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盖前横梁的安装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4028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顶盖前横梁的安装结构及车辆。顶盖前横梁的安装结构,包括顶盖前横梁本体,所述顶盖前横梁本体具有封闭的腔体结构,且采用铝合金一体成型制成;所述顶盖前横梁本体的内侧铆接有前阅读灯安装板和遮阳板安装板,所述顶盖前横梁本体通过顶盖前横梁连接板与侧围总成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顶盖前横梁的安装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顶盖前横梁存在重量大和热成型钢板工艺难控制的问题。艺难控制的问题。艺难控制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顶盖前横梁的安装结构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身
,具体涉及一种顶盖前横梁的安装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家对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市面上的纯电新能源汽车越来越被广泛使用。其中,减轻车身重量是纯电新能源汽车增加续航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越来越多的轻量化材料及工艺应用在汽车上。
[0003]其中,传统的顶盖前横梁的材料一般采用高强度钢板或者热成型钢板制成,且主要由顶盖前横梁内板、顶盖前横梁外板和前阅读灯安装板组成,它们之间通过焊接形成顶盖前横梁总成。然而,传统的顶盖前横梁存在以下问题:1)若要提升扭转刚度,需通过增加材料厚度或者优化产品截面结构,但这些方法都会增加车身整体重量,不满足整车轻量化要求,从而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2)热成型钢板工艺不易控制,顶盖前横梁内板与顶盖前横梁外板需要先焊接成一个总成,焊接时间长,影响了工厂的生产节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顶盖前横梁的安装结构及车辆,以解决现有顶盖前横梁存在重量大和热成型钢板工艺难控制的问题,还可以解决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顶盖前横梁的安装结构,包括顶盖前横梁本体,所述顶盖前横梁本体的断面具有封闭的腔体结构,且采用铝合金一体成型制成;所述顶盖前横梁本体的内侧铆接有前阅读灯安装板和遮阳板安装板,所述顶盖前横梁本体通过顶盖前横梁连接板与侧围总成相连。
[0006]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采用铝合金一体成型制成顶盖前横梁本体,不仅满足了轻量化要求,还避免了热成型钢板工艺存在控制困难的问题,解决了现有顶盖前横梁存在重量大和热成型钢板工艺难控制的问题,且在顶盖前横梁本体的内部形成封闭的腔体结构,有效保证了顶盖前横梁的结构强度;同时,因采用铝合金制成顶盖前横梁,导致采用常规的焊接方式,无法将前阅读灯和遮阳板固定在顶盖前横梁上,因此,通过采用铆接的方式将前阅读灯安装板、遮阳板安装板和侧围总成与顶盖前横梁本体相连,解决了前阅读灯和遮阳板的装配问题,且铆接相比于焊接而言,更能适应异性材料之间的连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避免了采用焊接工艺存在焊接时间长的问题。
[0007]优选的,所述腔体结构是沿汽车Y向延伸设置的,所述腔体结构沿汽车Z向布置至少有两层。
[0008]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将腔体结构沿汽车Y向延伸设置,使得顶盖前横梁与侧围总成连接后形成传力路径,有效保证了受力的均匀性;同时,沿汽车Z向布置至少有两层,相对于单层结构而言,有效提升了顶盖前横梁的抗弯及抗扭性能,从而增加了整车的弯曲及扭转刚度。
[0009]优选的,所述腔体结构从下至上包括第一层腔体和第二层腔体,所述第一层腔体沿汽车X向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层腔体沿汽车X向的横截面积。
[0010]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将第一层腔体沿汽车X向的横截面设成大于第二层腔体沿汽车X向的横截面积,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因第一层腔体开遮阳板和前阅读灯安装过孔带来的顶盖前横梁抗弯扭性能降低的影响。
[0011]优选的,所述顶盖前横梁本体的外侧靠近前端的位置形成有与前档风玻璃相贴合的匹配面,所述匹配面通过结构胶与前档风玻璃固定在一起。
[0012]通过在顶盖前横梁本体的外侧靠近前端的位置形成与前档风玻璃相贴合的匹配面,有效保证了顶盖前横梁本体与前挡风玻璃连接的稳固性。
[0013]优选的,所述顶盖前横梁本体在靠近左右两端的位置形成有与顶盖前横梁连接板铆接固定的第一配合面;所述顶盖前横梁本体在左右两端边缘的位置形成有直接与侧围总成铆接固定的第二配合面,所述第二配合面还通过结构胶与侧围总成相连。
[0014]通过在顶盖前横梁本体两端边缘的位置形成直接与侧围总成铆接固定的第二配合面,并通过结构胶使第二配合面与侧围总成连接在一起,进一步提高了顶盖前横梁本体与侧围总成的连接强度。
