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用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95676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4 1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换热装置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空调用换热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目前壳体内部空间较大,使得换热面积相对较小,换热效果不佳的问题,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内部安装有液体流通组件,机体的内部安装有液体流通组件,液体流通组件包括安装于机体顶端的出液管,机体的底端安装有进液管,机体的内部对称安装有第一隔板,出液管和进液管均设置于两个第一隔板相互远离的一侧,两个第一隔板之间等距安装有换热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换热管的外侧开设有外部槽,环形管设置于外部槽的内部,从而增加气体流经环形管内部时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果,且液体流经多个换热管时,呈S型流向,从而延长换热时间,提高换热效果。提高换热效果。提高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调用换热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换热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空调用换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根据公开号为:CN101458014A,名称为“一种换热装置”的专利文件,其在说明书中记载了:进气管 接入气体,气体进入集流管中,气体在挡板 与左集流管 右集流管和换热扁管形成的密封且首尾相通的“S”形流通通道管路中工作;流体从壳体底部的流体进口进入壳体中,流体经过换热扁管的冷却后从壳体上部的流体出口流出。流体不断通过换热扁管表面所构成的换热面与送风通道流过的空气进行直接热交换;但仍存在以下缺陷:
[0003]由于流体直接从壳体的进气口通入壳体中并从排气口排出,而由于壳体内部空间较大,从而使得换热面积相对较小,从而使得换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用换热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目前壳体内部空间较大,使得换热面积相对较小,换热效果不佳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空调用换热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内部安装有液体流通组件,机体的内部安装有气体流通组件;
[0006]液体流通组件包括安装于机体顶端的出液管,机体的底端安装有进液管,机体的内部对称安装有第一隔板,出液管和进液管均设置于两个第一隔板相互远离的一侧,两个第一隔板之间等距安装有换热管,两个第一隔板相互远离的一侧均等距安装有第二隔板,第二隔板设置于两个换热管之间。
[0007]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一隔板将机体内部分成三个大腔体,多个第二隔板将两侧的大腔体分成多个小腔体,部分第二隔板的内部开设有连通槽。
[0008]优选的,所述气体流通组件包括等距开设于换热管外壁上的外部槽,外部槽的外侧套接有环形管。
[0009]优选的,所述环形管的顶端安装有顶部连接管,环形管的底端安装有底部连接管。
[0010]优选的,两个所述环形管之间安装有连通管,连通管的顶端与上方环形管上的底部连接管相连通,连通管的底端与下方环形管上的顶部连接管相连通,连通管设置为U字型。
[0011]优选的,最顶端的所述环形管的上方设有顶部管,顶部管与顶端的顶部连接管相连通,顶部管的顶端安装有进气管,进气管贯穿至机体的顶端。
[0012]优选的,最底端的所述环形管的下方设有底部管,底部管与底端的底部连接管相连通,底部管的底端安装有出气管,出气管贯穿至机体的底端。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本技术,通过换热管的外侧开设有外部槽,环形管设置于外部槽的内部,从而增加气体流经环形管内部时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果,且液体流经多个换热管
时,呈S型流向,从而延长换热时间,提高换热效果;
[0015](2)、该新型通过环形管套接于换热管的外侧,且换热管的外侧紧密设置环形管,气体在流通过程中必须经过环形管,从而需要将环形管设置较细,从而使得气体流动面积较小,从而提高换热均匀性。
附图说明
[00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7]在附图中:
[0018]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机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换热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气体流通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换热管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机体;2、液体流通组件;201、出液管;202、进液管;203、第一隔板;204、第二隔板;205、换热管;206、连通槽;3、气体流通组件;301、外部槽;302、环形管;303、顶部连接管;304、底部连接管;305、连通管;306、顶部管;307、进气管;308、底部管;309、出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实施例一,由图1

图5给出,本技术包括机体1,机体1的内部安装有液体流通组件2,机体1的内部安装有气体流通组件3,液体流通组件2包括安装于机体1顶端的出液管201,机体1的底端安装有进液管202,机体1的内部对称安装有第一隔板203,出液管201和进液管202均设置于两个第一隔板203相互远离的一侧,两个第一隔板203之间等距安装有换热管205,两个第一隔板203相互远离的一侧均等距安装有第二隔板204,第二隔板204设置于两个换热管205之间,两个第一隔板203将机体1内部分成三个大腔体,多个第二隔板204将两侧的大腔体分成多个小腔体,部分第二隔板204的内部开设有连通槽206,气体流通组件3包括等距开设于换热管205外壁上的外部槽301,外部槽301的外侧套接有环形管302,环形管302的顶端安装有顶部连接管303,环形管302的底端安装有底部连接管304,两个环形管302之间安装有连通管305,连通管305的顶端与上方环形管302上的底部连接管304相连通,连通管305的底端与下方环形管302上的顶部连接管303相连通,连通管305设置为U字型,最顶端的环形管302的上方设有顶部管306,顶部管306与顶端的顶部连接管303相连通,顶部管306的顶端安装有进气管307,进气管307贯穿至机体1的顶端,最底端的环形管302的下方设有底部管308,底部管308与底端的底部连接管304相连通,底部管308的底端安装有出气管309,出气管309贯穿至机体1的底端;
[0026]换热管205的外侧开设有外部槽301,环形管302设置于外部槽301的内部,从而增
加气体流经环形管302内部时的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果,且液体流经多个换热管205时,呈S型流向,从而延长换热时间,提高换热效果,环形管302套接于换热管205的外侧,且换热管205的外侧紧密设置环形管302,气体在流通过程中必须经过环形管302,从而需要将环形管302设置较细,从而使得气体流动面积较小,从而提高换热均匀性。
[0027]工作原理:在使用时,将液体从进液管202处通入到机体1内部,液体从经过第一隔板203远离换热管205的一侧和换热管205,液体流向为S型,最后从出液管201处通出,而气体从进气管307通入后,经过顶部管306、环形管302、底部管308,最后从出气管309排出,而环形管302套接于换热管205的外侧,从而使得在气体经过环形管302时与换热管205内的液体完成热交换;
[0028]由于换热管205的外侧开设有外部槽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用换热装置,包括机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的内部安装有液体流通组件(2),机体(1)的内部安装有气体流通组件(3);液体流通组件(2)包括安装于机体(1)顶端的出液管(201),机体(1)的底端安装有进液管(202),机体(1)的内部对称安装有第一隔板(203),出液管(201)和进液管(202)均设置于两个第一隔板(203)相互远离的一侧,两个第一隔板(203)之间等距安装有换热管(205),两个第一隔板(203)相互远离的一侧均等距安装有第二隔板(204),第二隔板(204)设置于两个换热管(205)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调用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隔板(203)将机体(1)内部分成三个大腔体,多个第二隔板(204)将两侧的大腔体分成多个小腔体,部分第二隔板(204)的内部开设有连通槽(20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调用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流通组件(3)包括等距开设于换热管(205)外壁上的外部槽(301),外部槽(301)的外侧套接有环形管(302)。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美萍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林赛热控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