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折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0266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8 14:02
本申请公开一种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折叠装置。电子设备包括折叠装置及柔性显示屏,折叠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壳体、折叠组件及第二壳体,折叠组件包括中轴、第一固定架、第一转动臂、第一弹性件、第二固定架、第二转动臂以及第二弹性件。第一转动臂的第二端为弧形臂且安装于第一固定架的第一弧形槽。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接触第一转动臂的第二端和第一固定架。第二转动臂的第二端为弧形臂且安装于第二固定架的第二弧形槽。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接触第二转动臂的第二端和第二固定架。折叠组件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以撑开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使得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的平整度较佳,使用寿命较长。使用寿命较长。使用寿命较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折叠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可折叠电子产品
,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折叠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柔性显示屏由于其具有轻薄、不易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可折叠的电子设备中。其中,可折叠的电子设备还包括用于承载柔性显示屏的折叠装置,折叠装置能够展开至打开状态或折叠至闭合状态,柔性显示屏随折叠装置展开或折叠。然而,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容易在电子设备处于打开状态时拱起而发生损坏,导致柔性显示屏的使用寿命变短。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折叠组件及折叠装置。电子设备包括折叠装置和柔性显示屏,折叠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连接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折叠组件,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对应折叠组件设置,折叠装置处于打开状态时,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的平整度较佳,柔性显示屏不易损坏,可靠性较高,使用寿命较长。
[0004]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折叠装置和柔性显示屏。折叠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折叠组件,折叠组件连接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通过折叠组件的运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能够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或者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
[0005]柔性显示屏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非折弯部、折弯部以及第二非折弯部,第一非折弯部固定于第一壳体,第二非折弯部固定于第二壳体,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展开或相对折叠的过程中,折弯部发生形变。
[0006]在本申请中,柔性显示屏能够随折叠装置展开或折叠。当电子设备处于打开状态时,柔性显示屏处于展平形态,能够全屏进行显示,使得电子设备具有较大的显示面积,以提高用户的观看体验。当电子设备处于闭合状态时,电子设备的平面尺寸较小,便于用户携带和收纳。
[0007]其中,折叠组件包括中轴、第一固定架、第一转动臂、第一弹性件、第二固定架、第二转动臂以及第二弹性件。第一固定架固定连接第一壳体,第二固定架固定连接第二壳体。第一转动臂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转动臂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中轴,第一固定架包括第一弧形槽,第一转动臂的第二端为弧形臂且安装于第一弧形槽,以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第一弹性件安装于第一固定架,第一弹性件靠近中轴的一端接触第一转动臂的第二端,第一弹性件远离中轴的一端接触第一固定架。第二转动臂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转动臂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中轴,第二固定架包括第二弧形槽,第二转动臂的第二端为弧形臂且安装于第二弧形槽,以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架。第二弹性件安装于第二固定架,第二弹性件靠近中轴的一端接触第二转动臂的第二端,第二弹性件远离中轴的一端接触第二固定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
[0008]在本申请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能够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或者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对应于电子设备具有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折叠装置及折叠组件亦具有对应的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其中,折叠组件的第一固定架通过第一转动臂转动连接中轴,第二固定架通过第二转动臂转动连接中轴,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能够相对中轴转动,以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或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
