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膏盐层上覆地层正演模型及构造深度模型的建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90970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0: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含膏盐层上覆地层正演模型及构造深度模型的建立方法,经过对上覆地层进行精细解构,建立的正演模型揭示了巨厚膏岩层内低速结构对构造深度的影响、地层时间域与深度域构造不匹配的主控因素,克服了地震资料中仅有时间域资料的不足;通过拟合确定速度上下限控制点,并将井点处的数据与傅里叶级数逼近函数相结合推演出全区的层速度,解决构造翼部无井控的难题,所得构造深度模型的精确度高。高。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膏盐层上覆地层正演模型及构造深度模型的建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油气勘探开发中构造解释
,具体涉及一种含膏盐层上覆地层正演模型及构造深度模型的建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对膏盐层研究程度的加深和地震速度模型技术的发展,常规三维地震资料速度模型的建立及含膏盐层的速度模型研究已有一定技术创新应用,但对于仅有时间域地震资料而建立速度模型仍存在一定的挑战。
[0003]CN104360385B公开了结合地震地质认识综合建立初始深度层速度模型的方法综合运用了地震数据反演、钻测井资料、地表地质露头资料、区域地质信息、地层速度变化规律等信息来建立初始深度层速度模型,即以地震数据反演为基础,以钻测井资料、地表地质露头资料、区域地质信息、地层速度变化规律为约束,获得了较为准确的初始构造模型及沿层层速度,进而形成了可实施的初始深度层速度建模流程。该方法充分吸收了现有的三种初始深度层速度模型建立方法的优点,同时采用了多信息约束的思路综合建立初始深度层速度模型,使得初始深度层速度模型更加准确。
[0004]CN110095811B公开了一种膏岩层速度模型构建处理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的地震数据;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频谱分析,获取所述地震数据的低频数据、中频数据以及高频数据;根据所述低频数据、中频数据以及高频数据分别对应的反演算法,以及所述目标区域的测井数据,将所述低频数据、中频数据以及高频数据进行反演,获取绝对波阻抗;根据所述绝对波阻抗,建立所述目标区域的膏岩层速度模型。大大提高了膏岩层速度模型的精度,进一步地,在勘探采油层时,可以更准确地确定采油层高点位置。
[0005]CN106405646A公开了一种获得含膏盐岩高台组地层层速度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根据式1求得所述含膏盐岩高台组地层的层速度,式1为V=(ΔT
×
V

+(T

ΔT)
×
V

)/T,其中,ΔT为无膏盐层时的基准时间厚度,V

为无膏盐层时的基准层速度,V

为含膏盐层的平均速度,T为高台组时间厚度。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能够运用地震资料和地质统计方法确定含膏盐岩高台组地层的层速度。
[0006]然而,对于含膏盐层上覆地层结构,通常因膏盐层速度及厚度的变化,下伏目的层的构造形态与实际地层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存在着时间域与深度域构造不匹配的现象,仅仅根据现有的时间域地震资料难以较好地解决该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一般认为,膏盐层为高速特征,上覆膏盐层厚层加厚下构造深度应该加深,但是实际钻井时,其构造深度却是变浅;对于这一现象,现有资料中并没有完整的记载,其产生原因也不明确。
[0007]此外,现有对于岩性组合和沉积结构复杂程度高、平面速度变化规律不清的地层,其构造翼部无井区的速度难以精准确定,因此,构建精细速度模型及预测构造深度的难度较大。另外,油田构造翼部速度缺乏井控,进一步增加预测难度。
[0008]总之,现有资料中对于膏盐层地层的认识不足,有必要精细地刻画上覆地层结构及准确地描述构造形态,建立精度高的构造深度模型。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膏盐层上覆地层正演模型及构造深度模型的建立方法,经过对上覆地层进行精细解构,建立的含膏盐层上覆地层正演模型揭示巨厚膏岩层内低速结构对构造深度的影响、地层时间域与深度域构造不匹配的主控因素,克服地震资料中仅有时间域资料的不足;通过拟合确定速度上下限控制点,并将井点处的数据与傅里叶级数逼近函数相结合推演出全区的层速度,解决构造翼部无井控的难题,所得含膏盐层上覆地层构造深度模型的精确度高。
[0010]为达到此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11]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含膏盐层上覆地层正演模型的建立方法,所述含膏盐层上覆地层正演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2]S1

1:根据井上岩性特征将上覆地层进行初步划分,得到初始地层结构单元;
[0013]S1

2:通过空变子波对上覆地层进行井震标定,结合井上曲线与地震层位信息,得到声波层速度曲线;经过方波化处理形成方波化速度曲线,从而将上覆地层解构为N段结构单元,N>1;
[0014]S1

3:计算所述N段结构单元中每一段结构单元的厚度变化量,从而判断N段结构单元中影响最大的一段结构单元,称为关键结构单元;分析所述关键结构单元及其相邻两段结构单元,确定该地层是否含低速结构单元;
[0015]S1

4:根据地震上反射特征及波组变化解释出N层解释层位;对于N段结构单元中的第n段结构单元,通过解释层位顶底面相减,得到第n段结构单元的时间厚度平面分布规律,1≤n≤N;
[0016]S1

5:根据井点处等效地层平均速度和解释层位,计算得第n段结构单元的构造深度H
1,n
,即可建立含膏盐层上覆地层正演模型。
[0017]本专利技术所述含膏盐层上覆地层正演模型的建立方法中,对上覆地层进行精细解构,建立的含膏盐层上覆地层正演模型揭示了巨厚膏岩层内低速结构对构造深度的影响,揭示了地层时间域与深度域构造不匹配的主控因素,克服了地震资料中仅有时间域资料的不足。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S1

