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车组功率单元部件吊装支撑装置及吊装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09082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1: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车组功率单元部件吊装支撑装置及吊装方法,涉及轨道交通车辆变流器安装领域。吊装支撑装置包括绝缘双向支撑柱、支架与支架固定板;绝缘双向支撑柱呈柱形,内部为金属柱体外部为绝缘铸体,金属柱体的首端固定连接有金属螺柱,尾端内部为中空螺纹孔,还固定设置有螺帽;支架呈长方形板状,其中部开有多个腰形孔,左右端也各开有一个腰形孔;支架固定板包括固定连接的水平部和竖直部,支架通过水平部的螺栓孔连接于支架固定板上,其竖直部通过两个螺栓安装于功率单元框架上。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相应的方法将动车组功率单元部件吊装完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可避免母排对IGBT端子的纵向拉力,保证吊装结构的稳定性;更好的适应动车组变流器部件的吊装需求。车组变流器部件的吊装需求。车组变流器部件的吊装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车组功率单元部件吊装支撑装置及吊装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车辆变流器安装领域,具体为一种动车组功率单元部件吊装支撑装置及吊装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轨道交通车辆变流器为车辆系统提供电源及动力,是轨道交通车辆上的重要部件。功率单元作为变流器的核心部件,对轨道交通车辆变流器内输入电压进行功率变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随着大功率半导体器件IGBT的发展和应用,轨道交通车辆辅助功率单元也朝着单元化、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
[0003]轨道交通动车组变流器吊装于车厢底部,变流器在车辆行进方向的左右两侧位置掀盖维护检修,左右两侧便于维护检修,但空间有限,其余装置都需吊装于变流器底部,吊装不仅需考虑重力和车辆行进过程中的纵向振动,同时要考虑车辆前进方向加减速的横向受力,这就对吊装装配的装置及其内部部件的装配安全性、性能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0004]现有技术中轨道交通动车变流器中风冷功率单元的一种安装方式为立式安装,即风冷散热器在下方作为整个功率单元的结构支撑,其上依次装配IGBT、复合母排等部件。但是该种结构仅适用于于机车变流器立式装配的应用条件;对于动车组吊装装配的需求,若将此风冷散热功率单元上下翻转180度,功率器件因下部复合母排等部件的重力及振动等受力,易导致器件机械受损及电气失效,在机械结构和电气性能方面都无法满足要求。
[0005]现有技术中轨道交通动车变流器中风冷功率单元还有一种安装方式为推拉式安装于变流器内车辆行进方向的左右两侧,该位置在动车变流器底部左右两侧便于掀盖维护检修,一般用于装配故障率高的部件。该种安装方式所存在的缺陷为:

多用于水冷散热功率单元,功率单元立式安装于变流器侧面掀盖检修位置,且需占据较大空间;

随着功率单元控制保护技术的成熟,辅助功率单元的故障率低却仍占据检修便利位置;

推拉式功率单元要求功率单元安装位置在变流器内车辆行进方向的左右两侧,在此限定条件下,当变流器为风冷散热时,不利于风机、风道、各散热部件的最优布局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一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受传统功率单元安装于变流器内车辆行进方向两侧的位置限制,二是解决吊装装配时结构不稳定、机械应力使焊接点开裂、IGBT器件失效、以及散热部件得不到最优布局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动车组功率单元部件吊装支撑装置及吊装方法。
[0007]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动车组功率单元部件吊装支撑装置,包括绝缘双向支撑柱、支架与支架固定板;所述绝缘双向支撑柱设有若干个;所述绝缘双向支撑柱呈柱形,内部为金属柱体,所述金属柱体外部为绝缘铸体,这两个特征是为了保证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所述金属柱体的首端固定连接有金属螺柱,所述金属柱体的尾端内部为中空螺纹孔,而且尾端还固定设置有螺帽,金属螺柱和中空螺纹孔是用于双向连接进行
支撑,为了增加受力面,中空螺纹孔用于将复合母排通过螺栓固定于绝缘双向支撑柱上,金属螺柱与散热器底部连接增加机械强度。为在固定吸收电容的同时保证整个吊装结构的机械强度,在吸收电容底部安装支架提供托力,支架呈长方形板状,所述支架的中部开有多个用于固定吸收电容端子的腰形孔,用于固定吸收电容端子,采用腰形孔的设计可避免因部件自身加工误差和组件安装误差而导致装配尺寸不合适的问题;所述支架的左右端也各开有一个腰形孔A,所述腰形孔A用于连接支架与支架固定板,使支架通过支架固定板安装于功率单元框架上。所述支架固定板包括固定连接的水平部和竖直部,所述水平部上设有一至两个螺栓孔,所述竖直部上设有两个螺栓孔,所述支架通过水平部的螺栓孔与支架固定板连接,所述支架固定板的竖直部通过两个螺栓安装于功率单元框架上。
[0008]优选的,所述支架固定板的水平部和竖直部之间为双折弯连接结构。
[0009]一种动车组功率单元部件吊装方法,所述吊装方法采用上述部件来实现,适用多种安装环境的具体吊装步骤如下:

