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铅酸蓄电池双极耳极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0106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铅酸蓄电池双极耳极板,包括极群,所述极群包括交替层叠布设的多个正极板和多个负极板,所述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并联;每个所述正极板周侧围设有“U”字形的隔板以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开;所述正极板包括正极板边框和偏极耳,所述正极板边框上方两侧对称设置所述偏极耳,每个偏极耳靠近于正极板边框侧边缘;所述负极板包括负极板边框和中极耳,所述负极板边框上方中部设置一个所述中极耳,中极耳位于两个偏极耳中部;所述正极板边框和负极板边框内填充活性物质,所述偏极耳和中极耳结构相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极耳结构的合理设计,降低电池的欧姆内阻,延长电池的放电电压平台,提高电池的活性物质利用率。提高电池的活性物质利用率。提高电池的活性物质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铅酸蓄电池双极耳极板


[0001]本技术涉及铅酸蓄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铅酸蓄电池双极耳极板。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铅酸蓄电池极板结构一般设计为一个偏极耳,此种设计可能会使极板上部与下部因电流分布不均匀而造成活性物质的利用率不均匀,在充放电的过程中,隔板中的电解质会出现分层现象,电解质重的部分沉到电池底部,使底部酸密度偏高,较轻的电解质上升至极群上部,如此循环往复,势必影响极板上下两部分的活性物质转化。
[0003]同时由于电流分布不均匀,极板各部分活物转化不均匀,可能造成同一极群不同正板之间差异,进而造成某一单格一致性差于其它单格,最后造成单格落后,电池寿命提前终止。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极板极耳设计易造成活性物质的利用率不均匀的问题,提供一种铅酸蓄电池双极耳极板,通过对极板极耳的优化设计,有效提高活性物质的利用率。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铅酸蓄电池双极耳极板,包括极群,所述极群包括交替层叠布设的多个正极板和多个负极板,所述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并联,正极板厚度大于负极板厚度;
[0007]每个所述正极板周侧围设有“U”字形的隔板以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开;
[0008]所述正极板包括正极板边框和偏极耳,所述正极板边框上方两侧对称设置所述偏极耳,每个偏极耳靠近于正极板边框侧边缘;
[0009]所述负极板包括负极板边框和中极耳,所述负极板边框上方中部设置一个所述中极耳,中极耳位于两个偏极耳中部;
[0010]所述正极板边框和负极板边框均呈网格状,正极板边框和负极板边框内填充活性物质,所述偏极耳和中极耳结构相同,所述偏极耳和正极板边框之间、中极耳和负极板边框之间分别倒圆角以过渡。
[0011]进一步地,所述隔板底部为水平状围设在正极板底侧面,隔板两侧为竖直状围设在正极板左右两侧平面。
[0012]进一步地,所述正极板边框和负极板边框均为矩形,正极板边框和负极板边框边角处分别设有圆角以过渡。
[0013]进一步地,所述正极板边框宽度与负极板边框宽度一致,正极板边框高度小于负极板边框高度、且高度差为0.5

