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干燥空气改善吸收效果的吸收式制冷系统,涉及热驱动吸收式制冷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发生器、吸收器、蒸发器、冷凝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入吸收器循环水进出通道的冷却塔和连接发生器热源出口且利用发生器热源出口的热源作为驱动热源的余热除湿机组,所述余热除湿机组的出风口通过风管连接冷却塔的进风口。在相同制冷量和环境温湿度条件下,因冷却塔内利用的是干燥空气进行降温,冷却系统的循环水出口温度降低,吸收器压力随之降低,制冷装置的制冷温度下降;被发生器利用后的热源进入余热除湿机组作为驱动热源,可以实现对热能的进一步回收,可取消原先设置的循环水或者风冷冷却装置,节约设备成本,提升整体的节能效应。提升整体的节能效应。提升整体的节能效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干燥空气改善吸收效果的吸收式制冷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热驱动吸收式制冷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干燥空气改善吸收效果的吸收式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热驱动吸收式制冷装置,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热驱动吸收式制冷装置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热驱动吸收式制冷装置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广泛。
[0003]现有的吸收式制冷装置中吸收器冷却系统的冷却温度和环境温湿度关联,当室外空气湿度升高时,冷却水和吸收器内液相温度随之升高,导致吸收器内压力升高,限制制冷装置的制冷温度;被发生器利用后的热源温度为100℃左右,热能需通过循环水或者风冷降低至60℃左右,才能返回锅炉水处理装置进行回用,造成能源的浪费。因此,提出一种利用干燥空气改善吸收效果的吸收式制冷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利用干燥空气改善吸收效果的吸收式制冷系统。
[0005]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6]一种利用干燥空气改善吸收效果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包括发生器、吸收器、蒸发器、冷凝器,还包括接入吸收器循环水进出通道的冷却塔和连接发生器热源出口且利用发生器热源出口的热源作为驱动热源的余热除湿机组,所述余热除湿机组的出风口通过风管连接冷却塔的进风口。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余热除湿机组包括连接发生器热源出口且设有新风进口和排风出口的再生箱以及连接冷却塔的进风口的除湿箱,所述再生箱和除湿箱之间分别设有除湿泵和再生泵;
[0008]所述除湿箱内设有新风进管和冷却水循环通道。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冷却塔的出水口通过循环水泵接入吸收器的循环水通道。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冷却塔包括塔体、设于塔体顶端的风机、位于塔体内部上端的循环水喷淋管、位于喷淋管下方的填料层、位于塔体内部底端的集水槽以及位于集水槽和填料层之间的冷却通道。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所述发生器的气态制冷剂出口连接冷凝器气态制冷剂进口,所述冷凝器的液态制冷剂出口连接蒸发器的液态制冷剂进口,所述蒸发器气态制冷剂出口连接吸收器的气体进口,所述发生器的贫液出口连接吸收器的贫液进口,所述吸收器的富液出口通过溶液泵连接发生器的富液进口;
[0012]所述蒸发器内设有载冷剂循环通道,所述冷凝器内设有冷却水循环通道。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方案,还包括GAX中间换热器,所述GAX中间换热器位于溶液泵出口与发生器富液进口之间,所述GAX中间换热器还位于吸收器贫液进口和发生器贫液出口之间。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5](1)在相同制冷量和环境温湿度条件下,因冷却塔内利用的是干燥空气进行降温,冷却系统的循环水出口温度降低,吸收器压力随之降低,制冷装置的制冷温度下降;
[0016](2)被发生器利用后的热源进入余热除湿机组作为驱动热源,可以实现对热能的进一步回收,可取消原先设置的循环水或者风冷冷却装置,节约设备成本,提升整体的节能效应。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流程示意图。
