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埋管穿越建筑结构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07552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埋管穿越建筑结构用装置,属于地源热泵领域,一种地埋管穿越建筑结构用装置,包括岩体、地下室底板、结构柱,地埋管环路集管,所述结构柱固定连接在地下室底板上端,所述地下室底板下端设有底板垫层,所述底板垫层下端设有管道沟槽,所述管道沟槽位于岩体上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比现有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装置通过地埋管与保温钢管连接转换,以及合理布设地埋管方式,实现了地埋管穿越结构柱墩基础,以及通过在保温钢管外部设计止水钢板,解决了地埋管穿越地下室底板、外墙的防水难题。同时,本装置结构简单,保温钢管及其他配件均可以工程制作,安装方便简单,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埋管穿越建筑结构用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地源热泵
,具体涉及一种地埋管穿越建筑结构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中地埋管换热器根据管理埋置方式不同,分为水平地埋管换热器和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在我国土地资源紧张,水平地埋管换热器因占地面积大而使用较少;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因占地面积小,是最常使用的一种埋管方式,一般设置在绿化带、停车场等空地下部。近些年,随着大型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受整体地下室的影响,很多竖直换热器分布在地下室底板下部,致使一些环路集管沿地下室底板下布设,一般从地下室墙体外部或者穿越地下室底板进入集分水器。
[0003]在岩体地区,地下室底板位于基岩中采用筏板基础,当竖直地埋管换热器位于地下室底板下部时,一些环路集管设置在基岩沟槽中,进出水管呈上下分布,垂直距离不小于1.0m,采用中粗砂进行回填。但是当建筑物结构柱位于集管沟槽上部时,沟槽回填无法采用中粗砂,只能采用混凝土回填,形成柱墩基础,承受上部结构柱下传的荷载。为保障基础受力有效截面积,进出水环路集管应保持一定水平距离,可呈上下两排布设。另外,当集分水器位于地下室内部时,一般环路集管要穿过基坑底板进入室内。故这些情况下,均涉及到地埋管穿越建筑结构的情况,按照规程、规范要求,环路集管外部需要套管保护,而普通钢管与地埋管孔隙需要灌注水泥砂浆,施工困难,且防水效果较差。因此,研究一种地埋管(PE)与保温钢管连接转换,形成一套完整的环路集管,既保护了地埋管,又解决了地埋管穿越地下室底板、外墙的防水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埋管穿越建筑结构用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埋管穿越建筑结构用装置,包括岩体、地下室底板、结构柱,地埋管环路集管,所述结构柱固定连接在地下室底板上端,所述地下室底板下端设有底板垫层,所述底板垫层下端设有管道沟槽,所述管道沟槽位于岩体上端,所述管道沟槽底部设有沟槽垫层,所述管道沟槽内浇筑有沟槽砼体,所述地埋管环路集管具体由出水PE水平管、进水PE水平管组成,所述沟槽砼体内浇筑有多个“目”型管道支架,所述沟槽砼体内埋设有多个进水保温钢管、出水保温钢管,所述进水保温钢管、出水保温钢管分别呈上下两排通过管卡托架固定连接在管道支架上,所述出水PE水平管具体通过钢塑接头与出水保温钢管一一相连,所述进水PE水平管具体通过钢塑接头与进水保温钢管一一相连,所述管道支架具体由角钢焊接而成,所述出水PE水平管、进水PE水平管分别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下有效距离不小于1m,所述出水PE水平管依次通过PE弯头、钢塑接头与上排出水保温钢管连接,所述进水PE水平管依次通过PE弯头、钢塑接头与上排进水保温钢管连接,所述管道沟槽与沟槽砼体之间填充有沟槽砂体。
[0006]优选的,所述钢塑接头具体由PE管、钢管、外丝母头组成,所述PE管、钢管具体呈齿状相互嵌入式搭接所述PE管端部可与出水PE水平管、进水PE水平管电熔焊接,所述进水保温钢管、出水保温钢管具体由内丝母头、钢管外管、钢管内管、真空腔四部分组成,所述真空腔设于钢管外管、钢管内管之间,所述进水保温钢管、出水保温钢管端部均固定连接有内丝母头,所述钢管端部通过外丝母头与进水保温钢管、出水保温钢管中的内丝母头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进水保温钢管、出水保温钢管外壁可焊接止水钢板,所述止水钢板具体可用于防水。