[0009]在折叠组件中,第一转动臂与第一固定架之间通过虚拟轴结构实现转动连接,第一转动臂的第二端于第一固定架之中设计有一定的间隙,以实现顺畅的转动运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接触第一固定架和第一转动臂的第二端,第一弹性件产生的弹性力使得第一固定架和第一转动臂向远离彼此的方向撑开,以吸收第一固定架与第一转动臂之间的间隙,使得第一固定架与第一转动臂在打开状态中能够运动到位。
[0010]第二转动臂与第二固定架之间通过虚拟轴结构实现转动连接,第二转动臂的第二端于第二固定架之中设计有一定的间隙,以实现顺畅的转动运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弹性件也处于压缩状态,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接触第二固定架和第二转动臂的第二端,第二弹性件产生的弹性力使得第二固定架和第二转动臂向远离彼此的方向撑开,以吸收第二固定架与第二转动臂之间的间隙,使得第二固定架和第二转动臂在打开状态中能够运动到位。
[0011]在本申请中,由于第一固定架与第一转动臂之间的间隙被吸收、第二固定架与第二转动臂之间的间隙被吸收,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向远离中轴的方向展开到位,因此折叠组件可以更好地撑平柔性显示屏的折弯部,避免柔性显示屏由于长期的弯折而导致中间拱起的问题,以提高柔性显示屏的平整度和可靠性。
[0012]在本申请中,第一转动臂通过虚拟轴结构转动连接第一固定架,有利于降低第一固定架的厚度,第二转动臂通过虚拟轴结构转动连接第二固定架,有利于降低第二固定架的厚度,使得折叠组件对安装空间的要求较低,折叠组件与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的组装难度小,并且有利于减薄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的整体厚度。
[0013]其中,两个部件通过虚拟轴结构转动连接,是指两个部件不通过实体的转轴实现相互转动,而是通过弧形臂与弧形槽的结构实现绕转动中心的相对转动动作。
[0014]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
[0015]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产生的弹性力同样可以实现吸收运动间隙的目的,使得柔性显示屏被折叠装置撑开,不易产生褶皱或拱起,以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0016]其中,在折叠组件的运动过程中,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例如在压缩状态与自然状态之间变化,或者压缩程度变化,本申请对此不作严格限定。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在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中的压缩程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作严格限定。例如,在其他一些实现方式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也可以处于自然状态。
[0017]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弹性件包括第一弹性主体和第一支架,第一支架采用硬质材料,第一支架抵持第一转动臂,第一弹性主体的两端分别抵持第一支架和第一固
定架。
[0018]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弹性主体用于为第一弹性件提供弹性力,第一支架与第一转动臂的连接结构稳定、准确,使得第一弹性件既可以提供弹性力,其还能与第一转动臂准确配合,有利于确保折叠组件的运动可靠性。
[0019]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架包括第一底板和凸设于第一底板一侧的第一配合块。第一弹性主体位于第一底板背向第一配合块的一侧。第一配合块包括依次连接的顶面、过渡面及连接面,顶面背向第一底板且与第一底板间隔设置,过渡面为弧面或自由曲面,连接面向靠近第一底板的方向弯曲延伸,连接面为弧面或自由曲面。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转动臂的第二端接触顶面或过渡面;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转动臂的第二端接触连接面。
[0020]在本实现方式中,通过设计第一配合块的结构、第一转动臂在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中与第一配合块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包括折叠装置(10)和柔性显示屏(20);所述折叠装置(10)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及折叠组件(3),所述折叠组件(3)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通过所述折叠组件(3)的运动,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能够相对展开至打开状态或者相对折叠至闭合状态;所述柔性显示屏(20)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非折弯部(201)、折弯部(202)以及第二非折弯部(203),所述第一非折弯部(201)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1),所述第二非折弯部(203)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2),在所述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相对展开或相对折叠的过程中,所述折弯部(202)发生形变;所述折叠组件(3)包括中轴(31)、第一固定架(321)、第一转动臂(323)、第一弹性件(36)、第二固定架(322)、第二转动臂(325)以及第二弹性件(37);所述第一固定架(3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所述