[0018]图中:1、吸收器;2、发生器;3、冷凝器;4、蒸发器;5、冷却塔;51、风机;52、循环水喷淋管;53、填料层;54、冷却通道;55、集水槽;6、余热除湿机组;61、再生箱;62、除湿箱;63、再生泵;64、除湿泵;7、风管;8、循环水泵;9、溶液泵;10、GAX中间换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0020]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利用干燥空气改善吸收效果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包括发生器、吸收器、蒸发器、冷凝器,本实施例的制冷剂选为氨,但不仅限于此,发生器2的气态制冷剂出口连接冷凝器3气态制冷剂进口,冷凝器3的液态制冷剂出口连接蒸发器4的液态制冷剂进口,蒸发器4气态制冷剂出口连接吸收器1的气体进口,发生器2的贫液出口连接吸收器1的贫液进口,吸收器1的富液出口通过溶液泵连接发生器2的富液进口,发生器2内的工质溶液经过热源加热后分解为气态制冷剂和贫液,气态制冷剂经过冷凝器3冷凝后进入蒸发器4为载冷剂制冷,气态制冷剂随之进入吸收器1中被发生器2流出的贫液吸收形成为富液重新进入发生器2中循环。
[0021]本实施例还包括通过循环水泵8接入吸收器1的循环水通道的冷却塔5和连接发生器热源出口且利用发生器热源出口的热源作为驱动热源的余热除湿机组6,余热除湿机组6的出风口通过风管7连接冷却塔5的进风口,具体的:
[0022]余热除湿机组6包括连接发生器2热源出口且设有新风进口和排风出口的再生箱61以及连接冷却塔5的进风口的除湿箱62,再生箱61和除湿箱62(再生箱61和除湿箱62为空调制冷领域常用设备,在此不做赘述)之间分别设有除湿泵64和再生泵63,除湿箱62内设有新风进管和冷却水循环通道;室外新风与除湿箱62内低温浓溶液逆流接触后产生干燥空气进冷却塔5,吸收水分的溶液经除湿泵64返回再生箱61进行溶液再生,室外新风与再生箱61内高温浓溶液逆流接触后产生湿热空气排至大气,释放水份的溶液经再生泵63返回除湿箱64进行溶液再生。
[0023]冷却塔5包括塔体、设于塔体顶端的风机51、位于塔体内部上端的循环水喷淋管52、位于喷淋管下方的填料层53、位于塔体内部底端的集水槽55以及位于集水槽55和填料层53之间的冷却通道54;启动循环水泵8和风机51,循环水从集水槽55进入循环水泵8,泵入吸收器1中,在吸收器1内完成换热后,通过喷淋管52进入冷却塔5,水流会落在填料层53上,因为风机51的运转,水流会在填料层53上与经风管7抽进来的空气进行充分换热,填料层53上水和空气继续在填料上传热传质,然后落在集水槽55上,经循环水泵8最终再次进入到吸收器1的内侧。
[0024]本技术工作原理:室外新风经过余热除湿机组后成为干燥空气,溶液吸水后经再生泵63输送至再生箱61再生端,利用冷却塔5顶部风机51抽取干燥空气和塔内循环水进行逆流的传热传质,冷却完成后的循环水经循环水泵8输送至吸收器1,冷却塔5顶热湿空气排出,完成冷却循环;
[0025]发生器2利用后的热源,进入余热除湿机组6,溶液脱水后经除湿泵64输送至除湿箱62除湿端,热源与再生箱61内除湿泵64泵入的空气进行换热,使得热源温度进一步降低,自压返回后续单元(锅炉),完成热源利用。
[0026]进一步地,吸收器贫液进口和发生器贫液出口之间还设有GAX中间换热器10,GAX中间换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干燥空气改善吸收效果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包括发生器、吸收器、蒸发器、冷凝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入吸收器循环水进出通道的冷却塔和连接发生器热源出口且利用发生器热源出口的热源作为驱动热源的余热除湿机组,所述余热除湿机组的出风口通过风管连接冷却塔的进风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干燥空气改善吸收效果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除湿机组包括连接发生器热源出口且设有新风进口和排风出口的再生箱以及连接冷却塔的进风口的除湿箱,所述再生箱和除湿箱之间分别设有除湿泵和再生泵;所述除湿箱内设有新风进管和冷却水循环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干燥空气改善吸收效果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塔的出水口通过循环水泵接入吸收器的循环水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干燥空气改善吸收效果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塔包括塔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何根,黄瑞瑞,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普泛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