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规格螺纹伸缩节盖共模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1688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规格螺纹伸缩节盖共模机构,属于注塑模具技术领域,模具体上设置有多组模具组件;模具组件包括设置在模具体上的阶梯通孔,阶梯通孔内竖直转动设置有外模圈,外模圈的内侧转动设置有芯轴;阶梯通孔与外模圈之间的间隙上部设置有外密封圈,外模圈与芯轴的间隙上部设置有内密封圈;阶梯通孔的内壁、外模圈的外壁与外密封圈构成大型腔;外模圈的内壁、芯轴的外壁与内密封圈构成小型腔;外模圈的外壁和芯轴的外壁上部均设置有螺纹;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将多个伸缩节盖的模具有机统一在同一个注塑模具上,提高模具的利用率,降低成本。成本。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规格螺纹伸缩节盖共模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具体涉及一种多规格螺纹伸缩节盖共模机构。

技术介绍

[0002]不同型号的产品尺寸不同,导致每种型号的塑料伸缩节盖都需要一个独立的模具,使传统模具利用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规格螺纹伸缩节盖共模机构,可以将多个伸缩节盖的模具有机统一在同一个注塑模具上,提高模具的利用率,降低成本。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规格螺纹伸缩节盖共模机构,模具体上设置有多组模具组件;模具组件包括设置在模具体上的阶梯通孔,阶梯通孔内竖直转动设置有外模圈,外模圈的内侧转动设置有芯轴;阶梯通孔与外模圈之间的间隙上部设置有外密封圈,外模圈与芯轴的间隙上部设置有内密封圈;阶梯通孔的内壁、外模圈的外壁与外密封圈构成大型腔;外模圈的内壁、芯轴的外壁与内密封圈构成小型腔;外模圈的外壁和芯轴的外壁上部均设置有螺纹,通过多组模具组件安装在同一个模具体上,可以提高单个模具体的使用效率,从而降低空间资源浪费,降低成本。
[0005]进一步的,阶梯通孔与外模圈之间通过第一轴承转动连接,外模圈与芯轴之间通过第二轴承转动连接,阶梯通孔与外模圈、外模圈与芯轴之间均通过轴承连接,可以在保证自由转动的同时避免转动。
[0006]进一步的,模具组件的组数为两组,两组模具组可以降低生产难度,均衡生产难度、设计难度和经济性。
[0007]进一步的,芯轴的长度大于外模圈的长度;模具体的下部设置有传动组件;传动组件包括外模圈位于模具体下部的一段外侧固定设置的第一齿轮,所有的第一齿轮均啮合连接在第一传动齿轮上;芯轴的下端且位于第一齿轮的下侧设置有第二齿轮,所有的第二齿轮均啮合连接在第二传动齿轮上;第一传动齿轮中部固定设置有齿轮轴,齿轮轴的底部设置有第三传动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一传动齿轮配合、第二齿轮与第二传动齿轮配合,可以为外模圈和芯轴提供传动路径。
[0008]进一步的,模具体的下部固定设置有两块方形连接板,方形连接板的下部固定设置有安装座,安装座的下部设置有传动座;第二齿轮、第二传动齿轮和第三传动齿轮均转动安装在传动座内;齿轮轴转动设置在传动座上,方形连接板、安装座和传动座可以配合为外模圈和芯轴的传动路径提供传动空间支持。
[0009]进一步的,第三传动齿轮上设置有与之配合的第一动力齿轮组;第二传动齿轮上设置有与之配合的第二动力齿轮组;第一动力齿轮和第二动力齿轮分别通过位于模具体两侧的马达进行驱动,两个马达分别为两组外模圈和两组芯轴进行动力传动。
[0010]进一步的,传动座内转动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三传动齿轮、第一动力齿轮组和第二
动力齿轮组的转动轴,转动轴可以为第三传动齿轮、第一动力齿轮组和第二动力齿轮组提供支撑作用。
[0011]进一步的,齿轮轴和芯轴均自由贯通安装座。
[0012]进一步的,第二传动齿轮下部的芯轴通过第三轴承转动设置在安装座内,且芯轴的下侧轴端与安装座之间留有间隙,芯轴下部安装第三轴承可以在芯轴下端提供支撑力。
[0013]进一步的,模具体包括上方的定位板和与定位板固定连接的主体板,定位板的上侧设置有四个定位轴,盖板通过定位轴安装在定位板上,盖板可以与模具体配合,将大型腔和小型腔进行限制,使产品的上表面平整。
[0014]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合理利用模具空间,将两个不同尺寸的螺纹伸缩节盖的模板同心设置组成一个模具组件,并将多个相同的模具组件安装在同一个模具体上,该模具体上的所有的较小的螺纹伸缩节盖产品通过齿轮传动结构共享同一个动力马达,所有的较大的螺纹伸缩节盖产品通过齿轮传动结构共享同一个动力马达,相比较现在的独立模具,本专利技术可以在一个模具体上同时生产4个螺纹伸缩节盖产品,同时仅需要两个动力马达,可以在相同的空间内,降低模具体的产品成本、空间成本;螺纹伸缩节盖的内侧通过内螺纹出料,油马达带动芯轴上连接的第二动力齿轮组,从而带动第二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使芯轴转动,从而使芯轴上的螺纹转动,将两个芯轴外侧的小型腔内的两个螺纹伸缩节盖同时绞牙并推出,然后该油马达停止工作,第一动力齿轮组上的油马达驱动第一动力齿轮组转动,从而带动第三传动齿轮、齿轮轴和第一传动齿轮转动,第一传动齿轮带动第一齿轮转动,从而使外模圈转动,外模圈上的螺纹将外模圈外侧的螺纹伸缩节盖绞牙并推出;注塑完成的产品卸料可以通过马达自动驱动,同时同一个马达可以带动不同组模具组件上的相同位置的螺纹伸缩节盖出料,可以降低人工成本。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多规格螺纹伸缩节盖共模机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多规格螺纹伸缩节盖共模机构的模具组件和传动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多规格螺纹伸缩节盖共模机构安装盖板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0、模具体;110、主体板;120、定位板;121、定位轴;200、模具组件;210、阶梯通孔;220、外模圈;230、芯轴;240、外密封圈;250、内密封圈;260、第一轴承;270、第二轴承;280、第三轴承;300、传动组件;310、第一齿轮;320、第二齿轮;330、第一传动齿轮;340、第二传动齿轮;350、齿轮轴;360、第三传动齿轮;370、第一动力齿轮组;380、第二动力齿轮组;400、方形连接板;500、安装座;600、传动座;700、马达;800、螺纹伸缩节盖;900、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附图1

