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冲击继电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3401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冲击继电器结构,包括外壳及装配于外壳内的机芯,所述机芯包括固定装配于壳体内的磁路部分、固定于磁路部分上的静簧部分和可摆动的设置于磁路部分上的动簧衔铁组件;所述外壳的内壁上包括:至少一个的凸筋和至少一个的凸台;设所述动簧衔铁组件摇摆方向为纵向方向,所述凸台用于机芯抵抗纵向方向的冲击,所述凸筋用于抵抗机芯的水平方向的冲击。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凸筋与凸台配合可将机芯整体限位装配于所述外壳未内部,实现纵向和水平方位的限位固定,实现继电器的多方位抗冲击效果,解决继电器易受冲击损坏的问题。解决继电器易受冲击损坏的问题。解决继电器易受冲击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冲击继电器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继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冲击继电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继电器是具有隔离功能的自动开关元件,广泛应用于遥控、遥测、通讯、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及电力电子设备中,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是最重要的控制元件之一,因此保证继电器的正常工作尤为重要。随着市场的发展,继电器的运用越来越广,继电器要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即使是各种严酷的环境。
[0003]目前汽车继电器中,大部分都是在单方向上设置了抗动簧片变形的装置,例如部分使用动簧片打曲位置开槽,配合衔铁凸包对衔铁向上运动进行限位,防止衔铁向上过度运动导致动簧片变形;还有部分采用限位槽或限位凸筋的方式将衔铁固定,防止衔铁向上过度运动导致动簧片变形。
[0004]上述解决方案虽然解决了继电器的纵向冲击导致的动簧片变形问题,但是在继电器还存在碰撞或多方位震动的情况,因此在发生碰撞、振动等机械冲击机械振动时都会出现动簧衔铁组件活动行程大,动簧衔铁组件的动簧片发生塑性变形继电器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因此单方向的抗冲击无法满足我们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抗冲击继电器结构。可实现继电器的多方位抗冲击效果,解决继电器易受冲击损坏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抗冲击继电器结构,包括外壳及装配于外壳内的机芯,所述机芯包括固定装配于壳体内的磁路部分、固定于磁路部分上的静簧部分和可摆动的设置于磁路部分上的动簧衔铁组件;所述外壳的内壁上包括:至少一个的凸筋和至少一个的凸台;设所述动簧衔铁组件摇摆方向为纵向方向,所述凸台用于机芯抵抗纵向方向的冲击,所述凸筋用于抵抗机芯的水平方向的冲击。
[0008]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凸筋与凸台配合可将机芯整体限位装配于所述外壳未内部,实现纵向和水平方位的限位固定。
[0009]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侧壁转折处设置有卡托,所述卡托用于与磁路部分的下骨架相抵。
[0010]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卡托可用于将磁路部分下骨架固定,防止在装配时,所述机芯整体安装过深对动簧片造成挤压。
[0011]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内部绕边缘一周设置有抵接边,所述抵接边用于将机芯卡接于外壳内。
[0012]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抵接边可进一步提高机芯在外壳内部的稳定固定效果,避免使得继电器的机芯与外壳轻易脱离。
[0013]进一步地,所述动簧衔铁组件包括衔铁、轭铁和动簧片,所述衔铁一端还设置有挂钩,所述衔铁与凸台之间设有纵向缓冲间隙,所述挂钩与轭铁之间设有水平缓冲间隙。
[0014]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使得所述动簧片铆接在衔铁和轭铁上后,在纵向缓冲间隙范围内所述衔铁可以上下缓冲,在水平缓冲间隙范围内所述轭铁可以水平缓冲,使得所述动簧片即处于安全空间内,还可以实现自身触点部位的摆动。
[0015]进一步地,所述纵向缓冲间隙小于挂钩的纵向高度,所述水平缓冲间隙小于挂钩的水平长度。
[0016]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限制了衔铁与轭铁的可活动范围,避免衔铁活动过度导致动簧片变形和衔铁移位引起的失效,因此提升了继电器的抗冲击性能。
[0017]进一步地,所述磁路部分包括上骨架、下骨架和位于上骨架与下骨架之间的线圈,所述轭铁与上骨架、下骨架抵接,所述上骨架的侧壁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用于与凸筋卡接。
[0018]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上骨架和下骨架可限制轭铁竖直方向的向下移动、水平方向的向线圈移动,所述上骨架通过线圈和凸筋实现固定效果,所述下框架通过外壳固定。
[0019]进一步的,所述上骨架还包括卡勾,所述卡勾用于与静簧部分卡接。
[0020]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可实现静簧部分的固定效果。
[0021]进一步地,所述静簧部分包括基座、静簧触点,所述基座包括有用于与磁路部分卡接的卡槽。
[0022]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基座的卡槽与上骨架的卡勾卡接固定,实现二者的连接固定效果,且拆卸便捷。
