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2856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4 10: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包括内部中空的融合器本体,融合器本体包括上支撑板、下支撑板、弹性件和支撑调节机构,上支撑板通过支撑调节机构设置在下支撑板的上方;弹性件围合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的四周;沿上支撑板至下支撑板垂直贯穿设置有至少一个植骨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融合器可调节内部高度、前后倾斜度和左右倾斜度,以达到双侧寰枢不对称撑开的目的,促使颈部左右侧倾斜及高度不对称的现象得以完美恢复,达到寰枢椎疾病良好治疗的目的。病良好治疗的目的。病良好治疗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节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可调节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

技术介绍

[0002]寰枢关节脱位多见于寰枢椎陈旧性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寰枢区关节炎、肿瘤、颅底凹陷症及其他颅底畸形等,经常出现寰枢椎急性或慢性前后脱位,及寰枢双侧关节高度不对称,从而引发斜颈、鹅颈畸形等,进而造成脊髓损伤甚至死亡等。针对寰枢椎脱位,现今多数医生采取后入路行寰枢椎或者枕颈区域松解、固定、撑开复位、植骨融合等,获得了较满意的中短期疗效。但是,远期来看,由于没有寰枢双侧关节间隙的植骨支撑融合,后期会出现矫正度丢失,寰枢椎双侧倾斜矫正不良及因为融合不佳而断钉断棒的现象。强调寰枢双侧侧块关节支撑融合,不对称撑开,使寰枢椎达到双侧高度对称,是完善此类治疗的核心要求。而目前在临床上,尚没有应用于寰枢椎两侧关节的专用微型且可各向撑开的成熟的融合器产品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寰枢双侧关节左右、前后倾斜度不对称,经手术松解软组织后,需要使用撑开器不对称撑开,以解决双侧关节左右、前后倾斜度不等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调节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
[0004]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施的:
[0005]一种可调节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包括内部中空的融合器本体,所述的融合器本体包括上支撑板1、下支撑板2、弹性件3和支撑调节机构,所述的上支撑板1通过所述的支撑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下支撑板2的上方;所述的弹性件3围合在所述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的四周;沿所述的上支撑板1至下支撑板2贯穿设置有至少一个植骨孔4。
[0006]通过支撑调节机构可用于调节上支撑板1与下支撑板2的距离,及用于调节上支撑板1的倾斜角度;弹性件3可随上支撑板1高度或倾斜度的调节而相应收缩或伸展,同时可起到限制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间距离或角度过度调整的作用。植骨孔4的设置可方便往融合器内部放入松质骨,或供植入部位相邻的骨质长入,从而实现骨与融合器的融合。本技术的融合器首选医用金属类材质,可接受高温蒸汽灭菌或者环氧乙烷消毒。形状可为接近于方形但周围钝圆,和正常的寰枢关节外形匹配。
[0007]可选地,位于后端的所述弹性件3上贯穿设置有三个通孔5;所述的调节机构包括分设在所述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之间的三组结构相同的调节单元,其中两组调节单元分布在靠近所述融合器后端的两侧,另一组调节单元分布在靠近所述融合器前端的中部;每组所述的调节单元包括固定柱6、升降柱7、驱动杆8和转轴9,所述的固定柱6内从上至下开设有容纳槽10,所述升降柱7的下部及整个驱动杆8活动设置在所述的容纳槽10内;所述驱动杆8的一侧表面设置有齿条11,所述的齿条11上啮合连接有齿轮12,所述的齿轮12套设在所述转轴9的前端,所述转轴9的后端与所述的通孔5转动连接。通过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转
轴9,可带动齿轮12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进而驱使驱动杆8和固定柱6向上或向下移动。当需要整体将融合器的高度调高或调低时,通过旋转三组调节单元的转轴9进行调节即可;当仅需要将前端升高时,可通过旋转位于前端的调节单元的转轴9即可;当需要进一步将右端或左端升高时,再通过旋转位于右后端或左后端的调节单元的转轴9即可。
[0008]可选地,所述的调节机构还包括辅助旋转杆13,沿所述辅助旋转杆13的前端外表面环向设置有若干弧形限位凸齿条14;所述转轴9的后端内部开设有一段中空部15,沿所述中空部15的内壁环向开设有若干弧形限位凹槽条18,所述的限位凹槽条18与所述的限位凸齿条14相适配。当需要旋转转轴9以调整融合器内部的高低时,可将辅助旋转杆13的前端置于相应转轴9的中空部15,并使限位凸齿条14嵌入限位凹槽条18内,从而方便通过旋转辅助旋转杆13来驱动转轴9旋转。
[0009]可选地,所述辅助旋转杆的后端还设置有手柄16。手柄16的设置可方便旋转辅助旋转杆。
[0010]可选地,所述上支撑板1的上表面和下支撑板2的下表面上均设置有向外凸起的齿状结构17。齿状结构17能够使融合器咬合在寰椎和枢椎之间,有利于融合器的固定,避免植入椎间后因长期使用而出现的滑脱情况。
[0011]可选地,所述的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上均开设有若干微孔。微孔的设置,可帮助骨质通过微孔向融合器内部长入,以达到骨性融合的目的。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支撑调节机构的设置,可对单个融合器的内部高度、前后倾斜度和左右倾斜度进行调节,以起到寰枢椎双侧关节不对称撑开、前后不等高撑开的目的,使得寰枢椎关节得以复位,用以治疗寰枢关节脱位等疾病,可促使颈部左右侧倾斜及高度不对称得以完美恢复;避免使用非专用融合器造成双侧撑开不满意或者术中脊髓神经损伤及术后疗效不满意等后果;2、本技术的融合器具有较好的强度以及抗疲劳性,在骨融合的半年时间内,不会发生疲劳断裂;3、本技术可在术前评估寰枢椎双侧各自撑开的高度及倾斜度,进行个性化调整,并在术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简化了术中操作,同时便于融合器植入并嵌稳。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图1的A

