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燃气热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5884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及燃气热水器,属于热水设备技术领域。该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第一降温管和第二降温管,第一降温管的一端与换热器本体的进水腔体连通,第一降温管的另一端与所换热器本体的第一道折流腔体连通,并且第一降温管平行设置于换热器本体的前侧,这样,进水腔体内的一部分水进入第一降温管内,以对换热器本体的前侧连接处降温;第二降温管的一端与换热器本体的最后一道折流腔连通,第二降温管的另一端与换热器本体的出水腔连通,并且第二降温管平行设置于换热器本体的后侧,以对换热器本体的后侧连接处降温,从而避免热导流壳体的前、后壁表面温度过高,从而提升了使用寿命。从而提升了使用寿命。从而提升了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及燃气热水器


[0001]本技术涉及热水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燃气热水器。

技术介绍

[0002]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采用排风扇、火排燃烧器、热导流壳体、前隔热板、后隔热板、换热器,热导流壳体围设有风冷腔体,排风扇和火排燃烧器设置于热导流壳体的下部,前隔热板和后隔热板分别设置于热导流壳体的前、后壁上,换热器设置于热导流壳体的上端部。
[0003]由于现有换热器的前侧换热管与前隔热板接触,换热器的后侧换热管与后隔热板接触,存在热交热量积聚产生局部过热,从而导致风冷腔体表面温升的问题,进而影响热交及内部零部件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本体的前侧与前隔热板之间设置有第一降温管,该换热器本体的后侧与后隔热板之间设置有第二降温管,从而避免热导流壳体的前、后壁表面温度过高,从而提升了使用寿命。
[0005]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燃气热水器。
[0006]为实现本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第一降温管和第二降温管,第一降温管的一端与换热器本体的进水腔体连通,第一降温管的另一端与所换热器本体的第一道折流腔体连通,并且第一降温管平行设置于换热器本体的前侧,以对换热器本体的前侧连接处降温,第二降温管的一端与换热器本体的最后一道折流腔连通,第二降温管的另一端与换热器本体的出水腔连通,并且第二降温管平行设置于换热器本体的后侧,以对换热器本体的后侧连接处降温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第一降温管的一侧为第一弧形壁,第一降温管的另一侧为与第一弧形壁固接的第一平面壁,第一平面壁与换热器本体的前侧换热管抵接。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第二降温管的一侧为第二弧形壁,第二降温管的另一侧为与第二弧形壁固接的第二平面壁,第二平面壁与换热器本体的后侧换热管抵接。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左侧水流道、右侧水流道以及换热管组件,所述换热管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水流道和所述右侧水流道连通式连接,以折流式流动,所述进水腔体开设于所述右侧水流道的前端部,所述第一道折流腔体与所述进水腔体对应开设于所述左侧水流道的前端部,所述最后一道折流腔开设于所述右侧水流道的后端部,所述出水腔与所述最后一道折流腔对应开设于所述左侧水流道的后端部。
[0011]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一种燃气热水器,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热导流壳体、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换热器安装于热导流壳体的上端部,第一隔热板设置于热导流壳体的前侧壁与第一降温管之间,第二隔热板设置于热导流壳体的后侧壁与第二降温管之间。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第一隔热板的内侧设置有与第一降温管平行的第一弧形凸起部,第一弧形凸起部的下部弧面与第一降温管的上部弧面相适配并抵接。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第二隔热板的内侧设置有与第二降温管平行的第二弧形凸起部,第二弧形凸起部的下部弧面与第二降温管的上部弧面相适配并抵接。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多个第一隔热件,第一隔热件的一端固接于第一隔热板的外侧,第一隔热件的另一端与热导流壳体的前侧壁抵接。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多个第二隔热件,第二隔热件的一端固接于第二隔热板的外侧,第二隔热件的另一端与热导流壳体的后侧壁抵接。
[0017]本技术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的换热器,由于包括换热器本体、第一降温管和第二降温管,第一降温管的一端与换热器本体的进水腔体连通,第一降温管的另一端与所换热器本体的第一道折流腔体连通,并且第一降温管平行设置于换热器本体的前侧,这样,进水腔体内的一部分水进入第一降温管内,以对换热器本体的前侧连接处降温;第二降温管的一端与换热器本体的最后一道折流腔连通,第二降温管的另一端与换热器本体的出水腔连通,并且第二降温管平行设置于换热器本体的后侧,以对换热器本体的后侧连接处降温,从而避免热导流壳体的前、后壁表面温度过高,从而提升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9]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0020]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换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换热器的拆分图。
[0022]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燃气热水器的换热器与热导流壳体的拆分图。
[0023]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燃气热水器的换热器安装于热导流壳体上后的示意图。
[0024]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燃气热水器的换热器与热导流壳体的剖视图。
[0025]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燃气热水器的第一隔热板的正视图。
[0026]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7]1、换热器本体;11、左侧水流道;12、右侧水流道;13、换热管组件;131、前侧换热管;132、后侧换热管;14、进水腔体;15、第一道折流腔体;16、最后一道折流腔体;17、出水腔体;
[0028]2、第一降温管;
[0029]3、第二降温管;
[0030]4、热导流壳体;
[0031]5、第一隔热板;51、第一弧形凸起部;
[0032]6、第二隔热板;61、第二弧形凸起部;
[0033]7、第一隔热件;
[0034]8、第二隔热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5]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技术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0036]用语“一个”、“一”、“该”、“所述”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
[0037]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1、第一降温管2和第二降温管3。
[0038]第一降温管2的一端与换热器本体1的进水腔体14连通,第一降温管2的另一端与所换热器本体1的第一道折流腔体15连通,并且第一降温管2平行设置于换热器本体1的前侧并与换热器本体1的前侧抵接。
[0039]这样,进水腔体14内的一部分水进入第一降温管2内,以对换热器本体1的前侧连接处降温,避免热导流壳体4的前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本体(1),第一降温管(2),所述第一降温管(2)的一端与所述换热器本体(1)的进水腔体连通,所述第一降温管(2)的另一端与所换热器本体(1)的第一道折流腔体连通,并且所述第一降温管(2)平行设置于所述换热器本体(1)的前侧,以对所述换热器本体(1)的前侧连接处降温,以及第二降温管(3),所述第二降温管(3)的一端与所述换热器本体(1)的最后一道折流腔体连通,所述第二降温管(3)的另一端与所述换热器本体(1)的出水腔体连通,并且所述第二降温管(3)平行设置于所述换热器本体(1)的后侧,以对所述换热器本体(1)的后侧连接处降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降温管(2)的一侧为第一弧形壁(21),所述第一降温管(2)的另一侧为与所述第一弧形壁(21)固接的第一平面壁(22),所述第一平面壁(22)与所述换热器本体(1)的前侧换热管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降温管(3)的一侧为第二弧形壁(31),所述第二降温管(3)的另一侧为与所述第二弧形壁(31)固接的第二平面壁(32),所述第二平面壁(32)与所述换热器本体(1)的后侧换热管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本体(1)包括左侧水流道(11)、右侧水流道(12)以及换热管组件(13),所述换热管组件(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侧水流道(11)和所述右侧水流道(12)连通式连接,以折流式流动,所述进水腔体开设于所述右侧水流道(12)的前端部,所述第一道折流腔体与所述进水腔体对应开设于所述左侧水流道(11)的前端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飞忠吴桂安陈俊夏立珍仇明贵潘叶江
申请(专利权)人: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