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0793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0:46
本申请涉及一种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涉及再生混凝土的技术领域,其包括再生粗骨料30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


[0001]本申请涉及再生混凝土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

技术介绍

[0002]再生混凝土是指将废弃的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比例与级配混合,部分或全部代替砂石等天然集料,再加入水泥、水等配制而成的新混凝土;但是,由于废旧混凝土在破碎过程中受到较大的外力作用,在集料内部容易出现大量微细裂痕,导致再生集料的孔隙率增大,从而使得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受到影响,甚至容易缩短再生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0003]基于上述问题,专利技术人认为有必要研发一种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本申请提供一种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
[0005]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包括再生粗骨料300

340份、再生细骨料280

300份,水泥80

90份,砂石70

80份,水100

110份,增强剂10

14份,聚羧酸系减水剂2

4份,烷基苯磺酸钠0.06

0.08份,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季戊四醇醚0.02

0.04份,钢纤维20

30份。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增强剂添加于再生混凝土中,有效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将烷基苯磺酸钠添加于再生混凝土中,对再生混凝土具有引气作用,有效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流动性;将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季戊四醇醚添加于再生混凝土中,对再生混凝土具有消泡作用,降低气泡对再生混凝土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将钢纤维添加于再生混凝土中,能够有效地阻碍再生混凝土内部微裂缝的扩展及宏观裂缝的形成,有效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
[0008]作为优选,所述增强剂包括改性偏高岭土、稻壳灰和改性棉秆纤维。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改性偏高岭土具有较高的火山灰活性,其主要成分为氧化铝和二氧化硅,氧化铝和二氧化硅能够与水泥水化后的产物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生成水化铝酸钙、水化硅酸钙和C

S

H凝胶等,可对微孔、微裂缝进行填补,使得再生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均匀,并且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致密性,加快了水泥水化的效率,有效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稻壳灰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具有较好的火山灰活性,水泥水化后生成的氢氧化钙能促进水化反应,有效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改性棉秆纤维具有较高的表面粗糙度和孔隙率,使得改性棉秆纤维表面附着较多的水泥基材料颗粒,水泥水化颗粒紧密镶嵌在改性棉秆纤维表面的孔洞中,增加了改性棉秆纤维与水泥的界面胶钉作用,使水泥基与改性棉秆纤维紧密粘结,从而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改性偏高岭土、稻壳灰、改性棉秆纤维混合使用,使得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得以进一步提高。
[0010]作为优选,所述改性偏高岭土、稻壳灰和改性棉秆纤维的质量比为1:(1.7

1.9):
(1.3

1.5)。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改性偏高岭土、稻壳灰和改性棉秆纤维的质量比控制在上述范围内,有效提高了增强剂的增强性能。
[0012]作为优选,所述改性偏高岭土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0013]将偏高岭土和粉煤灰分别进行打散,然后将打散后的偏高岭土和粉煤灰混合后,进行搅拌,直至混合均匀;最后倒入水,继续搅拌,形成改性偏高岭土。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粉煤灰的球状外形所发挥的滚珠效应一方面可以增加偏高岭土在水泥浆体中的分散效果,使偏高岭土的高火山灰活性发挥得更好;将水倒入混合好的偏高岭土和粉煤灰中,使得一部分自由水提前进入偏高岭土的层状结构中,从而使得改性偏高岭土处于一种湿润状态;当改性偏高岭土和水泥浆体混合时,改性偏高岭土就不再从周围环境快速吸水,改变了再生混凝土体系中物料间水分传输的方向,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流动性。
[0015]作为优选,所述偏高岭土和粉煤灰的质量比为1:(1.2

1.4)。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偏高岭土和粉煤灰的质量比控制在上述在上述范围内,有效提高了改性偏高岭土对再生混凝土的增强效果。
[0017]作为优选,所述改性棉秆纤维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0018]P1、将棉秆纤维烘干后放入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浸泡,然后经过过滤、清洗、干燥,制得初级棉秆纤维;
[0019]P2、将初级棉秆纤维、硝酸铈铵水溶液和丙烯酸水溶液混合后,加热并搅拌,然后经过过滤、清洗、晾干,制得改性棉秆纤维。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棉秆纤维经过氢氧化钠水溶液浸渍处理以后,表面的蜡质层和硅质颗粒被侵蚀,单宁和无机盐等被析出,表层的脂类化合物发生部分水解,使得表面的粗糙度得到显著增加,从而提高了水泥水化颗粒同棉秆纤维的界面胶钉作用,使水泥基与棉秆纤维紧密粘结,进而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硝酸铈铵具有活化作用,使得丙烯酸的羧基可与棉秆纤维表面存在的羟基发生反应,生成酯基,丙烯酸中双键也可与棉秆纤维表面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发生加成反应,从而在棉秆纤维表面起到接枝作用;另外,丙烯酸是一种功能性单体,在硝酸铈铵的活化作用下,丙烯酸上打开的双键之间可发生共聚反应,分子链上的羧基也可继续与棉秆纤维表面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从而在棉秆纤维表面形成大分子层,对棉秆纤维表面起到化学包覆作用,进而降低了棉秆纤维的吸水率,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流动性。
[0021]作为优选,所述步骤P1中氢氧化钠水溶液的浓度为3

5%。
[0022]作为优选,所述步骤P2中硝酸铈铵水溶液的浓度为0.005

0.007mol/L,所述丙烯酸水溶液的浓度为0.5

0.7mol/L。
[0023]作为优选,所述再生混凝土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
[0024]S100、将再生粗骨料、再生细骨料、砂石混合均匀,得到骨料混合物;
[0025]S200、将水泥、水、增强剂和钢纤维混合均匀,得到水泥浆体;
[0026]S300、将水泥浆体、骨料混合物,搅拌混合均匀,然后加入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季戊四醇醚,搅拌后,再加入羧酸系减水剂和烷基苯磺酸钠,继续搅拌,直至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再生混凝土。
[0027]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8]1.再生混凝土中添加有增强剂和钢纤维,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再生混凝土中添加烷基苯磺酸钠,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流动性;再生混凝土中添加有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季戊四醇醚,对再生混凝土具有消泡作用。
[0029]2.改性偏高岭土具有提高再生混凝土致密性的效果,从而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强度;稻壳灰具有较好的火山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括再生粗骨料300

340份、再生细骨料280

300份,水泥80

90份,砂石70

80份,水100

110份,增强剂10

14份,聚羧酸系减水剂2

4份,烷基苯磺酸钠0.06

0.08份,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季戊四醇醚0.02

0.04份,钢纤维20

30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剂包括改性偏高岭土、稻壳灰和改性棉秆纤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偏高岭土、稻壳灰和改性棉秆纤维的质量比为1:(1.7

1.9):(1.3

1.5)。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偏高岭土采用如下步骤制备而成:将偏高岭土和粉煤灰分别进行打散,然后将打散后的偏高岭土和粉煤灰混合后,进行搅拌,直至混合均匀;最后倒入水,继续搅拌,形成改性偏高岭土。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动性纤维增强再生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三才
申请(专利权)人:启东海中港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