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管理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90553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0: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充电管理电路包括转换电路、恒压恒流电路、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包括第六芯片与第二十一电阻,第六芯片的第十引脚电连接于第二十一电阻的第一端,第二十一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电池接口,恒压恒流电路包括第八芯片与第七MOS管,第七MOS管的源极电连接于恒压恒流电路的输入口,第七MOS管的栅极电连接于第八芯片的第十一引脚,第七MOS管的漏极电连接于电池接口,第六芯片的第八引脚电连接于第八芯片的第一引脚。第六芯片检测到移动电源数量,并根据移动电源数量发送对应的驱动信号至第八芯片,第八芯片根据驱动信号而导通第七MOS管,只需单一的充电装置即可对包括不同数量移动电源的电源设备进行充电,提高使用便利性。利性。利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管理电路


[0001]本技术属于充电
,具体涉及一种充电管理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面上的电源设备,如电池包,需在其消耗一定电量后连接至充电装置以进行充电,以使电源设备存储足够电量。
[0003]在现有技术中,充电装置输出固定的电流至移动电源以对其充电,而不同数量的移动电源则匹配于不同充电装置。因此,当不同的电池包之中包括不同数量的移动电源时,需使用适配于电源设备其内移动电源数量的充电装置,以避免因电流过大而损坏移动电源,或避免因电流过小而出现充电缓慢,由此导致用户需备有多个不同的充电装置,降低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使用便利性的充电管理电路。
[0005]为实现上述的主要目的,本技术提供的充电管理电路包括转换电路与恒压恒流电路,转换电路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将其传送至恒压恒流电路,充电管理电路包括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包括第六芯片与第二十一电阻,第六芯片的第十引脚电连接于第二十一电阻的第一端,第二十一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电池接口,恒压恒流电路包括第八芯片与第七MOS管,第七MOS管的源极电连接于恒压恒流电路的输入口,第七MOS管的栅极电连接于第八芯片的第十一引脚,第七MOS管的漏极电连接于电池接口,第六芯片的第八引脚电连接于第八芯片的第一引脚。
[0006]由上述方案可见,第六芯片的第十引脚电连接于第二十一电阻的第一端,第二十一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电池接口,充电管理电路连接至电池接口后,第六芯片检测到移动电源数量,并根据移动电源数量发送对应的驱动信号至第八芯片,第八芯片根据驱动信号而导通第七MOS管,因此,恒压恒流电流对充电电流进行调整以使其适配于电源设备中的移动电源数量,只需单一的充电装置即可对包括不同数量移动电源的电源设备进行充电,从而不必对包括不同数量移动电源的电源设备分别准备适配的充电装置,提高使用便利性。
[0007]优选的,恒压恒流电路包括第三电感,第三电感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七MOS管的漏极,第三电感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电池接口。
[0008]进一步的,恒压恒流电路包括第九二极管,第三电感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九二极管的正极,电池接口电连接于第九二极管的负极。
[0009]进一步的,恒压恒流电路包括第五十三电阻与第十二极管,第五十三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七MOS管的栅极,第五十三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十二极管的正极,第十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于第八芯片的第十一引脚。
[0010]进一步的,恒压恒流电路包括第六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于第八芯片
的第十一引脚,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于恒压恒流电路的输入口,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于第七MOS管的栅极。
[0011]进一步的,恒压恒流电路包括第一压敏电阻,第一压敏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八芯片的第一引脚,第一压敏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六芯片的第八引脚。
[0012]进一步的,恒压恒流电路包括第六十二电阻,第六十二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一压敏电阻的第二端,第六十二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六芯片的第八引脚。
[0013]进一步的,恒压恒流电路包括第三十二电容、第三电阻、第四电阻与第三十三电容,第三十二电容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电池接口,第三电阻、第四电阻与第三十三电容的第一端分别电连接于第三十二电容的第二端,第三电阻、第四电阻与第三十三电容的第二端分别接地。
[0014]进一步的,第三十二电容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八芯片的第十六引脚。
[0015]进一步的,第八芯片的第十一引脚并联于第八芯片的第八引脚。
附图说明
[0016]利用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7]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充电管理电路实施例的系统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充电管理电路实施例的恒压恒流电路的电路图。
[0019]图3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充电管理电路实施例的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0020]图4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充电管理电路实施例的转换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2]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管理电路包括恒压恒流电路、控制电路与转换电路与恒压恒流电路,控制电路包括第六芯片U6与第二十一电阻R21,第六芯片U6的第十引脚电连接于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一端,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电池接口SENA,恒压恒流电路包括第八芯片U8与第七MOS管,第七MOS管的源极电连接于恒压恒流电路的输入口,第七MOS管Q7的栅极电连接于第八芯片U8的第十一引脚,第七MOS管Q7的漏极电连接于电池接口SENA。
[0023]第六芯片U6的第八引脚电连接于第八芯片U8的第一引脚,具体的,第六芯片U6的第八引脚电连接于反馈口FB,第八芯片U8的第一引脚亦电连接于反馈口FB。
[0024]参见图2,恒压恒流电路包括第三电感L3,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七MOS管Q7的漏极,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电池接口SENA。
[0025]恒压恒流电路包括第九二极管D9,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九二极管D9的正极,电池接口SENA电连接于第九二极管D9的负极。
[0026]恒压恒流电路包括第五十三电阻R53与第十二极管D10,第五十三电阻R53的第一
端电连接于第七MOS管Q7的栅极,第五十三电阻R53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十二极管D10的正极,第十二极管D10的负极电连接于第八芯片U8的第十一引脚。
[0027]恒压恒流电路包括第六三极管Q3,第六三极管Q3的基极电连接于第八芯片U8的第十一引脚,第六三极管Q3的集电极电连接于恒压恒流电路的输入口,第六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连接于第七MOS管Q7的栅极。
[0028]恒压恒流电路包括第一压敏电阻RW1,第一压敏电阻RW1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八芯片U8的第一引脚,第一压敏电阻RW1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六芯片U6的第八引脚。
[0029]恒压恒流电路包括第六十二电阻R62,第六十二电阻R62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第一压敏电阻RW1的第二端,第六十二电阻R62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第六芯片U6的第八引脚。
[0030]恒压恒流电路包括第三十二电容C3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与第三十三电容C33,第三十二电容C32的第一端电连接于电池接口SENA,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与第三十三电容C33的第一端分别电连接于第三十二电容C32的第二端,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与第三十三电容C33的第二端分别接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管理电路,包括转换电路与恒压恒流电路,所述转换电路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将其传送至所述恒压恒流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用于驱动所述恒压恒流电流对电源设备进行充电,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第六芯片与第二十一电阻,所述第六芯片的第十引脚电连接于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于电池接口,所述恒压恒流电路包括第八芯片与第七MOS管,所述第七MOS管的源极电连接于所述恒压恒流电路的输入口,所述第七MOS管的栅极电连接于所述第八芯片的第十一引脚,所述第七MOS管的漏极电连接于所述电池接口,所述第六芯片的第八引脚电连接于所述第八芯片的第一引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充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恒压恒流电路包括第三电感,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七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电连接于所述电池接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充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恒压恒流电路包括第九二极管,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九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电池接口电连接于所述第九二极管的负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充电管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恒压恒流电路包括第五十三电阻与第十二极管,所述第五十三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七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五十三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于所述第十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十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于所述第八芯片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礼新戴天童张静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市嘉德电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