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插接组合的电子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1091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插接组合的电子线束,包括:第一接口板,其内部设置有第一线束,且第一接口板的下端外侧安装有衔接组件,所述衔接组件的下侧设置有平面板,且平面板的内部开设有限位孔;第二接口板,其安装在平面板的外侧,且第二接口板的外端上侧设置有连接组件;第二线束,其设置在第二接口板的内部,所述衔接组件由衔接块、连接弹簧和限位柱构成;衔接块,其设置在第一接口板的外端下侧;连接弹簧,其安装在衔接块内部的预留槽内;限位柱,其设置在连接弹簧的外端。该便于插接组合的电子线束,便于进行插接组合,同时便于增加插接的稳定性,解决了现有的电子线束不方便使用的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插接组合的电子线束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线束
,具体为一种便于插接组合的电子线束。

技术介绍

[0002]电子线束是用电子控制输入与输出的导线,是一种低压电子线组,对两个孤立的电子电路之间起到传输的作用,在对电子线束进行使用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0003]公告号为CN213460184U提供的一种便于插接组合的电子线束,包括两组线束支架,且两组线束支架前后对称设置,线束支架包括支撑块,支撑块的外壁均匀焊接有多组支撑片,支撑片的外端焊接有线束卡套,线束卡套的顶部前后对称设置有限位凸起,两组限位凸起之间卡接有弹性绑带,支撑块的前侧安装有连接管,本技术通过在多组线束导线一和线束导线一的接头处安放有用于支撑的线束支架,利用线束支架中的线束卡套能够使多组线束导线一和线束导线一有序的排列,且彼此之间不会相互接触,避免因为接头处绝缘层的破损而造成相互串联的现象,同时方便后期对线束导线一和线束导线一的检修工作。
[0004]现有的电子线束在使用时虽然防止接头破损,但连接时,不便于进行插接组合,同时不便于增加插接的稳定性,不方便使用,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插接组合的电子线束,以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插接组合的电子线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不便于进行插接组合,同时不便于增加插接的稳定性,不方便使用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插接组合的电子线束,包括:
[0007]第一接口板,其内部设置有第一线束,且第一接口板的下端外侧安装有衔接组件,所述衔接组件的下侧设置有平面板,且平面板的内部开设有限位孔;
[0008]第二接口板,其安装在平面板的外侧,且第二接口板的外端上侧设置有连接组件;
[0009]第二线束,其设置在第二接口板的内部。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线束通过限位孔与平面板进行卡合,且平面板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结构。
[0011]优选的,所述衔接组件由衔接块、连接弹簧和限位柱构成;
[0012]衔接块,其设置在第一接口板的外端下侧;
[0013]连接弹簧,其安装在衔接块内部的预留槽内;
[0014]限位柱,其设置在连接弹簧的外端。
[0015]优选的,所述限位柱通过连接弹簧与衔接块相对移动连接。
[0016]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由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和凸块构成;
[0017]第一连接块,其设置在第二接口板的外端上侧;
[0018]第二连接块,其安装在第一连接块的外端;
[0019]凸块,其设置在第一连接块的外表面。
[0020]优选的,所述凸块在第一连接块的外表面等间距设置,且第二连接块关于第一连接块的竖轴线前后对称设置。
[0021]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块的内端与衔接组件的外端贴合设置,且衔接组件与第一连接块相对卡合设置。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便于插接组合的电子线束,便于进行插接组合,同时便于增加插接的稳定性,解决了现有的电子线束不方便使用的问题;
[0023]1、通过限位孔与平面板进行卡合,且平面板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结构,第二线束其设置在第二接口板的内部,当将第一接口板和第二接口板进行连接后,使第一线束和第二线束进行连接,从而对线束进行插接组装,使用更加灵活;
[0024]2、通过连接弹簧与衔接块相对移动连接,当将第一接口板与第二接口板进行连接后,这时连接弹簧进行伸缩,使限位柱与衔接块卡合将通过衔接组件对连接组件进行阻挡,从而增加第一接口板与第二接口板之间安装的稳定性;
[0025]3、通过第二连接块的内端与衔接组件的外端贴合设置,且衔接组件与第一连接块相对卡合设置,同时衔接组件与连接组件卡合,从而方便对第一接口板和第二接口板进行插接组合,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衔接组件部分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技术第一接口板与第二接口板安装后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技术图3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0]图中:1、第一接口板;2、第一线束;3、衔接组件;301、衔接块;302、连接弹簧;303、限位柱;4、平面板;5、限位孔;6、连接组件;601、第一连接块;602、第二连接块;603、凸块;7、第二接口板;8、第二线束。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插接组合的电子线束,包括第一接口板1其内部设置有第一线束2,且第一接口板1的下端外侧安装有衔接组件3,衔接组件3的下侧设置有平面板4,且平面板4的内部开设有限位孔5;第二接口板7其安装在平面板4的外侧,且第二接口板7的外端上侧设置有连接组件6;第一线束2通过限位孔5与平面板4进行卡合,且平面板4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结构,第二线束8其设置在第二接口板7的内部,当将第一接口板1和第二接口板7进行连接后,使第一线束2和第二线束8进行连接,从而对线束进行插接组装,使用更加灵活。
[0033]具体的如图1和图2中,由于衔接组件3由衔接块301、连接弹簧302和限位柱303构成;衔接块301其设置在第一接口板1的外端下侧;连接弹簧302其安装在衔接块301内部的预留槽内;限位柱303其设置在连接弹簧302的外端,限位柱303通过连接弹簧302与衔接块301相对移动连接,当将第一接口板1与第二接口板7进行连接后,这时连接弹簧302进行伸缩,使限位柱303与衔接块301卡合将通过衔接组件3对连接组件6进行阻挡,从而增加第一接口板1与第二接口板7之间安装的稳定性。
[0034]具体的如图3和图4中,由于连接组件6由第一连接块601、第二连接块602和凸块603构成;第一连接块601其设置在第二接口板7的外端上侧;第二连接块602其安装在第一连接块601的外端;凸块603其设置在第一连接块601的外表面,凸块603在第一连接块601的外表面等间距设置,当将手贴合到第一连接块601的外表面时,增加与手之间的摩擦力,同时将衔接组件3与连接组件6连接后,且第二连接块602关于第一连接块601的竖轴线前后对称设置,第二连接块602的内端与衔接组件3的外端贴合设置,且衔接组件3与第一连接块601相对卡合设置,同时衔接组件3与连接组件6卡合,从而方便对第一接口板1和第二接口板7进行插接组合,这就是该便于插接组合的电子线束的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插接组合的电子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接口板,其内部设置有第一线束,且第一接口板的下端外侧安装有衔接组件,所述衔接组件的下侧设置有平面板,且平面板的内部开设有限位孔;第二接口板,其安装在平面板的外侧,且第二接口板的外端上侧设置有连接组件;第二线束,其设置在第二接口板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插接组合的电子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束通过限位孔与平面板进行卡合,且平面板的横截面为三角形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插接组合的电子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组件由衔接块、连接弹簧和限位柱构成;衔接块,其设置在第一接口板的外端下侧;连接弹簧,其安装在衔接块内部的预留槽内;限位柱,其设置在连接弹簧的外端。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裘佳裕鲍丽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航成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