第二固定架(32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壳体(2);所述第一转动臂(323)包括第一端(323a)和第二端(323b),所述第一转动臂(323)的第一端(323a)转动连接所述中轴(31),所述第一固定架(321)包括第一弧形槽321a,所述第一转动臂(323)的第二端(323b)为弧形臂且安装于所述第一弧形槽(321a),以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321),所述第一弹性件(36)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架(321),所述第一弹性件(36)靠近所述中轴(31)的一端接触所述第一转动臂(323)的第二端(323b),所述第一弹性件(36)远离所述中轴(31)的一端接触所述第一固定架(321);所述第二转动臂(325)包括第一端(325a)和第二端(325b),所述第二转动臂(325)的第一端(325a)转动连接所述中轴(31),所述第二固定架(322)包括第二弧形槽(322a),所述第二转动臂(325)的第二端(325b)为弧形臂且安装于所述第二弧形槽(322a),以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322),所述第二弹性件(37)安装于所述第二固定架(322),所述第二弹性件(37)靠近所述中轴(31)的一端接触所述第二转动臂(325)的第二端(325b),所述第二弹性件(37)远离所述中轴(31)的一端接触所述第二固定架(322);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件(36)和所述第二弹性件(37)处于压缩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件(36)和所述第二弹性件(37)处于压缩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36)包括第一弹性主体(361)和第一支架(362),所述第一支架(362)采用硬质材料,所述第一支架(362)抵持所述第一转动臂(323),所述第一弹性主体(361)的两端分别抵持所述第一支架(362)和所述第一固定架(32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362)包括第一底板(3621)和凸设于所述第一底板(3621)一侧的第一配合块(3622),所述第一弹性主体(361)位于所述第一底板(3621)背向所述第一配合块(3622)的一侧,所述第一配合块(3622)包括依次连接的顶面(3622a)、过渡面(3622b)及连接面(3622c),所述顶面(3622a)背向所述第一底板(3621)且与所述第一底板(3621)间隔设置,所述过渡面(3622b)为弧面或自由曲面,所述连接面(3622c)向靠近所述第一底板(3621)的方向弯曲延伸,所述连接面(3622c)为弧面或自由曲面;
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转动臂(323)的第二端(323b)接触所述顶面(3622a)或所述过渡面(3622b);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转动臂(323)的第二端(323b)接触所述连接面(3622c)。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架(321)还包括第一容置槽(321b)和第一连通口(321c),所述第一连通口(321c)连通所述第一容置槽(321b)与所述第一弧形槽(321a);所述第一底板(3621)和所述第一弹性主体(361)位于所述第一容置槽(321b),所述第一弹性主体(361)接触所述第一容置槽(321b)的槽壁,所述第一配合块(3622)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连通口(321c);所述第一转动臂(323)的第二端(323b)包括第一抵持块(3232),所述第一抵持块(3232)位于所述第一连通口(321c)且抵持所述第一配合块(3622)。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轴(31)包括第三弧形槽(313)和第四弧形槽(314),所述第三弧形槽(313)和所述第四弧形槽(314)分别延伸至所述中轴(31)的两侧;所述第一转动臂(323)的第一端(323a)为弧形臂且安装于所述第三弧形槽(313),所述第二转动臂(325)的第一端(325a)为弧形臂且安装于所述第四弧形槽(314)。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组件(3)还包括第一传动臂(324)和第二传动臂(326);所述第一传动臂(324)包括转动端(324a)和滑动端(324b),所述第一传动臂(324)的转动端(324a)转动连接所述中轴(31),所述第一传动臂(324)的滑动端(324b)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架(321);所述第二传动臂(326)包括转动端(326a)和滑动端(326b),所述第二传动臂(326)的转动端(326a)转动连接所述中轴(31),所述第二传动臂(326)的滑动端(326b)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架(322)。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组件(3)还包括第一阻尼件(327),所述第一阻尼件(327)安装于所述第一传动臂(324)的滑动端(324b);所述第一固定架(321)还包括第一滑槽(321d)及连通所述第一滑槽(321d)的第一凹陷区(321e)和第二凹陷区(321f),所述第一凹陷区(321e)位于所述第二凹陷区(321f)靠近所述中轴(31)的一侧,所述第一固定架(321)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凹陷区(321e)与所述第二凹陷区(321f)之间的第一顶块(321g);所述第一传动臂(324)的滑动端(324b)安装于所述第一滑槽(321d),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阻尼件(327)部分卡入所述第一凹陷区(321e),所述第一壳体(1)与所述第二壳体(2)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阻尼件(327)越过所述第一顶块(321g)、部分卡入所述第二凹陷区(321f)。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子设备(1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正一马春军牛林辉王岗超管城豪龚泽坤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