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判断古构造变形属性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88780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0: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判断古构造变形属性的方法,属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二维地震剖面地层厚度变化和构造恢复,确定古构造的变形属性;然后,通过三维构造模型的恢复,建立三维古构造形态;再返回二维地震数据,确定三维古构造的可靠性和早期断层的展布;最后,落实三维古构造的形态和变形属性,以支撑古构造控制的储层有利区的研究,获得油气勘探开发的突破;同时在油气勘探中利用二、三维地震资料,准确落实古构造的属性和形态,以获得储层发育有利区的工作推进一步。获得储层发育有利区的工作推进一步。获得储层发育有利区的工作推进一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判断古构造变形属性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判断古构造变形属性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能准确的判断古构造变形属性的建模方法,属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技术介绍

[0002]油气勘探开发区一般存在多期次的构造变形时间,在受多期构造作用的区域,由于早期构造变形受到后期构造变形的改造,很难直观的判断早期构造变形的属性及确定古构造形态,而其变形次序、断层性质及三维分布不能准确、可靠的厘定,导致了古构造控制发育的储层有利区和气藏成藏模式不能确定,因此,需利用二、三维地震的研究来落实古构造的三维形态和变形属性,并找到有利油气勘探区。
[0003]目前,已出现有恢复古构造的方法,但没有针对性解决古构造的变形属性和形态不能准确、可靠的厘定的关键问题,例如:“古构造约束建模方法、装置和设备”(申请专利号:CN201811487404.2)仅是通过简单拉平不整合面来恢复古构造,没有考虑在复杂构造区如何消除断层的影响;“一种改造型断陷盆地原始沉积面貌恢复的方法”(申请专利号:CN201710144840.9)没有考虑三维构造模型的恢复,具体油气有利区不能在空间明确;“一种基于构造面几何恢复的构造裂缝三维建模方法”(申请专利号:CN201610029135.X)不是针对古构造形态的恢复;“一种古地貌剖面恢复方法”(申请专利号:CN201610121264.1)、“一种考虑古构造影响的快捷定量化古地貌恢复方法”(申请专利号:CN201511014406.6)、“古构造图成图方法及装置
”ꢀ
(申请专利号:CN201410043533.8)中技术方案未涉及如何准确、可靠的判断古构造变形属性。总之,现有技术中没有解决准确、可靠的判断古构造的变形属性和建立古构造的三维形态等关键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出了一种判断古构造变形属性的方法。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二维地震剖面地层厚度变化和构造恢复,确定古构造的变形属性;然后,通过三维构造模型的恢复,建立三维古构造形态;再返回二维地震数据,确定三维古构造的可靠性和早期断层的展布;最后,落实三维古构造的形态和变形属性,以支撑受古构造控制的储层有利区的研究,获得油气勘探开发的突破;同时在油气勘探中利用二、三维地震资料,准确落实古构造的属性和形态,以获得储层发育有利区的工作推进一步。
[0005]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提出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判断古构造变形属性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判断古构造的地层厚度变化依据待判断变形属性的古构造的二维地震剖面解释方案,向构造演化分析软件系统中输入古构造的二维地震剖面信息、参考层信息、目的层信息及断层信息,计算参考层与目的层之间的地层厚度差值,判断所述古构造是否存在地层厚度的变化;
若地层厚度不存在变化,则古构造变形属性的判断终止;若地层厚度存在变化,且向同一方向值趋势性的增大或减小,则进入下一步骤;其中,计算参考层与目的层之间的地层厚度差值是指:以大地坐标中同一XY坐标上点的参考层的海拔值Z1与目的层的海拔值Z2相减,得到厚度差值Z

,然后将该点的厚度差值Z

与两侧的厚度差值对比,得到古构造是否存在地层厚度的变化的结论;此处,“同一方向值趋势性的增大或减小”是指:一个二维地震剖面,放在空间里是有方向性的,譬如,两个顶端,一个端相对在西边、另一个端相对在东边。如果确认地层厚度存在变化,且同时向西方向,厚度值一直增大,或者一直减小,则为“同一方向,地层厚度值趋势性的增大或减小”。是根据实际定位状态下的情况而定义的,为本
内的常规用语,也是本领域术人员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常规用语;“将该点的厚度差值Z

