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电子线束及其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2734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电线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车用电子线束及其生产工艺。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线束和固定部,固定部的顶部均布装配有多个线束,线束与固定部之间装配有连接机构,连接机构用于线束与固定部之间的连接,连接机构包括定位槽、滑槽、夹子和压簧,固定部的顶部均布开设有多个与线束位置对应的定位槽,线束与定位槽过渡配合。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连接机构的结构设计,使本装置便于对线束和固定部进行连接固定,避免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线束与固定部产生分离,提升了本装置的安全性,且通过整个工艺的设置,能够对各个工序进行合理分配,使得对应的工序能够合理有序的进行,优化了传统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利于使用。有利于使用。有利于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用电子线束及其生产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电线束
,尤其涉及车用电子线束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舒适性、排放和经济性要求不断提高,电控单元在汽车上的应用势必越来越多,电控单元间的数据交换也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电线束的设计必须具备优质的数据传递能力,而且要节省空间,减少汽车的自身质量;
[0003]如授权公开(公告)号为CN204230795U的电子线束,它包括线束、卡槽、卡子,所述的卡槽上有多个插口,插口上插有卡子,卡子内卡有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子呈长条形,其上部中间有圆孔,圆孔下方开有槽口,所述圆孔与槽口相通,圆孔与槽口相连处设置成圆弧,槽口向下逐渐变宽。该电子线束维修简单方便快捷,线束不易损伤;
[0004]综合上述,可知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技术问题:上述现有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插口与卡子之间缺少竖向的限位结构,使得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线束与卡槽易产生脱离现象,同时传统的线束生产工艺的生产效率已经不适应企业更高的生产需求,为此我们提出车用电子线束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车用电子线束及其生产工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
[0006]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7]车用电子线束,包括线束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的顶部均布装配有多个线束,所述线束与固定部之间装配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用于线束与固定部之间的连接,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定位槽、滑槽、夹子和压簧,所述固定部的顶部均布开设有多个与线束位置对应的定位槽,所述线束与定位槽过渡配合,所述定位槽内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侧均滑动连接有夹子,所述夹子的一侧均固定有两个压簧,所述压簧的一端均与滑槽固定。
[0008]优选的,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限位架、三角条、卡槽、弧形凹面和变形缝,所述线束的顶部均装配有限位架,所述限位架内侧的两端均一体式固定有三角条,所述夹子的一侧均开设有与三角条位置对应的卡槽,所述卡槽与三角条过渡配合,所述限位架内侧的顶部均开设有弧形凹面,所述弧形凹面的内侧均开设有变形缝。
[0009]优选的,所述夹子的一侧均开设有与线束位置对应的侧面槽,所述侧面槽均与线束尺寸配合。
[0010]优选的,所述限位架的顶部均固定有把手。
[0011]优选的,所述弧形凹面与线束紧密贴合。
[0012]车用电子线束的生产工艺,适用于车用电子线束,包括以下步骤:
[0013]S1:开线工序:根据线束的设计图纸的要求合理确定导线的开线尺寸,剥头尺寸,
并制作开线操作说明书,制作流程跟踪卡;
[0014]S2:压接工序:根据图纸要求的端子类型确定压接参数,制作压接操作说明书;
[0015]S3:预装工序:编制预装工艺操作说明书,之后按照说明书对线束进行预制;
[0016]S4:总装工序:最后根据设计好的装配台板,设计工装设备、物料盒规格尺寸并将所有装配护套和附件的编号贴于物料盒上。
[0017]优选的,所述S3中的线束的预装外壳为波纹管。
[0018]优选的,所述S4中在台板装配完毕后,在专设检测板上检测线束各个电路是否畅通。
