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室内有效保障区的适应性送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91678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室内有效保障区的适应性送风装置,包括新风送风口和弧形导流板,新风送风口开设在弧形导流板凹陷一侧对应的房间侧壁上,弧形导流板设置在房间顶板上并与房间顶板之间形成缝隙,所述缝隙的宽度与新风送风口的宽度的比值为1.5~2.5,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适应性送风装置具有改善室内有效保障区冷热不均的优点,能有效提升人员热舒适性。能有效提升人员热舒适性。能有效提升人员热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室内有效保障区的适应性送风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通风系统
,具体为一种基于室内有效保障区的适应性送风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空调通风已成为保障人员健康舒适生活与工作的重要环境控制技术手段。因此空调通风已经在办公、住宅、商业等各类建筑中广泛应用。空调通风系统担负着营造健康、舒适空气环境的重任,为人员生活与工作保驾护航。目前,空调通风也存在许多不足,比如病态建筑综合征、吹风感、头脚温差大。不合理的空调通风可能会导致人员舒适性差、工作效率低下,长期影响下甚至诱发一系列疾病,不利于人员身体健康。
[0003]气流组织形式是通风空调系统末端的直接体现,对室内人员的热舒适性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目前,办公建筑空间内通常采用传统大漫灌式混合通风气流组织。其中,由于受建筑层高的限制,作为混合送风典型送风方式之一的顶部侧送风方式较为常见。但是,该送风模式下,导致送入室内的新鲜冷空气直接抵达房间一侧区域,而其他大部分人员活动区域处于回风区,造成室内有效保障区(人员活动区)冷热不均问题显著、一部分人员吹风感显著。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室内有效保障区的适应性送风装置,具有改善室内有效保障区冷热不均的优点,提升人员热舒适性。
[0005]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基于室内有效保障区的适应性送风装置,包括新风送风口和弧形导流板,新风送风口开设在弧形导流板凹陷一侧对应的房间侧壁上,弧形导流板设置在房间顶板上并与房间顶板之间形成缝隙,所述缝隙的宽度与新风送风口的宽度的比值为1.5~2.5。
[0006]进一步的,所述弧形导流板两侧分别连接有一转轴,转轴通过连接杆与房间顶板连接,所述连接杆的长度可调。
[0007]进一步的,弧形导流板位于室内有效保障区中心区域。
[0008]进一步的,所述弧形导流板的长度为新风送风口的长度的2~3倍。
[0009]进一步的,所述弧形导流板的弧长为到达弧形导流板处空气射流厚度的0.9~1.2倍。
[0010]进一步的,所述缝隙宽度不超过弧形导流板截面处的空气射流厚度δ。
[0011]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射流厚度δ计算公式为:
[0012][0013]其中,a、c、k与新风送风口距房间顶板的垂直距离h、新风送风口宽度b有关,x
*
为送风气流的射程。
[0014]进一步的,设置新风送风口一侧的房间侧壁上还设置有回风口,回风口位于新风送风口下部。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室内有效保障区的适应性送风装置,通过在房间顶板下,气流输送路径上增设弧形导流板,将新鲜的空气分流直接送入室内下部有效保障区,有效解决了室内温度分布冷热不均的问题,同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员处于回风区问题,提升了室内有效保障区的热舒适性和空气品质,具有现实意义和良好应用前景。
[0017]本专利技术的弧形导流板可根据室内人员活动范围进行相应的水平位置调整,实现全覆盖送风趋势,本专利技术通过连接杆和转轴可以根据不同水平控制区域的负荷要求调整弧形导流板距房间顶板的缝隙宽度,从而调节弧形导流板导流和透过风量的比值,实现不同的分流效果,满足不同区域的空气参数需求。
[0018]本专利技术基于分区送风原理,设计了一种基于室内有效保障区的适应性送风装置,用于提高办公建筑空调系统空调效果以及能效,具有现实意义和良好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基于室内有效保障区的适应性送风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基于室内有效保障区的适应性送风装置气流组织示意图;
[0021]图3为基于室内有效保障区的适应性送风装置固定装置图;
[0022]图4为基于室内有效保障区的适应性送风装置转轴结构图;
[0023]图5为正交实验工况下基于室内有效保障区的适应性送风速度云图;
[0024]图6为正交实验结果拟合曲线图;
[0025]图7为传统顶部侧送模式(1)、本专利技术送风模式(2)的速度场分布图;
[0026]图8为传统顶部侧送模式(1)、本专利技术送风模式(2)的温度场分布图;
[0027]图9为传统顶部侧送模式与本专利技术送风模式的脚踝y=0.5m(1)、坐姿呼吸区y=1.1m(2)站姿呼吸区y=1.7m(3)高度处的空气温度对比;
[0028]图10为顶部侧送模式(1)、本专利技术送风模式(2)的空气龄分布图。
[0029]附图中:1

新风管;2

新风阀;3

新风处理器;4

送风管;5

送风阀;6

新风送风口;7

导流板;8

回风口;9

回风管;10

排风阀;11

排风管;12

回风阀;13转轴;14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0031]如图1

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室内有效保障区的适应性送风装置,房间侧壁顶部设置有新风送风口6,新风送风口6通过送风阀5和送风管4与空气处理机组3的出风口连接,空气处理机组3的进风口与新风管1的出风口连通;新风管1的进风口设置在室外,新风管1上设置有新风阀2,与新风送风口6正对的房间顶板下方设置有弧形导流板7,弧形导流板7与房间顶板之间有缝隙。
[0032]设置新风送风口6一侧的房间侧壁上还设置有回风口8,回风口8位于新风送风口6下部,回风口8与回风管9的进风端连通,回风管9的第一出风口通过回风阀12与新风管1连
通,回风管9的第二出风口通过排风阀10与排风管连通。
[0033]优选的,弧形导流板7通常设置在室内有效保障区中心区域,室内有效保障区即为人员活动区,室内有效保障区中心区域即为室内人员活动区的中心区域,也可以针对室内不同人员、热源、障碍等分布情况进行调整。
[0034]优选的,如图3、4所示,弧形导流板7两侧分别连接有一转轴13,转轴13通过连接杆14与房间顶板连接,连接杆14与房间顶板螺纹连接固定,连接杆14的长度可调,弧形导流板7可以通过两侧的转轴13进行任意角度旋转,从而改变气流撞击弧形导流板后的偏转流向,弧形导流板7可以通过调节两侧连接杆14的长度来调节弧形导流板7与房间顶板的缝隙宽度,由此改变流量比与气流方向,以适应不同环境要求。
[0035]优选的,弧形导流板7长度通常是新风送风口6的长度的2~3倍。所述弧形导流板7的弧长为到达弧形导流板处空气射流厚度δ的0.9~1.2倍(设计前可通过特征厚度计算公式得出空气射流厚度)。
[0036]优选的,所述弧形导流板7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室内有效保障区的适应性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送风口(6)和弧形导流板(7),新风送风口(6)开设在弧形导流板(7)凹陷一侧对应的房间侧壁上,弧形导流板(7)设置在房间顶板上并与房间顶板之间形成缝隙,所述缝隙的宽度与新风送风口(6)的宽度的比值为1.5~2.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室内有效保障区的适应性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导流板(7)两侧分别连接有一转轴(13),转轴(13)通过连接杆(14)与房间顶板连接,所述连接杆(14)的长度可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室内有效保障区的适应性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弧形导流板(7)位于室内有效保障区中心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室内有效保障区的适应性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导流板(7)的长度为新风送风口(6)的长度的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长青卢娜杜微张欣胡慧程李安桂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