2所述空变子波的频率选择依据为:膏盐层及浅层的地层结构单元用中高主频子波标定,膏盐层以下的地层结构单元用中低主频子波标定。
[0019]值得说明的是,中高主频子波的频率为≥25Hz;中低主频子波的频率为<25Hz。
[0020]优选地,S1

2所述井上曲线包括DT曲线、RHOB曲线和阻抗曲线。
[0021]优选地,所述地震层位信息从现有地震资料中反射特征及波组变化的解释中获得。
[0022]优选地,S1

2所述解构的依据为结合井上岩性特征、方波化声波层速度与地震反射特征及波组变化;初始地层结构单元中砂泥岩互层的深度所在的方波化声波层速度及其位于上方的方波化声波层速度划为第1段结构单元;根据方波化声波层速度的不同划分第2段结构单元至第N段结构单元。
[0023]作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技术方案,S1

3所述厚度变化量等于时间厚度变化量与速度变化量的乘积。
[0024]优选地,所述时间厚度变化量为地震范围时间厚度的标准差,从地震时间厚度的统计结果中获得。
[0025]优选地,所述速度变化量由井点处速度箱形图上下四分位数的宽度来表示。
[0026]优选地,S1

3中确定该地层是否含低速结构单元的方法是:若关键结构单元的方波化声波层速度低于相邻两段结构单元的方波化声波层速度,则该地层含低速结构单元。
[0027]值得说明的是,对根据井上岩性特征以及关键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膏盐层上覆地层正演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膏盐层上覆地层正演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

1:根据井上岩性特征将上覆地层进行初步划分,得到初始地层结构单元;S1

2:通过空变子波对上覆地层进行井震标定,结合井上曲线与地震上反射特征及波组变化,得到声波层速度曲线,经过方波化处理形成方波化速度曲线;从而将上覆地层解构为N段结构单元,N>1;S1

3:计算所述N段结构单元中每一段结构单元的厚度变化量,从而判断N段结构单元中影响最大的一段结构单元,称为关键结构单元;分析所述关键结构单元及其相邻两段结构单元,确定该地层是否含低速结构单元;S1

4:根据地震上反射特征及波组变化解释出N层解释层位;对于N段结构单元中的第n段结构单元,通过解释层位顶底面相减,得到第n段结构单元的时间厚度平面分布规律,1≤n≤N;S1

5:根据井点处等效地层平均速度和解释层位,计算得第n段结构单元的构造深度H
1,n
,即可建立含膏盐层上覆地层正演模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含膏盐层上覆地层正演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S1

2所述空变子波的频率选择依据为:膏盐层及浅层的地层结构单元用中高主频子波标定,膏盐层以下的地层结构单元用中低主频子波标定;优选地,S1

2所述井上曲线包括DT曲线、RHOB曲线和阻抗曲线;优选地,S1

2所述解构的依据为结合井上岩性特征、方波化声波层速度与地震反射特征及波组变化;初始地层结构单元中砂泥岩互层的深度所在的方波化声波层速度及其位于上方的方波化声波层速度划为第1段结构单元;根据方波化声波层速度的不同划分第2段结构单元至第N段结构单元。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含膏盐层上覆地层正演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S1

3所述厚度变化量等于时间厚度变化量与速度变化量的乘积;优选地,所述时间厚度变化量为地震范围时间厚度的标准差,从地震时间厚度的统计结果中获得;优选地,所述速度变化量由井点处速度箱形图上下四分位数的宽度来表示;优选地,S1

3中确定该地层是否含低速结构单元的方法是:若关键结构单元的方波化声波层速度低于相邻两段结构单元的方波化声波层速度,则该地层含低速结构单元。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含膏盐层上覆地层正演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S1

4所述时间厚度平面分布规律由所述解释层位的顶底面相减得到;优选地,S1

5所述井点处等效地层平均速度根据公式(1)进行计算,公式(1)如下:式中,分别是井点处第n段结构单元的实际地层顶底,分别是井点处第n段结构单元的顶、底时间解释层位,从S1

4中解释层位与井点交点计算所得;优选地,S1

5所述构造深度根据公式(2)进行,公式(2)如下:
式中,H
1,n
是第n段结构单元的构造深度,Δt

k
是第k段结构单元解释层位顶底面的时间厚度,从S1

4中解释层位获得。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含膏盐层上覆地层正演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S1

5所述含膏盐层上覆地层正演模型包括不含低速结构单元的正演模型、含低速结构单元且有横向速度变化的正演模型和含低速结构单元且无横向速度变化的正演模型;优选地,将井组中各井点处的数据分为不含低速结构的数据集、含低速结构单元且有横向速度变化的数据集、含低速结构单元且无横向速度变化的数据集,基于上述数据集,代入S1

5得到所述不含低速结构单元的正演模型、含低速结构单元且有横向速度变化的正演模型和含低速结构单元且无横向速度变化的正演模型。6.一种含膏盐层上覆地层构造深度模型的建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膏盐层上覆地层构造深度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2

1:根据井上岩性特征将上覆地层进行初步划分,得到初始地层结构单元;S2

2:通过空变子波对上覆地层进行井震标定,结合井上曲线与地震上反射特征及波组变化,得到声波层速度曲线,经过方波化处理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饶溯曹树春何娟罗文生李春鹏童凯军陈培元张树林李长勇万志云
申请(专利权)人:中海石油国际能源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