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研究灌排与施肥关系的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980572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7 2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辅助研究灌排与施肥关系的试验装置,包括施肥单元、进水单元、水肥混合输送单元和排水单元,施肥单元包括放料管、串接在放料管的放料闸门以及放料管下方的电子秤,进水单元包括进水管、串接在进水管上的进水水表和进水阀,水肥混合输送单元用于接收肥料和水进行水、肥混合均匀并实施滴灌,排水单元包括铺设于试验作物下方的排水管、串接于排水管的排水阀和排水水表。利用电子秤对肥料称重,利用进水水表测量进水量,利用排水水表测得排水量;从而获得作物使用的水量和肥量,为研究人员提供作物与水肥间关系的数据,辅助研究人员研究作物与水肥间的关系,为构建合理的施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辅助研究灌排与施肥关系的试验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水肥一体化
,具体涉及一种辅助研究灌排与施肥关系的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通常情况下,由旱涝灾害引起的作物灌排会影响土壤肥力,而土壤少肥或过肥皆不利于作物生长。传统的种植模式中针对该问题多采用人工经验法进行解决,此方法准确度较低且无法广泛传播。合理的灌排

施肥模式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较大幅度的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现阶段的研究人员对水肥一体化的研究较多,但大多仅做到控制肥量,未结合水量具体分析,目前尚无能精确控制肥量和水量的装置,方便研究人员精确控制水肥的量,辅助研究人员研究作物与水肥间的关系。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辅助研究灌排与施肥关系的试验装置,可实现精准控制灌排水量及施肥量,模拟出不同施肥量与灌排水量之间的关系,结合作物理化性能,辅助研究人员研究作物与水肥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构建合理的施肥

灌排模型奠定基础,从而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述的技术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辅助研究灌排与施肥关系的试验装置,包括施肥单元、进水单元、水肥混合输送单元以及排水单元,所述施肥单元包括储肥罐、与储肥罐下部连通的放料管、串接在放料管的放料闸门、位于放料管下端口下方的电子秤以及横向设置在电子秤上方的输送带,所述进水单元包括水箱、一端与水箱下部连通的进水管、串接在进水管上的进水水表和进水阀,所述输送带的末端以及所述进水管的末端均与所述水肥混合输送单元衔接,所述水肥混合输送单元的末端位于试验作物根部上方以对作物根部实施滴灌,所述排水单元包括横向铺设于所述试验作物所栽种的试验用土壤下方且具有透水孔的排水管、串接于所述排水管且位于所述试验用土壤外的排水阀和排水水表。
[0006]进一步地,所述水肥混合输送单元包括混合罐、设置于所述混合罐内的转轴、固定于转轴上的搅拌叶以及带动转轴转动的电动机,所述输送带的末端以及所述进水管的末端分别将所运物料输入到所述混合罐内以搅拌、混合。
[0007]进一步地,所述转轴竖向设置且两端可转动密封穿出所述混合罐,所述电动机固定于所述混合罐的顶部并与所述转轴传动连接,所述转轴的位于所述混合罐外的底端套设固定有手轮。
[0008]进一步地,所述混合罐的顶部设有进料漏斗,所述施肥单元还包括输送槽,所述输送槽的一端与所述输送带的尾端衔接,另一端位于所述进料漏斗的上方。
[0009]进一步地,所述水肥混合输送单元还包括一端与所述混合罐连通的滴灌管和串接于滴灌管上的滴灌阀,所述滴灌管的另一端为盲端,所述滴灌管的位于所述试验用土壤的
管段设有滴孔,所述滴灌阀位于所述混合罐和靠近所述混合罐的所述滴孔之间。
[0010]进一步地,在所述滴灌管与所述混合罐的连通处设置有滤网。
[0011]进一步地,所述试验用土壤的下方设置有反滤层,所述排水管的具有所述透水孔的管段位于所述反滤层中。
[0012]进一步地,所述辅助研究灌排与施肥关系的试验装置还包括中控单元,所述中控单元与施肥单元、进水单元、水肥混合输送单元以及排水单元电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中控单元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PLC控制板、与PLC控制板电连接的多个电控开关以及位于壳体侧部且与PLC控制板电连接的显示屏,所述进水水表和排水水表均为电子水表或数字水表,所述PLC控制板与所述电子秤、进水水表和排水水表电连接,通过所述显示屏显示所述电子秤称得的施肥量、进水水表测得的进水量以及排水水表测得的排水量,所述放料闸门、进水阀、排水阀以及滴灌阀均为电控闸或电控阀,多个所述电控开关分别与所述放料闸门、进水阀、排水阀以及滴灌阀电连接以手动控制启闭。
[0014]进一步地,所述中控单元还包括多个设置按钮,多个所述设置按钮位于显示屏旁边且与PLC控制板电连接,通过所述设置按钮输入所需的预设施肥量、预设进水量并存储在PLC控制板内,所述PLC控制板接收所述电子秤的重量信息和进水水表的进水量信息,分别与预设的施肥量和预设进水量进行比较;当电子秤的重量信息等于预设施肥量时,所述PLC控制板控制所述放料闸门关闭;当所述进水水表的进水量等于预设进水量时,所述PLC控制板控制所述进水阀关闭。
[0015]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6]1、利用电子秤对肥料称重,利用进水水表测量进水量,通过控制放料闸门和进水阀的开关,实现肥量和水量的精准控制;利用水肥混合输送单元的末端对种植在试验用土壤(试验田或试验箱、筒等)上的试验作物进行滴灌,并通过位于试验用土壤下方的排水管进行排水,利用排水水表测得排水量;从而获得作物使用的总水量(进水量

