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式微针及生物传感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019385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1 1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植入式微针及生物传感器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植入式微针,包括传感微针和壳体,传感微针位于壳体内,壳体可被植入人体内且被人体溶解,传感微针用于监测人体的体征指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壳体在植入人体皮肤后可以溶解,因此无需再对壳体进行回收处理。收处理。收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植入式微针及生物传感器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生物传感器
,尤其涉及一种植入式微针及生物传感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植入式微针传感器一般植入人体皮肤,用于实时监测人体的一些体征指标。
[0003]微针传感器的外形呈微针形状,其用于植入人体皮肤以监测人体的体征指标。而为了提高微针传感器在植入人体后的舒适性,通过选用质地柔软且易于弯曲的高长径比的细小的微针传感器。该结构虽然确保了长期植入微针传感器的舒适性,但是也会导致单独的微针传感器无法直接植入人体皮肤内,现有技术通常采用半壁硬针辅助微针传感器植入的方式,半壁硬针可以带着微针传感器共同植入在人体皮肤内,待植入完成之后再对半壁硬针进行回收处理。为了辅助微针传感器植入人体,不仅需要设计半壁硬针和微针传感器的弹入装置,还需要设计复杂的回收装置,以将半壁硬针从人体皮肤内抽出回收,导致佩戴装置整体结构复杂,体积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植入式微针及生物传感器装置,壳体在植入人体皮肤后可以溶解,因此无需再对壳体进行回收处理。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植入式微针,包括传感微针和壳体,传感微针位于壳体内,壳体可被植入人体内且被人体溶解,传感微针用于监测人体的体征指标。
[000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植入式微针,壳体包括针头和针体,针头连接在针体的一端,针体具有第一容纳腔和与第一容纳腔连通的敞口,敞口位于针体背离针头的另一端,传感微针经敞口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
[000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植入式微针,传感微针与第一容纳腔相匹配,传感微针的外侧壁与第一容纳腔的内侧壁抵接;
[0008]针头内具有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与第一容纳腔连通,传感微针部分位于第二容纳腔内;
[0009]传感微针与第二容纳腔相匹配,传感微针的外侧壁与第二容纳腔的内侧壁抵接。
[00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植入式微针,针头呈锥状,针体呈柱状。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植入式微针,针头的顶角为15度~30度,针头的高度为0.5mm~2mm。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植入式微针,第一容纳腔的内侧壁与针体的外侧壁之间的距离为50μm~200μm。
[00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植入式微针,传感微针为电化学传感微针或光学传感微针。
[0014]本技术提供一种生物传感器装置,包括传感单元和上述内容中的植入式微针,传感单元与植入式微针中的微针电连接。
[00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生物传感装置,传感单元包括传输组件和通过传输组件依次电连接的接收组件、处理组件、发射组件;
[0016]接收组件与传感微针电连接,接收组件用于通过传感微针接收人体的体征指标,并将体征指标传递至处理组件,处理组件用于分析处理体征指标,发射组件向移动终端发送处理组件分析处理后的体征指标。
[00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生物传感装置,还包括弹出结构,弹出结构用于将植入式微针植入人体内。
[00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技术提供的生物传感装置,弹出结构包括弹射腔体、弹性件和抵接件,弹性件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弹射腔体的内底壁,弹性件背离弹射腔体的另一端与抵接件连接,抵接件套设在弹射腔体内部,抵接件的侧壁与弹射腔体的内侧壁抵接。
[0019]本技术提供一种植入式微针及生物传感器装置,壳体具有足够的硬度,可以刺破皮肤,有效的解决了因传感微针柔软弯曲而无法直接穿透人体皮肤的问题;通过采用具有可溶解性和生物安全性的材料制作而成的壳体,使得壳体在植入人体皮肤后可以被人体溶解,且溶解后不影响传感器性能,从而避免影响传感微针的响应时间和传感精度。另外,由于本申请提供的壳体在植入人体皮肤后能够被人体溶解,无需对壳体进行回收处理,因此植入式传感微针在佩戴时可以仅使用弹出装置,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额外使用回收装置,使得整体装置简单;并且由于不需要使用回收装置,因此植入式传感微针不需要预留孔,无孔结构可以更加有效阻止水、细菌、异物等进入人体皮肤伤口处,极大降低了伤口感染的几率。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植入式微针的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的剖面视图;
[0023]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植入式微针的示意图;
[0024]图4为图3的剖面视图;
[0025]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生物传感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弹出结构与植入式微针的连接示意图;
[0027]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弹出结构与植入式微针的分离示意图;
[0028]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植入式微针的制备方法步骤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
[0030]10

植入式微针;
[0031]20

生物传感器装置;
[0032]110

传感微针;
[0033]120

壳体;
[0034]121

针头;122

针体;
[0035]210

传感单元;
[0036]211

接收组件;212

处理组件;213

发射组件;
[0037]220

弹出结构;
[0038]221

弹射腔体;222

弹性件;223

抵接件;
[0039]a

针头的顶角;
[0040]H

针头的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42]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植入式微针,其特征在于,包括传感微针和壳体,所述传感微针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的强度大于所述传感微针的强度,所述壳体可被植入人体内且被人体溶解,所述传感微针用于监测人体的体征指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入式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针头和针体,所述针头连接在所述针体的一端,所述针体具有第一容纳腔和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的敞口,所述敞口位于所述针体背离所述针头的另一端,所述传感微针经所述敞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植入式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微针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相匹配,所述传感微针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内侧壁抵接;所述针头内具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连通,所述传感微针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传感微针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相匹配,所述传感微针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内侧壁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植入式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头呈锥状,所述针体呈柱状。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植入式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头的顶角为15度~30度,所述针头的高度为0.5mm~2mm。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植入式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内侧壁与所述针体的外侧壁之间的距离为50μm~2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远柏志飞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微纳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