3,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
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如图1

3所示:一种多规格螺纹伸缩节盖共模机构,模具体100上设置有两组模具组件200,两组模具组件200的产品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模具组件200包括设置在模具体100上的阶梯通孔210,阶梯通孔210内竖直转动设置有外模圈220,外模圈220的内侧转动设置有芯轴230,芯轴230为实心棒,且芯轴230为台阶轴,同时芯轴230、外模圈220和台阶通孔三者均应该同轴心;外模圈220的内壁和阶梯通孔210的内壁上均应该设置有竖向的凹凸面,以保证零件脱模时不与螺纹同时转动;阶梯通孔210与外模圈220之间的间隙上部设置有外密封圈240,外模圈220与芯轴230的间隙上部设置有内密封圈250,外密封圈240和内密封圈250都应该具备好的耐热性,,同时外密封圈240和内密封圈250需要具备好的密封性,防止注塑时漏液,,材质可以为橡胶材质,也可以为金属的高精度的密封台阶轴;阶梯通孔210的内壁、外模圈220的外壁与外密封圈240构成大型腔;外模圈220的内壁、芯轴230的外壁与内密封圈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规格螺纹伸缩节盖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模具体(100)上设置有多组模具组件(200);所述模具组件(200)包括设置在模具体(100)上的阶梯通孔(210),所述阶梯通孔(210)内竖直转动设置有外模圈(220),所述外模圈(220)的内侧转动设置有芯轴(230);所述阶梯通孔(210)与外模圈(220)之间的间隙上部设置有外密封圈(240),所述外模圈(220)与所述芯轴(230)的间隙上部设置有内密封圈(250);所述阶梯通孔(210)的内壁、所述外模圈(220)的外壁与所述外密封圈(240)构成大型腔;所述外模圈(220)的内壁、所述芯轴(230)的外壁与所述内密封圈(250)构成小型腔;所述外模圈(220)的外壁和所述芯轴(230)的外壁上部均设置有螺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规格螺纹伸缩节盖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通孔(210)与所述外模圈(220)之间通过第一轴承(260)转动连接,所述外模圈(220)与所述芯轴(230)之间通过第二轴承(270)转动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规格螺纹伸缩节盖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组件(200)的组数为两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规格螺纹伸缩节盖共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轴(230)的长度大于所述外模圈(220)的长度;所述模具体(100)的下部设置有传动组件(300);所述传动组件(300)包括所述外模圈(220)位于所述模具体(100)下部的一段外侧固定设置的第一齿轮(310),所有的所述第一齿轮(310)均啮合连接在第一传动齿轮(330)上;所述芯轴(230)的下端且位于所述第一齿轮(310)的下侧设置有第二齿轮(320),所有的所述第二齿轮(320)均啮合连接在第二传动齿轮(340)上;所述第一传动齿轮(330)中部固定设置有齿轮轴(350),所述齿轮轴(350)的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向荣李凯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联塑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