与两侧的厚度差值对比”是指:譬如,A点(坐标Xa、Ya,厚度差值Za

),B点(坐标Xb、Yb,厚度差值Zb

),C点(坐标Xc、Yc,厚度差值Zc

),ABC三点是在同一地震剖面连续排列的三点,B点位于中间,将B点的厚度差值Zb

分别与B点两侧的A、C两点厚度差值对比。是根据实际定位状态下的情况而定义的,为本
内的常规用语,也是本领域术人员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常规用语;S2:初步确认古构造的变形属性将二维地震剖面的构造恢复,判断目的层是否存在断距未消除;若断距未消除,判断目的层沿断层的构造属性,确认地层厚度改变引起的变形属性,即得到初步的古构造变形属性,再进入下一步骤,确认初步所得的古构造变形属性是否正确;若断距消除,将参考层沿断层面移动,将断层上盘、断层下盘的参考层相接,断层上盘、断层下盘的参考层对齐后,若目的层还存在错位,则确认为步骤S1中的地层厚度差值变化与该断层相关,可判断断层的构造属性,即进入下一步骤;若断层上盘、断层下盘的参考层对齐后,目的层不存在错位(即对齐),则确认为S1中的地层厚度差值变化与该断层无关,则古构造变形属性的判断终止;其中,所述二维地震剖面的构造恢复,包括将参考层沿断层恢复到断层两盘对齐,消去断层断距的影响;其中,地层厚度改变引起的变形属性,包括正断层和逆断层;S3:恢复三维古构造向构造演化分析软件系统中输入二维地震剖面的层位和断层信息,建立三维古构造模型;提取参考层和目的层的层位数据及断层数据,进行三维古构造恢复;然后,将参考层的断层断距消去,得到在参考层未沉积时的目的层的三维古构造形态;其中,所述恢复三维古构造具体包括:依据二维地震剖面的层位和断层信息,分别对层位和断层形成三维层面,建立几何学三维模型;基于挤压构造运动学消去断层的相关褶皱作用;采用弯滑去褶皱法,消去剩余褶皱几何学形态,最终,得到目的层的古地貌形态,即三维古构造;S4:再次确认古构造的变形属性将二维地震剖面的地层增厚区与目的层的三维古构造形态对比,确定目的层的三维古构造形态的正确性,即得目的层的三维古构造形态和早期断层的属性。
[0006]在本技术方案中,一条二维地震剖面可以获得参考层的一条线状信息,带有XYZ值信息,XY值为大地坐标系统的位置,Z为海拔值;同理,二维地震剖面中的断层为一条线,也带有XYZ值信息,以确定断层在地下的空间位置。一系列的二维地震剖面就可获得同一断层面在这一系列二维地震剖面的位置,空间上通过差值,可得到该断层空间上的断层面信息。
[0007]在本技术方案中,涉及的二维地震剖面解释方案(包括二维地震剖面信息、参考层信息、目的层信息及断层信息)、二维地震剖面的层位和断层信息等获取,是本行业内的基础工作内容,可通过本领域成熟技术获得。
[0008]在本技术方案中,涉及的用语定义包括:二维地震剖面:指大地坐标系统的一条线,对应二维地震剖面在地下为一个面,带有海拔信息。在一条二维地震剖面中,参考层在一个XY坐标点上只有一个海拔Z值,参考层为一条线。参考层、目的层及断层,均包含XYZ信息;以参考层为例,参考层信息是指参考层在这条二维地震剖面中的分布信息;目的层:指本技术方案需要获得古构造变形属性的某一具体地下地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判断古构造变形属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依据待判断变形属性的古构造的二维地震剖面解释方案,判断古构造的地层厚度变化,若地层厚度存在变化,且向同一方向值趋势性的增大或减小,则进入下一步骤;S2:将二维地震剖面的构造恢复,判断目的层是否存在断距未消除,若断距未消除,判断目的层沿断层的构造属性,确认地层厚度改变引起的变形属性,即得到初步的古构造变形属性,进入下一步骤;S3:恢复三维古构造,得到目的层的三维古构造形态;S4:将二维地震剖面的地层增厚区与目的层的三维古构造形态对比,确定目的层的三维古构造形态的正确性,即得目的层的三维古构造形态和早期断层的属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判断古构造变形属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判断古构造的地层厚度变化的具体步骤包括:向构造演化分析软件系统中输入待判断变形属性的古构造的二维地震剖面信息、参考层信息、目的层信息及断层信息,计算参考层与目的层之间的地层厚度差值,判断所述古构造是否存在地层厚度的变化。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判断古构造变形属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参考层与目的层之间的地层厚度差值,具体包括:以大地坐标中同一XY坐标上点的参考层的海拔值与目的层的海拔值相减,得到厚度差值,然后将该点的厚度差值与两侧的厚度差值对比,得到古构造是否存在地层厚度的变化的结论。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判断古构造变形属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若地层厚度不存在变化,则古构造变形属性的判断终止。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判断古构造变形属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瀚许翔文龙冉崎陈康罗寿兵郗诚狄贵东张晨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