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湿吸光双重发热保暖纱线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896742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0: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抗静电织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湿吸光双重发热保暖纱线及其制备方法。吸湿吸光双重发热保暖纱线,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吸湿发热纤维30~40%,吸光发热纤维60~70%。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吸湿吸光双重发热保暖纱线,其制备的不但有效解决了传统吸光发热材料颜色较深,影响色泽的问题,还有效赋予了混合纱线以双重发热,进一步提高整体纱线的保暖效果。进一步提高整体纱线的保暖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湿吸光双重发热保暖纱线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抗静电织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湿吸光双重发热保暖纱线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保暖方法是通过控制热的传导、对流、辐射所导致的热散失,如使用厚的织物或棉絮等来保温,可以说是被动地保持热量。然而现代社会对服装的舒适性、功能性、美观性等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保暖服饰蓬松、臃肿,既不便活动,又缺乏美感。
[0003]为满足这些需求,人们开发研制成功了主动产热式吸湿发热面料,吸湿发热面料主要原料便是吸湿发热纱线,传统的吸湿发热纱线是利用纱线较高的吸水率可以吸收到空气中动能较高的水分子,将其吸附在纤维表面,使水分子的动能转化为热能,从而起到了自动发热的效果,这也是羊毛纤维给人以温暖感的原因之一。但是传统的吸湿发热的纱线保暖效果一般,对环境湿度要求高,发热不稳定。例如,现有技术(CN201710163575.9)提供了一种高吸湿发热纱线,其通过黏胶纤维、棉纤维等纤维的混纺,制备得到其吸湿发热纱线,但是,其高吸湿性以及发热效率受到环境影响的因素更大,吸湿发热效果不稳定。
[0004]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同时具有吸湿发热和吸光发热效果的纱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吸湿吸光双重发热保暖纱线,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吸湿发热纤维30~40%,吸光发热纤维60~70%。
[0006]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吸湿发热纤维为粘胶纤维、人造羊毛、羊毛、维纶纤维、聚丙烯腈纤维中的至少一种。
[0007]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吸光发热纤维的截面为中空异形截面,所述中空异形截面可以为单孔圆形、单孔三角形、四孔圆形或七孔圆形中的任一种。
[0008]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吸光发热纤维的原料包括:改性纳米粒子、抗静电剂和聚合物基体。
[0009]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改性纳米粒子所占吸光发热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0.3~2%。
[0010]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改性纳米粒子所占吸光发热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0.5~1%。
[0011]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抗静电剂所占吸光发热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0.5~5%。
[0012]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抗静电剂所占吸光发热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2~4%。
[0013]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抗静电剂为日本花王ELEC PC

3、科莱恩抗静电剂SAS93、杜邦Entira ASMK400、朗盛抗静电剂Mersolat H95中的至少一种。
[0014]本申请中,通过采用特定选择以及含量的抗静电剂,不仅有效地赋予了纱线优异
的抗静电效果,还能够进一步地提高纱线整体的吸湿发热效率以及体系分散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本申请中通过加入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能够有效帮助体系分散之外,因为其本身的良好的吸水能力能够协同作用纱线体系,提高混合纱线整体的吸湿效率,在提高吸收发热效率的同时,促进纳米粒子在体系中的分散效果。在本申请中,当抗静电剂的含量低于2~4%时,抗静电剂更多的用于赋予抗静电性以及分散效果,无法有效提高吸收发热效率,当抗静电剂的含量添加过多时,容易降低纱线的整体的力学性能和机械性能。
[0015]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聚合物基体为聚酰胺、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中的至少一种。
[0016]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聚合物基体为聚酰胺。
[0017]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改性纳米粒子为透明导电体复配改性的发热纳米陶瓷颗粒;所述透明导电体与发热纳米陶瓷颗粒的质量比为1:5~9。