[0015]优选的,所述顶盖前横梁本体在车内一侧靠近中部的位置开设有前阅读灯安装过孔和前阅读灯螺母安装过孔,所述前阅读灯螺母安装过孔位于前阅读灯安装过孔的四角上。
[0016]通过在前阅读灯安装过孔的四个角落上设置前阅读灯螺母安装过孔,有效保证了前阅读灯装配的稳固性。
[0017]优选的,所述前阅读灯安装板呈矩形构造,所述前阅读灯安装板上间隔形成有与顶盖前横梁本体铆接固定的凸起。
[0018]通过在前阅读灯安装板上间隔形成与顶盖前横梁本体铆接固定的凸起,既实现了前阅读灯安装板与顶盖前横梁本体的装配,又提升了碰撞性能,避免车内驾乘人员碰撞到阅读灯,导致其易变形的问题。
[0019]优选的,所述遮阳板安装板的截面呈几字形构造,顶面设有遮阳板安装孔,两底面与所述顶盖前横梁本体铆接固定。
[0020]通过将遮阳板安装板设成几字型构造,在保证遮阳板安装板与顶盖前横梁本体的连接强度的同时,又提升了碰撞性能。
[0021]优选的,所述顶盖前横梁本体在车内一侧靠近两端的位置均设有遮阳板安装过孔。
[0022]优选的,所述顶盖前横梁本体上在靠近遮阳板安装过孔的位置设有定位安装孔,顶盖前横梁连接板上设有与定位安装孔相配合的定位导向螺栓。
[0023]优选的,所述顶盖前横梁本体在靠近后端的位置设有用于卡接顶棚线束的线束安装孔。
[0024]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在顶盖前横梁本体的车内一侧靠近两端的位置均设有遮阳板安装过孔,避免了与遮阳板安装螺栓发生干涉;通过在顶盖前横梁本体靠近后端的位置设置线束安装孔,用于顶棚线束的卡接安装,保证了线束的稳固性。
[002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顶盖前横梁。
[002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通过采用铝合金一体成型制成,不仅满足了汽车轻量化的要求,还避免了采用热成型钢板工艺存在控制困难的问题,解决了现有顶盖前横梁存在重量大和热成型钢板工艺难控制的问题,且在顶盖前横梁的内部形成封闭的腔体结构,有效保证了顶盖前横梁的结构强度;同时,通过采用铆接的方式将前阅读灯安装板、遮阳板安装板和侧围总成与顶盖前横梁相连,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避免了采用焊接工艺存在焊接时间长的问题,且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的优点;2)通过将腔体结构沿汽车Y向延伸设置,使得顶盖前横梁与侧围总成连接后形成传力路径,有效保证了受力的均匀性;沿汽车Z向布置至少有两层,相对于单层结构而言,有效提升了顶盖前横梁的抗弯及抗扭性能,从而增加了整车的弯曲及扭转刚度;同时,将第一层腔体沿汽车X向的横截面设成大于第二层腔体沿汽车X向的横截面积,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因第一层腔体开遮阳板和前阅读灯安装过孔带来的顶盖前横梁抗弯扭性能降低的影响,在汽车车身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顶盖前横梁与阅读灯安装板装配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顶盖前横梁与遮阳板安装板装配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沿A

A处的剖视图;图6为顶盖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顶盖前横梁的安装结构,包括顶盖前横梁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前横梁本体(1)的断面具有封闭的腔体结构(11),且采用铝合金一体成型制成;所述顶盖前横梁本体(1)的内侧铆接有前阅读灯安装板(2)和遮阳板安装板(3),所述顶盖前横梁本体(1)通过顶盖前横梁连接板(4)与侧围总成(5)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前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结构(11)是沿汽车Y向延伸设置的,所述腔体结构(11)沿汽车Z向布置至少有两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前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结构(11)从下至上包括第一层腔体(111)和第二层腔体(112),所述第一层腔体(111)沿汽车X向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层腔体(112)沿汽车X向的横截面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前横梁本体(1)的外侧靠近前端的位置形成有与前档风玻璃相贴合的匹配面(12),所述匹配面(12)通过结构胶与前档风玻璃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前横梁本体(1)在靠近左右两端的位置形成有与顶盖前横梁连接板(4)铆接固定的第一配合面(13);所述顶盖前横梁本体(1)在左右两端边缘的位置形成有直接与侧围总成(5)铆接固定的第二配合面(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涛邝世秋谭小东冉建亮赵丰良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