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拾取设备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99568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包括壳体、摄影光学系统、成像元件、和取景器装置。取景器装置包括取景器盒、透射液晶板、发光装置、第一偏振片、和第二偏振片。取景器盒包括盒体和盒分隔件。发光装置和第一偏振片支撑在盒分隔件内部。透射液晶板支撑在盒分隔件内部,其显示表面面对窗口。第二偏振片支撑在盒体内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括取景器装置和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的图像拾取设备。
技术介绍
作为图像拾取设备,诸如摄像机,存在这样的图像拾取设备,其包括构成外壳的壳体、设置在壳体中的摄影光学系统、设置在壳体中并对由摄影光学系统引导的物体图像成像的成像元件,和设置在壳体中并用于从壳体开口直观看到由成像元件所成像的图像的取景器装置。在过去,这种取景器装置包括内置在壳体中的取景器盒,并且其中设有面对开口的窗口。具有面对窗口的显示表面的透射液晶板、在透射液晶板背面发射光的发光装置、设置在透射液晶板和发光装置之间的第一偏振片、设置在透射液晶板和窗口之间的第二偏振片、和设置在窗口和第二偏振片之间并放大在透射液晶板上显示的图像的目镜装在取景器盒内(参见JP-A-2001-339627)。在这种情况下,目镜的像面设置成与透射液晶板的液晶层重合。
技术实现思路
近年来,随着图像拾取设备尺寸的减小,需要减小取景器装置的尺寸。因此,对角线尺寸例如为0.3英寸的小透射液晶板成为主流。当使用这种小透射型液晶板时,需要用目镜放大在透射液晶板上显示的图像。另一方面,在加工过程中,灰尘污染形成第一和第二偏振片的材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第一和第二偏振片中存在着非常少量的灰尘。在取景器装置装配过程中,非常少量的灰尘粘在第一和第二偏振片上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第一和第二偏振片布置在透射液晶板附近,因此第一和第二偏振片也位于目镜的成像面附近。因此,位于或粘附到第一和第二偏振片的灰尘图像经过目镜也被放大,并进入用户的视野。因此,存在这样的担心,随着透射液晶板的尺寸进一步减小并且通过目镜的图像放大率增大,由取景器装置显示的灰尘的图像变得更明显。为了解决这种麻烦,可以构思将第一和第二偏振片布置在远离目镜像面的位置。但是,过去,第一和第二偏振片和透射液晶板往往用单个支撑件整体地支撑。因此,第一和第二偏振片之间的布置关系是固定的。结果,在将第一和第二偏振片布置在远离目镜像面的位置以防止在第一和第二偏振片上的灰尘在用户的视野中变得很明显同时减小取景器装置占用的空间时,设计的自由度受到限制。此外,存在这样的缺点,即在保证一个沿目镜的光轴方向移动目镜的移动量以调整视度范围时,设计的自由度也受到限制。期望提供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和显示装置,其有利于实现尺寸缩小和保证设计自由度,同时防止灰尘图像变明显。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这样的图像拾取设备,其包括构成外壳的壳体,设置在壳体中的摄影光学系统,设置在壳体中并对由摄影光学系统引导的物体图像成像的成像元件,和设置在壳体中并用于从壳体开口直观地看到经成像元件成像的图像的取景器装置。取景器装置包括内置在壳体中的取景器盒,具有其上显示图像的显示表面的透射液晶显示板,将光照射到位于透射液晶显示板显示表面的相反侧的背面的发光装置,设置在透射液晶板和发光装置之间的第一偏振片,和设置成面对透射液晶板显示表面的第二偏振片。取景器盒包括其中设有面对开口的窗口的盒体和连接到盒体的盒分隔件。发光装置和第一偏振片支撑在盒分隔件的内部。透射液晶板支撑在盒分隔件的内部,其显示表面面对窗口。第二偏振片支撑在盒体内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提供这样的显示装置,其包括壳体,具有其上显示图像的显示表面的透明液晶板,将光照射到位于透射液晶板的显示表面的相反侧的背面的发光装置,设置在透射液晶板和发光装置之间的第一偏振片,和设置成面对透射液晶板的显示表面的第二偏振片。该盒包括其中设有一个用于观察的窗口的盒体和连接到盒体的盒分隔件。发光装置和第一偏振片支撑在盒分隔件内部。透射液晶板支撑在盒分隔件内部,其显示表面面对窗口。第二偏振片支撑在盒体内部。