1.5mm;所述正极板边框厚度大于负极板边框厚度、且厚度差为0.5

1mm。
[0014]进一步地,所述偏极耳高度、宽度和中极耳高度、宽度一致,偏极耳厚度大于中极耳厚度,偏极耳厚度小于正极板边框厚度,中极耳厚度小于负极板边框厚度。
[00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对正极板的极耳结构进行优化,使其具有左右两个偏极耳的新型极板结构,避免因电流密度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活性物质利用率不高,降低极板的欧姆内阻,延长蓄电池的放电平台,提高电池的放电容量。与其匹配的负极板设计为中极耳,相对于偏极耳更有利于电流的分布,降低压降损失。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一种铅酸蓄电池双极耳极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一种铅酸蓄电池双极耳极板的图1的侧视图。
[0019]图3是本技术一种铅酸蓄电池双极耳极板的正极板主视图。
[0020]图4是本技术一种铅酸蓄电池双极耳极板的正极板侧视图。
[0021]图5是本技术一种铅酸蓄电池双极耳极板的负极板主视图。
[0022]图6是本技术一种铅酸蓄电池双极耳极板的负极板侧视图。
[0023]附图中标号为:1为正极板,11为正极板边框,12为偏极耳,2为负极板,21为负极板边框,22为中极耳,3为隔板,4为活性物质。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描述:
[0025]如图1~图6所示,一种铅酸蓄电池双极耳极板,包括极群,所述极群包括交替层叠布设的多个正极板1和多个负极板2,所述正极板1和负极板2之间并联,具体的通过汇流排实现并联,构件电流之间的传递。
[0026]每个所述正极板1周侧围设有“U”字形的隔板3以将正极板1和负极板2隔开。具体的,所述隔板3两侧为竖直状围设在正极板1左右两侧平面,隔板3底部为水平状围设在正极板1底侧面。
[0027]所述正极板1包括正极板边框11和偏极耳12,所述正极板边框11上方两侧对称设置所述偏极耳12,每个偏极耳12靠近于正极板边框11侧边缘。
[0028]所述负极板2包括负极板边框21和中极耳22,所述负极板边框21上方中部设置一个所述中极耳22,中极耳22位于两个偏极耳12中部。
[0029]所述正极板边框11和负极板边框21均呈网格状,所述正极板边框11和负极板边框21均为矩形,正极板边框11和负极板边框21边角处分别设有圆角以过渡,圆角半径为3mm。
[0030]所述正极板边框11宽度与负极板边框21宽度一致,正极板边框11高度小于负极板边框21高度、且高度差为0.5

1.5mm。
[0031]具体的,所述正极板边框11高146mm、宽69.4mm;所述负极板边框21高147mm、宽69.4mm。
[0032]所述正极板边框11和负极板边框21内填充活性物质4,所述偏极耳12和中极耳22结构相同、尺寸也相同,即所述偏极耳12高度、宽度和中极耳22高度、宽度一致。
[0033]具体的,所述偏极耳12和中极耳22高度为12.5mm、宽度为5mm。所述偏极耳12和正极板边框11之间、中极耳22和负极板边框21之间分别倒圆角以过渡,圆角半径为4.5mm。
[0034]本实施例中,所述正极板1和负极板2均采用重力浇铸成型,成型后的正极板1厚度
大于负极板2厚度。
[0035]具体的,所述正极板边框11厚度大于负极板边框21厚度、且厚度差为0.5

1mm,正极板边框11厚度为2.3mm,负极板边框21厚度为1.7mm,同时所述偏极耳12厚度大于中极耳22厚度,偏极耳12厚度为1.5mm,中极耳22厚度为1.2mm,即偏极耳12厚度小于正极板边框11厚度,中极耳22厚度小于负极板边框21厚度。
[0036]本技术将极耳分布在极板上部的左右两侧进而构成偏极耳12设计,实现了两个偏极耳12的并联,再与其他同一极群的正极板1并联,从而使电流分布的更加均匀,减少局部电流密度偏大现象的出现。
[0037]本技术对极耳进行合理设计,使得其具有降低电池的欧姆内阻,延长电池的放电电压平台,提高电池的活性物质4利用率的良好效果。
[0038]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限制本技术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技术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铅酸蓄电池双极耳极板,包括极群,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群包括交替层叠布设的多个正极板(1)和多个负极板(2),所述正极板(1)和负极板(2)之间并联,正极板(1)厚度大于负极板(2)厚度;每个所述正极板(1)周侧围设有“U”字形的隔板(3)以将正极板(1)和负极板(2)隔开;所述正极板(1)包括正极板边框(11)和偏极耳(12),所述正极板边框(11)上方两侧对称设置所述偏极耳(12),每个偏极耳(12)靠近于正极板边框(11)侧边缘;所述负极板(2)包括负极板边框(21)和中极耳(22),所述负极板边框(21)上方中部设置一个所述中极耳(22),中极耳(22)位于两个偏极耳(12)中部;所述正极板边框(11)和负极板边框(21)均呈网格状,正极板边框(11)和负极板边框(21)内均填充有活性物质(4);所述偏极耳(12)和中极耳(22)结构相同,所述偏极耳(12)高度、宽度和中极耳(22)高度、宽度一致,偏极耳(12)厚度大于中极耳(22)厚度,偏极耳(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行张宗汶张雷来世伟张勇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超威电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