[0023]进一步地,所述静簧触点包括第一静簧触点、第二静簧触点,所述第一静簧触点设置于与基座连接的静触点片上,所述第二簧触点设置于与基座连接的端脚片上,所述动簧衔铁组件内的动簧片包括动簧触点,所述动簧触点位于所述第一静簧触点、第二静簧触点之间,以用于动簧触点的纵向摇摆。
[0024]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对基座的固定,使得第一静簧触点和第二静簧触点得到有效固定,从而使得所述动簧触点分别与所述第一静簧触点和第二静簧触点接触,实现继电器的基本工作。
[0025]进一步地,所述动簧片的动簧触点所在部位低于动簧片固定于衔铁上的部位。
[0026]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有助于提升动簧片的弹性,完成继电器的基本工作。
[0027]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抗冲击继电器结构,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28]1.通过外壳内部的若干凸台及凸筋实现对衔铁的纵向及水平限位效果,有效实现全方位的抗冲击效果;
[0029]2.通过在衔铁上设置两个挂钩,为衔铁提供了缓冲活动空间,有助于衔铁在纵向及水平方向的缓冲效果;
[0030]3.通过限制缓冲活动空间小于挂钩本体,有效保证了衔铁的活动范围,避免缓冲过大导致衔铁移位或动簧片变形;
[0031]4.通过在上骨架与基座之间设置卡勾卡槽结构,实现机芯的整体稳定性,有助于提升继电器整体的抗冲击效果。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爆照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机芯装配完成结构示意图;
[0034]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继电器侧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5]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外壳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6]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外壳仰视结构示意图。
[0037]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1、外壳;11、第一凸筋;12、第二凸筋;13、凸台;14、卡托;15、抵接边;16、拆卸孔洞;2、机芯;3、磁路部分;31、上骨架;311、限位槽;312、卡勾;32、下骨架;33、线圈;4、静簧部分;41、基座;411、卡槽;42、第一静簧触点;43、第二静簧触点;5、动簧衔铁组件;51、衔铁;52、轭铁;53、动簧片;54、挂钩;6、纵向缓冲间隙;7、水平缓冲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以下将结合本专利技术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和讨论,显然,这里所描述的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例,并不是全部的实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9]为了便于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为例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且各个实施例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定。
[0040]在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冲击继电器结构,包括外壳(1)及装配于外壳(1)内的机芯(2),所述机芯(2)包括固定装配于壳体内的磁路部分(3)、固定于磁路部分(3)上的静簧部分(4)和可摆动的设置于磁路部分(3)上的动簧衔铁(51)组件(5);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内壁上包括:至少一个的凸筋和至少一个的凸台(13);设所述动簧衔铁(51)组件(5)摇摆方向为纵向方向,所述凸台(13)用于机芯(2)抵抗纵向方向的冲击,所述凸筋用于抵抗机芯(2)的水平方向的冲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继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侧壁转折处设置有卡托(14),所述卡托(14)用于与磁路部分(3)的下骨架(32)相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继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部绕边缘一周设置有抵接边(15),所述抵接边(15)用于将机芯(2)卡接于外壳(1)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继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衔铁(51)组件(5)包括衔铁(51)、轭铁(52)和动簧片(53),所述衔铁(51)一端还设置有挂钩(54),所述衔铁(51)与凸台(13)之间设有纵向缓冲间隙(6),所述挂钩(54)与轭铁(52)之间设有水平缓冲间隙(7)。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抗冲击继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缓冲间隙(6)小于挂钩(54)的纵向高度,所述水平缓冲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向舒刘振伟于荣爱匡毅超莫欣传
申请(专利权)人:三友联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