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蓝光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92371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1: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蓝光保护膜,包括抗蓝光层,抗蓝光层的顶部和底部分别粘接有防护膜和离型膜,硅胶层的顶部粘接有滤光层,滤光层的顶部粘接有OCA层,OCA层的顶部粘接有防刮花层,离型膜包括定位离型条、耐弯金属条、中部离型层和边框离型层,定位离型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耐弯金属条,耐弯金属条一侧的中部固定连接有中部离型层,耐弯金属条一侧的两端分别与易揭槽的两端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一种抗蓝光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防蓝光树脂片与蓝光A胶和蓝光B胶配合,从而增强保护膜的抗蓝光效果,导电树脂具有一定的导电性能,可以将保护膜上的静电传导至手机的金属外壳内进行中和,从而提高保护膜的抗静电效果。护膜的抗静电效果。护膜的抗静电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蓝光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保护膜
,具体为一种抗蓝光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光线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蓝光是可见光的一种。可见光的波长越短,能量便愈大,对人体各部位的伤害便愈多。蓝光能量不低,波长约为400

450 微米,仅较紫外线为长。
[0003]近年来电子产品蓬勃发展,国人盯着手机、计算机荧幕的时间越来越长,眼睛若长时间直视荧幕发出的蓝光,容易造成眼睛疲劳、视力衰退、视网膜病变等。这是因为属于“高能量光线”的蓝光,会对细胞产生自由基,损害视网膜感光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凋亡,进而伤害视力。
[0004]现有的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虽然已经在屏幕上张贴保护膜,但现有的保护膜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需求:
[0005](1)现有的保护膜抗蓝光效果差,眼睛长时间的直视荧幕发出的蓝光,还是容易造成眼睛疲劳,且保护膜上使用时会产生静电,静电的产生会对使用者的使用带来不适感,也会对屏幕造成一定的损害;
[0006](2)现有的保护膜在张贴时缺乏定位部件,使得保护膜在张贴时精准度差,容易贴歪。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蓝光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有的保护膜抗蓝光效果差,眼睛长时间的直视荧幕发出的蓝光,还是容易造成眼睛疲劳,且保护膜上使用时会产生静电,静电的产生会对使用者的使用带来不适感,也会对屏幕造成一定的损害和现有的保护膜在张贴时缺乏定位部件,使得保护膜在张贴时精准度差,容易铁歪的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蓝光保护膜,包括抗蓝光层,所述抗蓝光层的顶部和底部分别粘接有防护膜和离型膜,所述抗蓝光层包括硅胶层、滤光层、OCA层、防刮花层和定位离型条,所述硅胶层的顶部粘接有滤光层,所述滤光层的顶部粘接有OCA层,所述OCA层的顶部粘接有防刮花层,所述离型膜包括定位离型条、耐弯金属条、中部离型层和边框离型层,所述定位离型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耐弯金属条,所述耐弯金属条一侧的中部固定连接有中部离型层,所述耐弯金属条一侧的两端分别与易揭槽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滤光层为防蓝光树脂片。
[0009]使用本技术方案的一种抗蓝光保护膜,通过先揭开定位离型条,并将保护膜底部的两个边角与电子设备屏幕底部的两个边角精准贴合,防止贴膜的过程中偏移,然后通过易揭槽将边框离型层远离定位离型条的一端揭开,再缓慢拉动边框离型层的移动带动耐弯金属条的移动,使得离型膜逐渐的与抗蓝光层进行分离,再将抗蓝光层的分离部分及时的粘接在屏幕上,直至离型膜与抗蓝光层完全脱离,贴膜完成,不仅贴膜方便,而且精准度高。
[0010]优选的,所述边框离型层远离耐弯金属条一侧的两端均开设有易揭槽。
[0011]优选的,所述防刮花层是聚氨酯类树脂、有机硅类树脂或丙烯酸类树脂的一种或多种。
[0012]优选的,所述抗蓝光层的边侧固定连接有防尘边框。
[0013]优选的,所述硅胶层的厚度为0.03mm,所述滤光层的厚度为0.05mm,所述OCA层的厚度为0.1mm,所述防刮花层的厚度为0.07mm。
[0014]一种抗蓝光保护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5]S1:防蓝光树脂片制备:将引发剂以及纳米蓝光吸收剂混合后加入到导电树脂单体中通过搅拌设备进行均匀搅拌,混合物料在50

