组件存在浮动柔和性不足的问题,浮动的方向仅为一个方向,柔和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玻璃纤维布弹力张力辊浮动组件,其能解决浮动柔和性不足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玻璃纤维布弹力张力辊浮动组件,包括端部自扭组件、内外扭动组件、前后扭动组件,所述端部自扭组件包括固定端、内侧连接结构、第一复位弹簧,所述内侧连接结构包括U型护边、与U型护边固定的端盖组件,所述端盖组件上设置有2个第一铰接柱;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端、内侧连接结构固定,所述端盖组件上设置有4
>‑
5cm的立柱,第一复位弹簧插接于立柱内;所述内外扭动组件包括承接板、中部扭簧、外侧连接结构,所述外侧连接结构设置有安装柱、2个第二铰接柱,所述承接板一端铰接于第一铰接柱,另一端铰接于第二铰接柱,所述中部扭簧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铰接柱,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铰接柱;所述前后扭动组件包括第二复位弹簧、浮动安装板、辊连接结构,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外侧连接结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浮动安装板,所述第二复位弹簧插接于所述安装柱;玻璃纤维布的转棍安装于所述辊连接结构上,所述内侧连接结构沿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中心线进行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所述承接板沿所述第一铰接柱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所述浮动安装板沿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中心线进行第三转动方向转动,进而使玻璃纤维布的转棍沿第一转动方向、第二转动方向、第三转动方向调节。
[0006]进一步地,所述浮动安装板包括中部梯形臂、上半圆部、下扇形部,所述中部梯形臂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半圆部、下扇形部衔接,所述上半圆部上设置有一辊连接结构,所述下扇形部设置有另一辊连接结构。
[0007]进一步地,所述上半圆部包括弧形部、衔接于弧形部两端的直线部,所述直线部的中部设置有上用于安装辊连接结构的上安装位。
[0008]进一步地,所述中部梯形臂与所述下扇形部的衔接处设置有下安装位。
[0009]进一步地,所述中部梯形臂的两端分别为大端、小端,所述大端衔接于所述下扇形部,所述小端衔接于所述上半圆部。
[0010]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柱的长度为6

12cm,所述安装柱的直径大于所述端盖组件上设置的立柱。
[0011]进一步地,所述外侧连接结构包括U型边沿、侧端盖,所述U型边沿焊接固定于所述侧端盖。
[0012]进一步地,所述U型边沿的宽度为8

12cm,所述安装柱位于所述U型边沿内。
[0013]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端包括弧形衔接部、固定部、安装部,所述弧形衔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部、安装部衔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安装部的延伸方向呈110
°‑
125
°
,所述固定部设置有固定用的圆孔。
[0015]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内外扭动组件包括承接板、中部扭簧、外侧连接结构,所述外侧连接结构设置有安装柱、2个第二铰接柱,所述承接板一端铰接于第一铰接柱,另一端铰接于第二铰接柱,所述中部扭簧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铰接柱,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铰接柱;所述前后扭动组件包括第二复位弹簧、浮动安装板、辊连接结构,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外侧连接结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浮动安装板,所述第二复位弹簧插接于所述安装柱;玻璃纤维布的转棍安装于所述辊连接结构上,所述内侧连接结构沿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中心线进行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所述承接板沿所述第一铰接柱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所述浮动安装板沿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中心线进行第三转动方向转动,进而使玻璃纤维布的转棍沿第一转动方向、第二转动方向、第三转动方向调节。采用端部自扭组件、内外扭动组件、前后扭动组件的连续配合进行辊的位置调节,解决了浮动柔和性不足的问题。
[0016]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玻璃纤维布弹力张力辊浮动组件中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玻璃纤维布弹力张力辊浮动组件的立体图;图3为图1所示玻璃纤维布弹力张力辊浮动组件的内部立体图;图4为图1所示玻璃纤维布弹力张力辊浮动组件的另一内部立体图;图5为图1所示玻璃纤维布弹力张力辊浮动组件的又一内部立体图;图6为图1所示玻璃纤维布弹力张力辊浮动组件的再一内部立体图;图7为图1所示玻璃纤维布弹力张力辊浮动组件中一前后扭动组件的立体图;图8为图7所示前后扭动组件的立体图;图9为图1所示玻璃纤维布弹力张力辊浮动组件中一辊连接结构的立体图;图10为图1所示玻璃纤维布弹力张力辊浮动组件中一辊连接结构的立体图。
[0018]图中:100、端部自扭组件;200、内外扭动组件;300、前后扭动组件;10、固定端;11、
弧形衔接部;12、固定部;13、安装部;20、内侧连接结构;21、第一铰接柱;30、第一复位弹簧;40、承接板;50、中部扭簧;60、外侧连接结构;61、第二铰接柱;62、安装柱;70、第二复位弹簧;80、浮动安装板;81、中部梯形臂;82、上半圆部;821、上安装位;83、下扇形部;831、下安装位;90、辊连接结构;91、传动齿轮;92、安装螺丝;93、安装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0020]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玻璃纤维布弹力张力辊浮动组件,包括端部自扭组件、内外扭动组件、前后扭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自扭组件包括固定端、内侧连接结构、第一复位弹簧,所述内侧连接结构包括U型护边、与U型护边固定的端盖组件,所述端盖组件上设置有2个第一铰接柱;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端、内侧连接结构固定,所述端盖组件上设置有4

5cm的立柱,第一复位弹簧插接于立柱内;所述内外扭动组件包括承接板、中部扭簧、外侧连接结构,所述外侧连接结构设置有安装柱、2个第二铰接柱,所述承接板一端铰接于第一铰接柱,另一端铰接于第二铰接柱,所述中部扭簧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铰接柱,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铰接柱;所述前后扭动组件包括第二复位弹簧、浮动安装板、辊连接结构,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外侧连接结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浮动安装板,所述第二复位弹簧插接于所述安装柱;玻璃纤维布的转棍安装于所述辊连接结构上,所述内侧连接结构沿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中心线进行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所述承接板沿所述第一铰接柱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所述浮动安装板沿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中心线进行第三转动方向转动,进而使玻璃纤维布的转棍沿第一转动方向、第二转动方向、第三转动方向调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纤维布弹力张力辊浮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安装板包括中部梯形臂、上半圆部、下扇形部,所述中部梯形臂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半圆部、下扇形部衔接,所述上半圆部上设置有一辊连接结构,所述下扇形部设置有另一辊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海健陈富莉张琴陈富国汤文文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市祥盛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