排水量)、单位用水量(例如每平米用水、每亩用水等)以及作物使用的总肥量、单位用肥量(例如每平米用肥、每亩用肥等),为研究人员提供作物与水肥间关系的数据,辅助研究人员研究作物与水肥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构建合理的施肥

灌排模型奠定基础。
[0017]2、肥料与水在混合罐内被搅拌叶搅动而充分混合,避免肥料随水滴灌后出现施肥不均匀的情况;同时滤网可以将未完全溶解或分散成小颗粒的肥料拦截在混合罐内,不让这些大颗粒肥料进入到滴灌管,保证肥料在混合罐内被充分搅拌溶解或分散,避免堵塞滴孔导致施肥不均,造成较大施肥量误差。
[0018]3、通过中控单元集中控制放料闸门、进水阀和排水阀,便于操作;可将电子秤、进水水表、排水水表测得的值显示在显示屏上,便于观察或记录。
[0019]4、通过中控单元实现智能控制,先设定施肥量、进水量,然后中控单元开启放料闸门、进水阀,电子秤和进水水表实时反馈数值给中控单元,当数值满足要求后,中控单元关闭放料闸门、进水阀。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
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申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0021]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辅助研究灌排与施肥关系的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辅助研究灌排与施肥关系的试验装置的施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辅助研究灌排与施肥关系的试验装置的水肥混合输送单元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辅助研究灌排与施肥关系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施肥单元、进水单元、水肥混合输送单元以及排水单元,所述施肥单元包括储肥罐、与储肥罐下部连通的放料管、串接在放料管的放料闸门、位于放料管下端口下方的电子秤以及横向设置在电子秤上方的输送带,所述进水单元包括水箱、一端与水箱下部连通的进水管、串接在进水管上的进水水表和进水阀,所述输送带的末端以及所述进水管的末端均与所述水肥混合输送单元衔接,所述水肥混合输送单元的末端位于试验作物根部上方以对作物根部实施滴灌,所述排水单元包括横向铺设于所述试验作物所栽种的试验用土壤下方且具有透水孔的排水管、串接于所述排水管且位于所述试验用土壤外的排水阀和排水水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研究灌排与施肥关系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肥混合输送单元包括混合罐、设置于所述混合罐内的转轴、固定于转轴上的搅拌叶以及带动转轴转动的电动机,所述输送带的末端以及所述进水管的末端分别将所运物料输入到所述混合罐内以搅拌、混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研究灌排与施肥关系的试验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雯叶侯苗王加忠吴七斤曾磊邵双双齐斐鞠艳陈新峰陈国存史相如王露露楚雷刚徐明王珊赵亲文薛超桔王志寰杨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