附图说明在附图中图1是从正面看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摄像机100的透视图;图2是从背面看摄像机100的透视图;图3是表示摄像机100的控制系统结构的框图;图4是用于解释摄像机100的取景器装置10结构的示意图;图5是用于解释图4中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图6是过去的取景器装置10A的示意图;图7是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取景器装置10结构的示意图;图8是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取景器装置10结构的示意图;图9是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取景器装置10结构的示意图;图10A和10B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取景器装置10的部分盒体1202剖开的透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解释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图像拾取设备是摄像机100。图1是从正面看摄像机100的透视图。图2是从背面看摄像机100的透视图。图3是表示摄像机100的控制系统结构的框图。图4是用于解释摄像机100的取景器装置10结构的示意图。图5是用于解释图4主要部分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摄像机100包括构成外壳的壳体102,设置在壳体102内、面朝前的摄影光学系统104,内置在壳体102内并对由摄影光学系统104引导的物体图像成像的成像元件107,和用于直观看到由成像元件107成像的图像的取景器装置10。在该说明书中,左和右是在从正面看摄像机100的情况下的左和右。在摄影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的物体侧称为前,成像元件107侧称为后。壳体102具有左右方向的宽度,上下方向的高度大于宽度,前后方向的长度大于高度。壳体102具有面向前的前表面102A和面向后的后表面102B,面向上的上表面102C和面向下的下表面102D,面向左的左侧面102E和面向右的右侧面102F。操作开关103A诸如摄影开始/停止开关和用于进行各种设定的多个设定开关103B设置在壳体102的后表面102B和右侧面102F。镜筒106布置在壳体102的上部。摄影光学系统104布置在镜筒106中。成像元件107(图3)布置在镜筒106的后端。将通过成像元件107成像的物体图像的静止图像数据和移动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例如,磁带,光盘,或磁光盘)中并且从记录介质中再现数据的记录/再现单元108等布置在壳体102的左侧面102E这侧。用于显示经成像元件107成像的物体图像等的显示装置110设置在壳体102的右侧面102F,能够开启和关闭。如图3所示,成像元件107由CCD、CMOS传感器等构成,它们对由摄影光学系统104聚焦的物体图像成像。由成像元件107成像的图像输出到图像处理单元120,作为成像信号。图像处理单元120基于成像信号产生静止图像或移动图像的图像数据。记录/再现单元108在记录介质中记录图像数据,并且从记录介质再现图像数据。显示处理单元122在显示装置110和取景器装置10的透射液晶板13上显示图像数据(等同于技术方案中的显示装置)。成像装置100还包括控制单元124,控制单元124包括响应操作开关103A和设定开关103B的操作、控制图像处理单元120和显示处理单元122的CPU等。还有可能设置连接存储卡和拆除存储卡的卡槽,图像处理单元120在连接到卡槽的存储卡中记录静止图像和移动图像的数据,记录/再现单元108再现来自存储卡的图像数据。如图2所示,开口130设置在壳体102的后表面102B的上部。取景器装置10内置在壳体102的上部,让用户从开口130直观看到图像。如图4和5所示,取景器装置10包括取景器盒12,透射液晶板13,发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图像拾取设备,包括:构成外壳的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摄影光学系统;成像元件,其设置在壳体内并对由摄影光学系统引导的物体图像成像;和取景器装置,其设置在壳体内并用于从壳体开口直观地看到经成像元件成像的图像,其中取景器装置包括:内置在壳体中的取景器盒,透射液晶板,其具有其上显示图像的显示表面,发光装置,其将光照射到位于透射液晶板的显示表面的相反侧的背面,第一偏振片,其设置在透射液晶板和发光装置之间,第二偏振片,其设置成面对透射液晶板的显示表面,取景器盒包括: 其中设置有一个面对开口的窗口的盒体,和连接到盒体的盒分隔件,发光装置和第一偏振片支撑在盒分隔件内部,透射液晶板支撑在盒分隔件内部,其显示表面面对窗口,和 第二偏振片支撑在盒体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伯邦仁中吉浩和寺田年武松永俊一
申请(专利权)人:索尼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