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预应力自复位工程竹梁柱节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5688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调节预应力自复位工程竹梁柱节点,包括工程竹柱、工程竹梁、自复位系统;在虚拟的X、Y、Z空间内:所述工程竹柱位于节点上、下两侧分别沿X向开设贯通的X向通孔,X向通孔内置入塑料套管;所述工程竹梁上位于节点侧旁沿Z向开设贯通的Z向通孔,Z向通孔内也置入塑料套管;所述自复位系统包括预应力钢绞线、预应力施加装置;所述预应力钢绞线依次穿过上部的X向通孔、Z向通孔、下部的X向通孔,两端通过锚固装置与工程竹柱锚固;所述预应力钢绞线上设有若干预应力监测损失监测装置,控制中心即时接受预应力监测反馈并调整预应力施加装置施加的预应力。应力施加装置施加的预应力。应力施加装置施加的预应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节预应力自复位工程竹梁柱节点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可调节预应力自复位工程竹梁柱节点,属于土木工程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制造加工技术的不断完善,以胶合竹和重组竹为代表的工程竹结构逐渐在建筑领域得到应用。
[0003]梁柱螺栓

钢填板节点是工程竹结构中常用的梁柱构件连接形式。这类节点具有低碳环保、外形美观、易于施工等诸多优点,因而受到了广泛关注。
[0004]但是,工程竹材的横纹抗拉强度很低,这导致节点在弯矩作用下容易发生脆性的劈裂破坏,并产生较为显著的不可恢复变形。因此,有必要采取技术措施提升节点的抗弯承载力和自复位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节预应力自复位工程竹梁柱节点,通过预应力的施加提升节点的自复位性能、初始刚度和抗弯承载力。通过设置转向装置显著降低张拉和使用过程中预应力的损失。通过预应力损失监测装置和千斤顶的联动实现预应力的可调节功能。
[0006]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可调节预应力自复位工程竹梁柱节点,包括工程竹柱1、工程竹梁4、自复位系统;在虚拟的X、Y、Z空间内:所述工程竹柱1位于节点上、下两侧分别沿X向开设贯通的X向通孔,X向通孔内置入塑料套管10;所述工程竹梁4上位于节点侧旁沿Z向开设贯通的Z向通孔,Z向通孔内也置入塑料套管10;所述自复位系统包括预应力钢绞线5、预应力施加装置8;所述预应力钢绞线5依次穿过上部的X向通孔、Z向通孔、下部的X向通孔,两端通过锚固装置7与工程竹柱1锚固;所述预应力钢绞线5上设有若干预应力监测损失监测装置9,控制中心即时接受预应力监测反馈并调整预应力施加装置8施加的预应力。
[0008]优选的,还包括转向装置6,所述转向装置6固定在工程竹柱1和工程竹梁4之上,并对预应力钢绞线5的走向进行导向。
[0009]优选的,所述工程竹柱1与工程竹梁4连接处的表面沿Y向开设凹槽,凹槽内置入内嵌填板3,一组螺栓2沿Y向穿过内嵌填板3上的螺孔并伸入工程竹柱1或工程竹梁4中。
[0010]进一步的,所述转向装置6为定滑轮。
[0011]更进一步的,所述凹槽厚度比所述内嵌钢板3的厚度大1mm,螺孔的直径比螺栓2的直径大1mm。
[0012]优选的,所述塑料套管10与X向通孔、Y向通孔之间通过结构胶固定。
[0013]优选的,预应力钢绞线5的截面尺寸和数量与节点的截面尺寸和抗弯承载力正相关。
[0014]优选的,所述转向装置6设有4个,在节点上下两侧对称设置。
[0015]优选的,所述预应力施加装置8为千斤顶。
[0016]优选的,分别在预应力钢绞线的两端进行张拉,张拉控制应力取为预应力钢绞线名义屈服强度的0.5倍。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1)通过预应力的施加提升工程竹梁柱节点的自复位性能、初始刚度和抗弯承载力。
[0019]2)通过设置转向装置显著降低张拉和使用过程中预应力的损失。
[0020]3)通过预应力损失监测装置和千斤顶的联动实现预应力的可调节功能。
[0021]4)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大幅提升工程竹梁柱节点的可靠性与耐久性,便于工程竹构件推广。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可调节预应力自复位工程竹梁柱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垂直于纸面方向为Y向,由于图1是平面图,因此图中Y向未出。