[0008]优选的,所述出水PE水平管、进水PE水平管其材料具体采用PE100。
[0009]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技术装置通过地埋管与保温钢管连接转换,以及合理布设地埋管方式,实现了地埋管穿越结构柱墩基础,以及通过在保温钢管外部设计止水钢板,解决了地埋管穿越地下室底板、外墙的防水难题。同时,本装置结构简单,保温钢管及其他配件均可以工程制作,安装方便简单,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技术图1中I部分截面图;
[0012]图3为本技术钢塑接头结构示意图;
[0013]图4为本技术保温钢管结构示意图;
[0014]图5为本技术钢塑接头与保温钢管连接示意图。
[0015]图中:1、岩体;2、管道沟槽;3、管道支架;4、进水保温钢管;5、出水保温钢管;6、管卡托架;7、沟槽垫层;8、沟槽砼体;9、底板垫层;10、地下室底板;11、结构柱;12、出水PE水平管;13、进水PE水平管;14、钢塑接头;15、PE弯头;16、沟槽砂体;17、PE管;18、钢管;19、外丝母头;20、内丝母头;21、钢管外管;22、钢管内管;23、真空腔;24、止水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

5所示的一种地埋管穿越建筑结构用装置,包括岩体1、地下室底板10、结构柱11,地埋管环路集管;
[0018]具体的,所述结构柱11固定连接在地下室底板10上端,所述地下室底板10下端设有底板垫层9,所述底板垫层9下端设有管道沟槽2,所述管道沟槽2位于岩体1上端,所述管道沟槽2底部设有沟槽垫层7,所述管道沟槽2内浇筑有沟槽砼体8,所述地埋管环路集管具体由出水PE水平管12、进水PE水平管13组成,所述沟槽砼体8内浇筑有多个“目”型管道支架3,所述沟槽砼体8内埋设有多个进水保温钢管4、出水保温钢管5,所述进水保温钢管4、出水保温钢管5分别呈上下两排通过管卡托架6固定连接在管道支架3上,所述出水PE水平管12具体通过钢塑接头14与出水保温钢管5一一相连,所述进水PE水平管13具体通过钢塑接头14与进水保温钢管4一一相连,所述管道支架3具体由角钢焊接而成,所述出水PE水平管12、
进水PE水平管13分别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下有效距离不小于1m,所述出水PE水平管12依次通过PE弯头15、钢塑接头14与上排出水保温钢管5连接,所述进水PE水平管13依次通过PE弯头15、钢塑接头14与上排进水保温钢管4连接,所述管道沟槽2与沟槽砼体8之间填充有沟槽砂体16。
[0019]具体的,所述钢塑接头14具体由PE管17、钢管18、外丝母头19组成,所述PE管17、钢管18具体呈齿状相互嵌入式搭接所述PE管17端部可与出水PE水平管12、进水PE水平管13电熔焊接,所述进水保温钢管4、出水保温钢管5具体由内丝母头20、钢管外管21、钢管内管22、真空腔23四部分组成,所述真空腔23设于钢管外管21、钢管内管22之间,所述进水保温钢管4、出水保温钢管5端部均固定连接有内丝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埋管穿越建筑结构用装置,包括岩体(1)、地下室底板(10)、结构柱(11),地埋管环路集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柱(11)固定连接在地下室底板(10)上端,所述地下室底板(10)下端设有底板垫层(9),所述底板垫层(9)下端设有管道沟槽(2),所述管道沟槽(2)位于岩体(1)上端,所述管道沟槽(2)底部设有沟槽垫层(7),所述管道沟槽(2)内浇筑有沟槽砼体(8),所述地埋管环路集管具体由出水PE水平管(12)、进水PE水平管(13)组成,所述沟槽砼体(8)内浇筑有多个“目”型管道支架(3),所述沟槽砼体(8)内埋设有多个进水保温钢管(4)、出水保温钢管(5),所述进水保温钢管(4)、出水保温钢管(5)分别呈上下两排通过管卡托架(6)固定连接在管道支架(3)上,所述出水PE水平管(12)具体通过钢塑接头(14)与出水保温钢管(5)一一相连,所述进水PE水平管(13)具体通过钢塑接头(14)与进水保温钢管(4)一一相连,所述管道支架(3)具体由角钢焊接而成,所述出水PE水平管(12)、进水PE水平管(13)分别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下有效距离不小于1m,所述出水PE水平管(12)依次通过PE弯头(15)、钢塑接头(14)与上排出水保温钢管(5)连接,所述进水PE水平管(13)依次通过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华白细民杨青温明星童涛董吴军王荣明袁剑晓程彤芦肖胡慧娟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