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大黄鱼苗种抗流能力的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989239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升大黄鱼苗种抗流能力的培育方法,基于繁育亲本抗流筛选、仔鱼阶段微水流驯化、稚鱼阶段弱水流驯化、幼鱼阶段的强水流驯化,从种源亲本、不同阶段苗种抗流能力的逐级驯化,最终提升大黄鱼苗种的抗流能力,进而提高大黄鱼苗种从室内苗池转运至网箱的运输成活率,及苗种对网箱养殖水流环境的适应性,解决大黄鱼幼鱼初期阶段成活率低的问题。实验对比结果显示,经过本发明专利技术抗流能力驯化的苗种从室内苗池转运至网箱过程中,其成活率是未经驯化大黄鱼苗种成活率的近2倍。率是未经驯化大黄鱼苗种成活率的近2倍。率是未经驯化大黄鱼苗种成活率的近2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升大黄鱼苗种抗流能力的培育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鱼类苗种培育
,具体涉及大黄鱼鱼类苗种培育,更具体涉及一种提升大黄鱼苗种抗流能力的培育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大黄鱼是我国特有的海水养殖经济鱼类,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海水网箱养殖鱼类,年养殖产量超20万吨,年育苗量30

40亿尾。大黄鱼的人工繁育及养殖研发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其产业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1)人工育苗初试阶段;(2)人工繁殖与批量育苗技术攻关阶段;(3)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阶段;(4)大黄鱼养殖产业化阶段;(5)大黄鱼养殖产业技术提升阶段。
[0003]目前,大黄鱼苗种培育阶段均在陆基工厂化设施条件下完成,而养成阶段主要是在海上网箱中进行,因此,在苗种培育阶段结束后,需要将大黄鱼苗种从室内苗种池转运至海上网箱。现阶段采用的转运方式主要是通过虹吸将苗种从室内苗种池输送至运输船上的活水舱,再通过运输船将苗种运至指定养殖网箱。由于苗种规格较小(体长3厘米左右),加之在陆基苗池静水环境中维持了比较长的时间,因此,虹吸操作以及苗种初至网箱阶段的涨退潮水流刺激,均会导致苗种较高的死亡率,死亡率高达70

80%。常规培育方法所获得的大黄鱼苗种,由于苗池中的水体大都处于静止状态,其抗水流能力普遍较弱,这是导致苗种在从室内苗池转运至网箱过程中,以及在网箱养殖初期死亡率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一种提升大黄鱼苗种抗流能力的培育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大黄鱼苗种抗流能力的培育方法。基于繁育亲本抗流筛选、仔鱼阶段微水流驯化、稚鱼阶段弱水流驯化、幼鱼阶段的强水流驯化,从种源亲本、不同阶段苗种抗流能力的逐级驯化,最终提升大黄鱼苗种的抗流能力,进而提高大黄鱼苗种从室内苗池转运至网箱的运输成活率,及苗种对网箱养殖水流环境的适应性,解决大黄鱼幼鱼初期阶段成活率低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具体方案如下:
[0006]A、繁育亲本抗流筛选
[0007]以0.8~1.0m/s流速为检测标准,在跑道式水槽中进行抗流能力测试,以能够顶流且维持时间超30min以上为达标标准进行繁育亲体的筛选。筛选的大黄鱼亲本按照雌雄3:1 转移至亲鱼培育池进行营养强化培育,直至产卵受精。
[0008]B、仔鱼(孵化后1

15天)微水流驯化培育
[0009]苗种培育采用圆形水泥池,中央排污,池子的直径不低于6m,圆形培育池有利于实现育苗水体能够保持一定流速。仔鱼阶段的培育除了常规的日常管理措施之外,在仔鱼阶段的后半段,水体流速控制在不高于0.05m/s的微水流状态,该种微水流的状态自开始后保持昼夜不间断。
[0010]通过在圆形水泥池内设置多套护管加气石的组合使圆形水泥池内的水体以圆形轨迹的流动方式产生微水流(图1),具体技术操作如下:
[0011]在池内距离池内壁30cm处,沿圆形轨迹均匀布设多个气石,气石及连接气石的气管采用底端圆形中上部呈半圆形的开口式护管半包围,气石放在底端圆形结构内。
[0012]优选的,所述护管为直径为110~125mm的PVC管,该PVC管的高度高于水体的深度10cm左右,其侧面开口处的朝向统一沿圆形轨迹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布设,从气石中出来的气流沿着开口式半圆形PVC管涌至水体表面,由于PVC管管壁的影响,气流走向统一会按照PVC管侧面开口处的朝向。
[0013]C、稚鱼(孵化后16

30天)弱水流驯化培育
[0014]苗种发育至稚鱼后,在稚鱼期的前半段内,于每天上午和下午投喂结束1h后,分2 次将育苗池内的水体流速调整至0.05~0.1m/s弱水流状态,弱水流保持时间2h,其它时间保持不高于0.05m/s的流速。在稚鱼期的后半段内,于每天上午和下午投喂结束1h后,分2次将育苗池内的水体流速调整至0.1~0.2m/s弱水流状态,弱水流保持时间2h,其它时间保持0.05~0.1m/s的流速。
[0015]由于气石与PVC管的组合装置在一般情况下不足以将育苗池内水体流速提升至 0.1m/s以上,因此在稚鱼期的后半段内,需要借助一台中等功率的水泵。参见图2,水泵需要放置在一个圆柱形换水笼中,出口设置出水管,其出水口刚没入水面以下,并紧贴池壁,出水方向与采用气石和PVC组合装置驱动的水流方向一致。
[0016]优选的,换水笼的框架为不锈钢,外面包裹一层60