[0019]可以毫无疑义的看出,通过本申请的上述的技术方案,必然可以解决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20]同时,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1]1、本专利技术通过连接机构的结构设计,使本装置便于对线束和固定部进行连接固定,避免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线束与固定部产生分离,提升了本装置的安全性。
[0022]2、本专利技术通过整个工艺的设置,能够对各个工序进行合理分配,使得对应的工序能够合理有序的进行,优化了传统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利于使用。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滑槽和夹子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弧形凹面和变形缝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8]图中:1、线束;2、固定部;3、定位槽;4、滑槽;5、夹子;6、压簧;7、限位架;8、三角条;9、卡槽;10、弧形凹面;11、变形缝;12、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30]实施例一:
[0031]请参照图1

3,车用电子线束,包括线束1和固定部2,固定部2的顶部均布装配有多个线束1,线束1与固定部2之间装配有连接机构,连接机构用于线束1与固定部2之间的连接,连接机构包括定位槽3、滑槽4、夹子5和压簧6,固定部2的顶部均布开设有多个与线束1位置对应的定位槽3,线束1与定位槽3过渡配合,定位槽3内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4,滑槽4的内侧均滑动连接有夹子5,夹子5的一侧均固定有两个压簧6,压簧6的一端均与滑槽4固定,当需要将线束1与固定部2连接时,首先将两个夹子5朝着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之后线束1塞入定位槽3内,松开夹子5,压簧6产生的弹力推动夹子5,使得夹子5沿着滑槽4内侧进
行移动,直至两个夹子5将线束1夹持固定;
[0032]连接机构还包括限位架7、三角条8、卡槽9、弧形凹面10和变形缝11,线束1的顶部均装配有限位架7,限位架7内侧的两端均一体式固定有三角条8,夹子5的一侧均开设有与三角条8位置对应的卡槽9,卡槽9与三角条8过渡配合,限位架7内侧的顶部均开设有弧形凹面10,弧形凹面10的内侧均开设有变形缝11,在两个夹子5将线束1固定之后,将限位架7与两个夹子5对齐,之后用力下压限位架7,使得三角条8与夹子5接触,由于变形缝11开设在限位架7内侧的顶部,限位架7能够产生一定的形变,因此使得限位架7的两端打开,进而使得三角条8能够沿着夹子5外侧向下移动,当三角条8与卡槽9接触时,此时夹子5不再对三角条8进行限位,限位架7收缩将三角条8挤压进卡槽9内,即可完成限位架7与夹子5的连接,此时限位架7与线束1贴合,对线束1形成限位作用,使得线束1与固定部2的连接更加牢固;
[0033]夹子5的一侧均开设有与线束1位置对应的侧面槽,侧面槽均与线束1尺寸配合,通过侧面槽的设置,使得夹子5能够增加与线束1接触面积,进而增大摩擦力;
[0034]限位架7的顶部均固定有把手12,通过把手12的设置,便于使用者拿取限位架7;
[0035]弧形凹面10与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车用电子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线束(1)和固定部(2),所述固定部(2)的顶部均布装配有多个线束(1),所述线束(1)与固定部(2)之间装配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用于线束(1)与固定部(2)之间的连接,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定位槽(3)、滑槽(4)、夹子(5)和压簧(6),所述固定部(2)的顶部均布开设有多个与线束(1)位置对应的定位槽(3),所述线束(1)与定位槽(3)过渡配合,所述定位槽(3)内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4),所述滑槽(4)的内侧均滑动连接有夹子(5),所述夹子(5)的一侧均固定有两个压簧(6),所述压簧(6)的一端均与滑槽(4)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电子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限位架(7)、三角条(8)、卡槽(9)、弧形凹面(10)和变形缝(11),所述线束(1)的顶部均装配有限位架(7),所述限位架(7)内侧的两端均一体式固定有三角条(8),所述夹子(5)的一侧均开设有与三角条(8)位置对应的卡槽(9),所述卡槽(9)与三角条(8)过渡配合,所述限位架(7)内侧的顶部均开设有弧形凹面(10),所述弧形凹面(10)的内侧均开设有变形缝(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电子线束,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鲍丽平裘佳裕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航成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