A剖面图;
[0015]图3是本技术的内部分解图;
[0016]图4是图1中转轴后端的B

B剖面放大图;
[0017]图5是图1中辅助旋转杆前端的B

B剖面放大图。
[0018]图中:1.上支撑板,2.下支撑板,3.弹性件,4.植骨孔,5.通孔,6.固定柱,7.升降柱,8.驱动杆,9.转轴,10.容纳槽,11.齿条,12.齿轮,13.辅助旋转杆,14.限位凸齿条,15.中空部,16.手柄,17.齿状结构,18.限位凹槽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受实施例所限制。
[0020]实施例1
[0021]如图1

3所示,一种可调节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包括内部中空的融合器本体,融合器本体包括上支撑板1、下支撑板2、弹性件3和支撑调节机构,上支撑板1通过支撑调节机构设置在下支撑板2的上方;弹性件3围合在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的四周;沿上支撑板1至下支撑板2贯穿设置有至少一个植骨孔4。通过支撑调节机构可用于调节上支撑板1与下支撑板2的距离,及用于调节上支撑板1的倾斜角度;弹性件3可随上支撑板1高度或倾斜度的调节而相应收缩或伸展,同时可起到限制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间距离或角度过度调整的作用。植骨孔4的设置可方便往融合器内部放入松质骨,或供植入部位相邻的骨质长入,从而实现骨与融合器的融合。本技术的融合器首选医用金属类材质,可接受高温蒸汽灭菌或者环氧乙烷消毒。形状可为接近于方形但周围钝圆,和正常的寰枢关节外形匹配。
[0022]其中,位于后端的弹性件3上贯穿设置有三个通孔5;调节机构包括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包括内部中空的融合器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融合器本体包括上支撑板(1)、下支撑板(2)、弹性件(3)和支撑调节机构,所述的上支撑板(1)通过所述的支撑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下支撑板(2)的上方;所述的弹性件(3)围合在所述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的四周;沿所述的上支撑板(1)至下支撑板(2)贯穿设置有至少一个植骨孔(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其特征在于:位于后端的所述弹性件(3)上贯穿设置有三个通孔(5);所述的调节机构包括分设在所述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之间的三组结构相同的调节单元,其中两组调节单元分布在靠近所述融合器后端的两侧,另一组调节单元分布在靠近所述融合器前端的中部;每组所述的调节单元包括固定柱(6)、升降柱(7)、驱动杆(8)和转轴(9),所述的固定柱(6)内从上至下开设有容纳槽(10),所述升降柱(7)的下部及整个驱动杆(8)活动设置在所述的容纳槽(10)内;所述驱动杆(8)的一侧表面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德君唐超马飞唐强廖烨晖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