90℃下聚合反应 1

3小时,过滤、脱气后注入模具,然后在15

20小时内从室温升至85℃,完成一次固化;接着在90

120℃恒温1

3小时,完成二次固化,获得防蓝光树脂片;
[0016]S2:制备滤光层:采用狭缝涂布方式将硅胶液体涂布在防蓝光树脂片的底部,形成第一混合基材,然后对涂有硅胶液体的一面进行烘干,使得硅胶液体固化形成滤光层;
[0017]S3:制备OCA层:采用狭缝涂布方式将OCA胶涂布在防蓝光树脂片的顶部,形成第二混合基材OCA层;
[0018]S4:制备防刮花层:在OCA层的顶部通过蓝光A胶粘接防刮花层,在防刮花层的顶部粘接防护膜;
[0019]S5:在硅胶层的底部通过蓝光B胶粘接离型膜。
[0020]优选的,所述S1步骤中的纳米蓝光吸收剂和导电树脂单体的质量比为 (1

3):100。
[0021]优选的,所述S1步骤中的纳米蓝光吸收剂是由光学树脂材料纳米颗粒及分散于其中的紫外线吸收剂和颜料组成。
[0022]优选的,所述S1步骤中的引发剂为过氧化物引发剂、偶氮类引发剂或氧化还原型引发剂。
[0023]优选的,所述颜料为蓝色颜料或红色颜料,红色颜料和蓝颜颜料再与黄色的紫外线吸收剂调配,利用三原色原理,使的调配的防蓝光树脂片整体颜色接近白色透明。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5](1)要通过将引发剂以及纳米蓝光吸收剂混合后加入到导电树脂单体中混合搅拌,使得物料之间均匀混合,再经过聚合、过滤,脱气后注入模具,然后在15

20小时内从室温升至85℃,完成一次固化;接着在90

120℃恒温 1

3小时,完成二次固化,获得防蓝光树脂片,防蓝光树脂片与蓝光A胶和蓝光B胶配合,从而增强保护膜的抗蓝光效果,导电树脂具有一定的导电性能,可以将保护膜上的静电传导至手机的金属外壳内进行中和,从而提高保护膜的抗静电效果;
[0026](2)通过先揭开定位离型条,并将保护膜底部的两个边角与电子设备屏幕底部的两个边角精准贴合,防止贴膜的过程中偏移,然后通过易揭槽将边框离型层远离定位离型条的一端揭开,再缓慢拉动边框离型层的移动带动耐弯金属条的移动,使得离型膜逐渐的与抗蓝光层进行分离,再将抗蓝光层的分离部分及时的粘接在屏幕上,直至离型膜与抗蓝光层完全脱离,贴膜完成,不仅贴膜方便,而且精准度高。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抗蓝光层的局部剖视图;
[0029]图3为本专利技术离型膜的后视图。
[0030]图中:1、抗蓝光层;2、防护膜;3、离型膜;4、硅胶层;5、滤光层; 6、OCA层;7、防刮花层;8、定位离型条;9、耐弯金属条;10、中部离型层; 11、边框离型层;12、易揭槽;13、防尘边框。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请参阅图1

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蓝光保护膜,包括抗蓝光层1,抗蓝光层1的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蓝光保护膜,包括抗蓝光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蓝光层(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粘接有防护膜(2)和离型膜(3),所述抗蓝光层(1)包括硅胶层(4)、滤光层(5)、OCA层(6)、防刮花层(7)和定位离型条(8),所述硅胶层(4)的顶部粘接有滤光层(5),所述滤光层(5)的顶部粘接有OCA层(6),所述OCA层(6)的顶部粘接有防刮花层(7),所述离型膜(3)包括定位离型条(8)、耐弯金属条(9)、中部离型层(10)和边框离型层(11),所述定位离型条(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耐弯金属条(9),所述耐弯金属条(9)一侧的中部固定连接有中部离型层(10),所述耐弯金属条(9)一侧的两端分别与易揭槽(12)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滤光层(5)为防蓝光树脂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蓝光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离型层(11)远离耐弯金属条(9)一侧的两端均开设有易揭槽(1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蓝光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刮花层(7)是聚氨酯类树脂、有机硅类树脂或丙烯酸类树脂的一种或多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蓝光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蓝光层(1)的边侧固定连接有防尘边框(1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蓝光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层(4)的厚度为0.03mm,所述滤光层(5)的厚度为0.05mm,所述OCA层(6)的厚度为0.1mm,所述防刮花层(7)的厚度为0.07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蓝光保护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防蓝光树脂片制备:将引发剂以及纳米蓝光吸收剂混合后加入到导电树脂单体中通过搅拌设备进行均匀搅拌,混合物料在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德南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永德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