首先选取绝缘双向支撑柱的安装点:根据吊装部件的重心进行安装点选取,各安装点总拉力保证复合母排组件的纵向受力平衡;若吊装部件为对称结构,则对称选择安装点,若吊装部件非对称,则需通过仿真确定其重心,根据重心选择安装点进行吊装固定;安装点需同时满足产品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

选取支撑柱规格及数量:根据吊装部件的重量来确定全部支撑柱的总受力,支撑柱数量的选取一是根据安装空间条件,二是通过单个既定规格螺栓可承受的重量进行总受力分配来确定:f
×
N=F
N
f 为单个支撑柱螺栓承力;N 为支撑柱数量;F
N 为所有支撑柱的总承力;支撑柱的总承力值F
N
大于吊装部件的总重量;

功率单元的小型化设计,设计要求为: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空间进行剩余部件的装配,根据实际需要在吊装部件底部增加额外的部件;

支架的开孔:根据吊装部件端子来确定开孔数量,开孔选用腰形孔以避免因部件加工误差和组件安装误差而导致装配尺寸不合适的问题;

支架固定板的安装:支架固定板用于将支架固定于功率单元框架之上,托起吊装部件起支撑作用,避免车辆在运行过程的纵向受力;

上拉:在功率模块吊装结构中,利用安装间隔空间装配绝缘双向支撑柱上拉复合母排,避免吊装于IGBT下方的复合母排因重力使IGBT受到纵向机械应力,导致IGBT端子变形和电气失效;

下托:用支架托起吊装部件,在功率单元既有框架上选取固定点通过支架固定板连接支架,通过支架固定板的折弯高度、宽度及折弯数量进行安装尺寸匹配和机械加强。
[0010]上述步骤中,优选的,所述支架固定板通过双折弯结构增加强度,同时调整高度和左右间距。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动车组功率单元部件吊装支撑装置及吊装方法,解决了如下问题:1)功率单元吊装装配时,母排装配于IGBT下方,使用吊装支撑装置可避免母排对
IGBT端子的纵向拉力,避免由于机械应力导致IGBT端子与DBC焊接点开裂,进而导致IGBT器件失效;2)根据母排重心选择的支撑柱安装点,保证母排纵向受力均匀,同时保证吊装结构的稳定性;3)在减少IGBT纵向应力的同时,利用现有空间安装吸收电容,完成IGBT关断过电压吸收;4)将复合母排、吸收电容等吊装部件组装为一个组件之后进行装配,便于后期拆装维护,提高功率单元可维护性;5)安装于散热器和母排之间的支撑柱,与吸收电容下方的支架,共同形成上拉下托的机械支撑结构,保证吊装结构的稳定性;6)吊装不受变流器内安装位置的限制,便于变流器的结构优化设计,也有利于变流器内风机、风道、各散热部件的最优布局设计;7)突破传统功率单元安装于变流器内车辆行进方向两侧掀盖维修口的位置限制,使整个变流器的设计更加灵活,更好地适应动车组变流器部件的吊装需求;8)该吊装装置和方法可用于变流器内其他部件的机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车组功率单元部件吊装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双向支撑柱(1)、支架(2)与支架固定板(3);所述绝缘双向支撑柱(1)设有若干个;所述绝缘双向支撑柱(1)呈柱形,内部为金属柱体(101),所述金属柱体(101)外部为绝缘铸体(102),所述金属柱体(101)的首端固定连接有金属螺柱(103),所述金属柱体(101)的尾端内部为中空螺纹孔(104),而且尾端还固定设置有螺帽(105);所述支架(2)呈长方形板状,所述支架(2)的中部开有多个用于固定吸收电容端子的腰形孔(201),所述支架(2)的左右端也各开有一个腰形孔A(202),所述腰形孔A(202)用于连接支架(2)与支架固定板(3);所述支架固定板(3)包括固定连接的水平部和竖直部,所述水平部上设有一至两个螺栓孔,所述竖直部上设有两个螺栓孔,所述支架(2)通过水平部的螺栓孔连接于支架固定板(3)上,所述支架固定板(3)的竖直部通过两个螺栓安装于功率单元框架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固定板(3)的水平部和竖直部之间为双折弯连接结构。3.一种动车组功率单元部件吊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装方法采用权利要求1中的部件来实现,具体吊装步骤如下:

首先选取绝缘双向支撑柱的安装点:根据吊装部件的重心进行安装点选取,各安装点总拉力保证复合母排组件的纵向受力平衡;若吊装部件为对称结构,则对称选择安装点,若吊装部件非对称,则需通过仿真确定其重心,根据重心选择安装点进行吊装固定;安装点需同时满足产品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要求;

选取支撑柱规格及数量:根据吊装部件的重量来确定全部支撑柱的总受力,支撑柱数量的选取一是根据安装空间条件,二是通过单个既定规格螺栓可承受的重量进行总受力分配来确定:f
×
N=F
N
f 为单个支撑柱螺栓承力;N 为支撑柱数量;F
N 为所有支撑柱的总承力;支撑柱的总承力值F
N
大于吊装部件的总重量;

功率单元的小型化设计,设计要求为: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空间进行剩余部件的装配,根据实际需要在吊装部件底部增加额外的部件;

支架(2)的开孔:根据吊装部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瑞陈宏丁巧娅陈彦肖苑伟华林宝德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