80目的筛绢网,换水笼的内径不小于60cm,高度不小于育苗池内水体的深度,内部中间位置有一处固定水泵的支架。
[0017]D、幼鱼(孵化后35天后)稍强水流驯化培育
[0018]发育至幼鱼阶段后,前7天内于每天上午和下午投喂结束1h后,分2次将育苗池内的水体流速调整至0.2

0.3m/s稍强水流状态,保持时间3h;7天后,于每天上午和下午投喂结束1h后,分2次将育苗池内的水体流速调整至0.3

0.4m/s稍强水流状态,保持时间3h。由于水流超过0.2m/s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幼鱼对配合饲料的摄取效率,造成饲料的浪费,因此其它时间保持0.1

0.2m/s的流速。流速的调整通过不同功率水泵的使用来实现。
[0019]同时,在发育至幼鱼7天后,每周进行一次虹吸换池操作,用管道虹吸的方式将幼鱼从育苗池转移至另个一育苗池,在幼鱼转运至海上网箱之前,至少进行2次的虹吸换池操作。
[0020]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1]亲本选择方面,本专利技术基于标准化测评,筛选抗流能力强的大黄鱼亲本,从遗传的角度,有助于提高子代苗种的抗流能力。
[0022]苗种培育阶段,结合大黄鱼早期发育各阶段(仔稚幼鱼)的习性特点,针对仔、稚、幼鱼分别进行微水流、弱水流和较强水流的抗流驯化,逐步提升苗种的抗流能力,符合大黄鱼苗种抗流能力提升的客观规律。
[0023]鱼类某一特定性状或能力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专利技术从遗传和环境两个层面入手来提升大黄鱼苗种的抗流能力,可起到明显的作用效果。实验对比结果显示,经过抗流能力驯化的苗种从室内苗池转运至网箱过程中,其成活率是未经驯化大黄鱼苗种成活率的近2倍。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护管加气石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水泵和换水笼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描述,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不仅限于此。
[0027]2021年,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养殖基地开展了提升大黄鱼苗种抗流能力的实验。该实验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0028](1)繁育亲鱼抗流筛选:
[0029]收集体表无伤的健康2龄大黄鱼亲本500尾,暂养于养殖基地亲鱼池中,驯养一周后从中随机选取300尾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升大黄鱼苗种抗流能力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繁育亲本抗流筛选以0.8~1.0m/s流速为检测标准,对大黄鱼亲本进行抗流能力测试,以能够顶流且维持时间超30min以上为达标标准进行繁育亲体的筛选;筛选的大黄鱼亲本按照一定雌雄比例转移至亲鱼培育池进行营养强化培育,直至产卵受精;B、仔鱼微水流驯化培育孵化后1~15天的仔鱼苗种培育采用直径不低于6m的圆形水泥池培养,仔鱼阶段的培育除了常规的日常管理措施之外,在仔鱼阶段的后半段,水体流速控制在不高于0.05m/s的微水流状态,且该种微水流的状态自开始后保持昼夜不间断;C、稚鱼弱水流驯化培育苗种发育至稚鱼阶段后,在稚鱼期的前半段内,于每天上午和下午投喂结束一定时间后,分2次将育苗池内的水体流速调整至0.05~0.1m/s弱水流状态,并保持弱水流状态1~3h,其它时间保持不高于0.05m/s的流速;在稚鱼期的后半段内,于每天上午和下午投喂结束一定时间后,分2次将育苗池内的水体流速调整至0.1~0.2m/s弱水流状态,并保持弱水流状态1~3h,其它时间保持0.05~0.1m/s的流速;D、幼鱼稍强水流驯化培育发育至幼鱼阶段后,前7天内于每天上午和下午投喂结束一定时间后,分2次将育苗池内的水体流速调整至0.2~0.3m/s稍强水流状态,保持时间2~4h;7天后,于每天上午和下午投喂结束一定时间后,分2次将育苗池内的水体流速调整至0.3~0.4m/s稍强水流状态,保持时间2~4h,其它时间保持0.1~0.2m/s的流速,同时,在发育至幼鱼7天后,每周进行一次虹吸换池操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大黄鱼苗种抗流能力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步骤A中,在跑道式水槽中对繁育亲本进行抗流筛选,筛选的大黄鱼亲本按照雌雄3:1转移至亲鱼培育池进行营养强化培育,直至产卵受精。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大黄鱼苗种抗流能力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步骤B中,所述圆形水泥池中央排污,该圆形水泥池内通过多套护管加气石的组合使圆形水泥池内的水体以圆形轨迹的流动方式产生微水流:在池内距离池内壁30cm处,沿圆形轨迹均匀布设多个气石,所述气石及连接气石的气管采用底端圆形中上部呈半圆形的开口式护管半包围,气石放在底端圆形结构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升大黄鱼苗种抗流能力的培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士明王亚冰王倩王磊岳彦峰刘永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