[0018]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透明导电体与发热纳米陶瓷颗粒的质量比为1:6~8。
[0019]本申请中,通过选用特定的透明导电体以及发热纳米陶瓷颗粒调控其之间的复配比例,能够得到同时具有浅色以及高发热蓄热效果的混合纤维,从而提高混合纱线的整体性能。
[0020]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发热纳米陶瓷颗粒为掺杂铯或银的纳米钨青铜粉、氮化钛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发热纳米陶瓷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0~400nm。
[0021]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发热纳米陶瓷颗粒为掺杂铯的纳米钨青铜粉。
[0022]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透明导电体为AZO(铝掺杂的氧化锌)、ITO(氧化铟锡)、ATO(锑掺杂的氧化锡)、GTO(钨钒锡锑氧化物)、FTO(氟掺杂的氧化锡)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透明导电体的平均粒径为10~400 nm。
[0023]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透明导电体为AZO和ITO,两者的质量比为3:0.5~2.5。
[0024]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AZO和ITO的质量比为3:1~2。
[0025]本申请中,采用AZO和ITO作为本申请中的透明导电体能够有效提高纱线的光吸收效果,并且因为AZO的颜色趋于白色,还能够大幅度的改善纤维颜色深度,并且AZO和ITO的协同作用可以在中远红外以及近红外区域同时具有优良的吸收效果。
[0026]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上述吸湿吸光双重发热保暖纱线的制备方法,将吸湿发热纤维和吸光发热纤维按比例混合,并且将混合物依序通过开清工序,梳棉工序,精梳工序,并条工序,粗纱工序以及细纱工序,即得。
[0027]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开清工序中吸湿发热纤维和吸光发热纤维的混合物干重定为350~400g/m,综合打手速度为800~900r/min,棉卷罗拉转速10~12r/min,伸长率10~20%,棉卷质量不匀率控制在1%以下。
[0028]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梳棉工序中锡林转速300~350r/min,道夫转速15~18r/min,刺辊转速700~750r/min,盖板速度80~100mm/min,给棉板与刺辊隔距0.2~0.3mm,刺辊与锡林隔距0.15~0.20mm,锡林道夫隔距0.1~0.15mm,短纤混合物的生条定量为12~20g/5m。
[0029]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精梳工序中采用后退给棉的方式,给棉长度5~6mm,锡林转速250~300r/min,毛刷1100~1200r/min,落棉隔距刻度选择为8~9,梳理隔距0.40~0.50mm,落棉率15~20%,精梳条定量为15~20g/5m。
[0030]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并条工序中干定量15~20g/5m,总牵伸6~9倍,后牵伸倍
数1.3~1.9倍。
[0031]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粗纱工序中罗拉隔距11mm
×
26mm
×
32mm,钳口隔距5~6mm,锭子转速800~900r/min,粗纱干定量4~6g/10m,设计捻系数70~100,总牵伸倍数5~8倍,后牵伸倍数1.1~1.2倍。
[0032]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细纱工序中细纱干定量15~20/100m,钳口隔距2~2.5mm,罗拉隔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湿吸光双重发热保暖纱线,其特征在于:以质量百分比计,包括吸湿发热纤维30~40%,吸光发热纤维60~7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湿吸光双重发热保暖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发热纤维为粘胶纤维、人造羊毛、羊毛、维纶纤维、聚丙烯腈纤维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吸光发热纤维的截面为中空异形截面,所述中空异形截面为单孔圆形、单孔三角形、四孔圆形或七孔圆形中的任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湿吸光双重发热保暖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发热纤维的原料包括:改性纳米粒子、抗静电剂和聚合物基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湿吸光双重发热保暖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纳米粒子所占吸光发热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0.3~2%;所述抗静电剂所占吸光发热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0.5~5%。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湿吸光双重发热保暖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基体为聚酰胺、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中的至少一种。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湿吸光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光耀朱鹏张静鲁祥凯王科铮金平实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集萃功能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