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0440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分离装置,其结构简单,分离效果好,能够满足污水处理工艺的需要,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方箱,所述方箱底部从左到右设置有第一锥斗和第二锥斗,所述第一锥斗和第二锥斗的底部均设置有出水管,在方箱内部、第一锥斗和第二锥斗之间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顶部连接有第一滤网的一端,所述第一滤网的另一端连接至方箱左侧顶部,所述第一滤网的上方设置有出水导筒,所述出水导筒的进水口连接进水管的一端,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贯穿方箱的右侧壁,所述出水导筒的出水槽设置在其底部。所述出水导筒的出水槽设置在其底部。所述出水导筒的出水槽设置在其底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分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相关
,具体涉及一种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高效脱氮反应器中,在除氮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颗粒污泥,但伴随污水生化过程的进行,会产生大量絮状污泥。一般会采用分离装置将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进行分离,颗粒污泥通过进水仍然回到反应器内,絮状污泥随出水被带到下段工艺环节。
[0003]但是现有的分离装置,如CN204999788U,其结构复杂且分离效果差。因此当前亟需设计一种新型的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分离装置,以满足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内容中提到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分离装置,其结构简单,分离效果好,能够满足污水处理工艺的需要。
[0005]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0006]一种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方箱,所述方箱底部从左到右设置有第一锥斗和第二锥斗,所述第一锥斗和第二锥斗的底部均设置有出水管,在方箱内部、第一锥斗和第二锥斗之间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顶部连接有第一滤网的一端,所述第一滤网的另一端连接至方箱左侧顶部,所述第一滤网的上方延前后方向设置有出水导筒,所述出水导筒的进水口固定连接进水管的一端,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贯穿方箱的右侧壁,所述出水导筒的出水槽设置在其底部。
[0007]进一步的,所述出水导筒的两端与方箱的前后侧内壁通过第二挡板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挡板的材质为柔性压缩棉。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滤网上、出水导筒右侧还设置有第三挡板。
[0009]进一步的,所述出水槽为若干个贯穿出水导筒底部的开孔,若干个开孔构成狭长状。
[0010]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开孔的直径为2mm。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滤网为弧形,呈倾斜设置。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滤网的左侧与方箱顶面的夹角为35
°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滤网的左端还连接有第二滤网,所述第二滤网平行于方箱顶面且连接至方箱左端。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5]1、本技术的装置通过进水管将污水导入出水导筒中,污水从出水导筒的底部出水槽中排出至第一滤网上,污水中的水和絮状污泥通过第一滤网的筛孔落入第一锥斗,再从其出水管排出至下一个工艺段,污水中的颗粒污泥被第一滤网拦截并滚落进第二锥斗中,再从其出水管排出至脱氮反应器的进水罐中;因此本装置实现了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
的分离,具有结构简单,分离效果好的优点,能够满足污水处理工艺的需要。
[0016]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挡板将出水导筒两端与方箱内壁进行密封,使得污水从出水导筒的顶端溢出,出水距筛面形成高程差,在流水重力跌落的作用下打破因水在网孔间表面张力形成的水膜,提高了筛网过水的透过性,进而提高了本装置的分离的效果;再通过设置第三挡板,可以防止水流过大时,絮状污泥来不及从网孔间透过,直接冲进第二锥斗,不能很好的将絮状污泥与颗粒污泥分离,进一步提高了分离效果。
[0017]3、本技术通过在第一滤网的左侧设置第二滤网,有效防止了水流过大时,污水从方箱的左侧溢出,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
[0021]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中的条件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做进一步的调整,在本技术的构思前提下对本技术的方法简单改进都属于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
[0022]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分离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方箱1,所述方箱1底部从左到右设置有第一锥斗2和第二锥斗3,所述第一锥斗2和第二锥斗3的底部均设置有出水管4。
[0023]在方箱1内部、第一锥斗2和第二锥斗3之间设置有第一挡板5,所述第一挡板5的顶部连接有第一滤网6的一端,所述第一滤网6的另一端连接至方箱1左侧顶部,所述第一滤网6为弧形,呈倾斜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滤网6的左侧与方箱1顶面的夹角为35
°

[0024]所述第一滤网6的上方延前后方向设置有出水导筒7,所述出水导筒7的进水口连接进水管8的一端,所述进水管8的另一端贯穿方箱1的右侧壁,所述出水导筒7的出水槽9设置在其底部。所述出水槽9为若干个贯穿出水导筒7底部的开孔,若干个开孔构成狭长状。优选的,每个所述开孔的直径为2mm。
[0025]本装置的工作原理:通过进水管8将污水导入出水导筒7中,污水从出水导筒7的底部出水槽9中排出至第一滤网6上,污水中的水和絮状污泥通过第一滤网6的筛孔落入第一锥斗2,再从其出水管排出至下一个工艺段,污水中的颗粒污泥被第一滤网6拦截并滚落进第二锥斗3中,再从其出水管排出至脱氮反应器的进水罐中。
[0026]由于水在冲刷筛网的过程中,因表面张力在筛网的筛孔间连接,形成水膜,这会影响絮状污泥的透过性。因此,所述出水导筒7的两端与方箱1的前后侧内壁通过第二挡板10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挡板10的材质为柔性压缩棉。这样使得污水从出水导筒7的顶端溢出,出水距筛面形成高程差,在流水重力跌落的作用下打破水膜,提高了筛网过水的透过性。
[0027]优选的,所述第一滤网6上、出水导筒7右侧还设置有第三挡板11,可以防止水流过大时,絮状污泥来不及从网孔间透过,直接冲进第二锥斗3,不能很好的将絮状污泥与颗粒污泥分离。
[0028]优选的,所述第一滤网6的左端还连接有第二滤网12,所述第二滤网12平行于方箱1顶面且连接至方箱左端,有效防止了水流过大时,污水从方箱1的左侧溢出,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002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方箱,所述方箱底部从左到右设置有第一锥斗和第二锥斗,所述第一锥斗和第二锥斗的底部均设置有出水管,在方箱内部、第一锥斗和第二锥斗之间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顶部连接有第一滤网的一端,所述第一滤网的另一端连接至方箱左侧顶部,所述第一滤网的上方延前后方向设置有出水导筒,所述出水导筒的进水口固定连接进水管的一端,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贯穿方箱的右侧壁,所述出水导筒的出水槽设置在其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导筒的两端与方箱的前后侧内壁通过第二挡板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挡板的材质为柔性压缩棉。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艳华陈敏张增吕伟石磊胡媛媛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惠联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