[0024]图中,1.工程竹柱,2.螺栓,3.内嵌钢板,4.工程竹梁,5.预应力钢绞线,6.转向装置,7.锚固装置,8.预应力施加装置,9.预应力损失监测装置,10.塑料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6]参见图1,可调节预应力自复位工程竹梁柱节点包括工程竹柱1、螺栓 2、内嵌钢填板3、工程竹梁4、预应力钢绞线5、转向装置6、锚固装置7、千斤顶8、预应力损失监测装置9和塑料套管10。
[0027]参见图1,可调节预应力自复位工程竹梁柱节点制作时:对工程竹柱1 和工程竹梁4进行开槽和垂直于纸面方向(Y向)钻孔,槽厚宜比内嵌钢填板厚度大1mm,螺孔直径宜比螺栓直径大1mm。
[0028]参见图1,可调节预应力自复位工程竹梁柱节点制作时:将内嵌钢填板 3放入工程竹柱和工程竹梁槽内,然后对穿螺栓形成连接。
[0029]参见图1,可调节预应力自复位工程竹梁柱节点制作时:在工程竹柱1 和工程竹梁4平行于纸面方向(X向)进行钻孔,在孔内穿入塑料套管10,通过结构胶增强塑料套管10与工程竹构件粘结的牢固性。
[0030]参见图1,可调节预应力自复位工程竹梁柱节点制作时:预应力钢绞线 5的截面尺寸和数量可根据节点的截面尺寸和抗弯承载力综合进行确定。
[0031]继续参见图1,可调节预应力自复位工程竹梁柱节点制作时:在塑料套管10附近设置相应的转向装置6,将预应力钢绞线5穿入工程竹柱1一的上部,经过两个转向装置6后穿入工程竹梁4,再经过两个转向装置6后穿入工程竹柱1下部。
[0032]继续参见图1,可调节预应力自复位工程竹梁柱节点制作时:分别在预应力钢绞线的两端设置千斤顶8和锚固装置7,在预应力钢绞线5的中部设置预应力损失监测装置9。
[0033]继续参见图1,可调节预应力自复位工程竹梁柱节点制作时:分别在预应力钢绞线
的两端进行张拉,张拉控制应力宜取为预应力钢绞线名义屈服强度的0.5倍。
[0034]当预应力出现损失时,可通过千斤顶8将预应力恢复至原来的水平。
[0035]下面举一具体实例:
[0036]如图1所示,一种可调节预应力自复位工程竹梁柱节点,包括工程竹柱1、螺栓2、内嵌钢填板3、工程竹梁4、预应力钢绞线5、转向装置6、锚固装置7、千斤顶8、预应力损失监测装置9和塑料套管10。
[0037]其中,工程竹柱1和工程竹梁4的截面尺寸分别为305mm
×
305mm和 130mm
×
305mm。内嵌钢填板3的截面尺寸为305mm
×
610mm,厚度为10mm。螺栓2的直径为20mm,间距、边距和端距分别为190mm、70mm和140mm。预应力钢绞线5为1860级钢绞线(直径为15.2mm),数量为1根,两个转向装置6之间的钢绞线与工程竹梁的夹角为45
°
。对工程竹柱1和工程竹梁 4进行开槽和垂直于纸面方向钻孔,槽厚比内嵌钢填板3厚度大1mm,螺孔直径比螺栓2直径大1mm。将内嵌钢填板3放入工程竹柱1和工程竹梁4 槽内,然后对穿螺栓形成连接。在工程竹柱1和工程竹梁4平行于纸面方向进行钻孔,在孔内穿入塑料套管10,通过环氧树脂增强塑料套管与工程竹构件粘结的牢固性。在塑料套管10附近设置相应的转向装置6,将预应力钢绞线5穿入工程竹柱1的上部,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预应力自复位工程竹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工程竹柱(1)、工程竹梁(4)、自复位系统;在虚拟的X、Y、Z空间内:所述工程竹柱(1)位于节点上、下两侧分别沿X向开设贯通的X向通孔,X向通孔内置入塑料套管(10);所述工程竹梁(4)上位于节点侧旁沿Z向开设贯通的Z向通孔,Z向通孔内也置入塑料套管(10);所述自复位系统包括预应力钢绞线(5)、预应力施加装置(8);所述预应力钢绞线(5)依次穿过上部的X向通孔、Z向通孔、下部的X向通孔,两端通过锚固装置(7)与工程竹柱(1)锚固;所述预应力钢绞线(5)上设有若干预应力监测损失监测装置(9),控制中心即时接受预应力监测反馈并调整预应力施加装置(8)施加的预应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预应力自复位工程竹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向装置(6),所述转向装置(6)固定在工程竹柱(1)和工程竹梁(4)之上,并对预应力钢绞线(5)的走向进行导向。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预应力自复位工程竹梁柱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竹柱(1)与工程竹梁(4)连接处的表面沿Y向开设凹槽,凹槽内置入内嵌填板(3),一组螺栓(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明谦许清风张富文陈玲珠王卓琳冷予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