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柱电池及其过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9014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10 1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圆柱电池及其过流结构,过流结构包括:盖板组件,包括第一极柱,第一极柱设置有第一凹部与第一凸部;电芯,包括本体部及由本体部一端引出的第一极耳单元;集流件,包括第一连接部件,第一连接部件包括第一主体部以及设置于第一主体部的第三凸部,第一主体部的一面与第一极柱电连接,第一主体部的另一面与第一极耳单元电连接,第三凸部抵接于第一凸部。本申请的第一主体部中的电连接区域成为电流通道,且第三凸部抵接于第一凸部,使第三凸部也成为第一极耳单元与第一极柱之间的电流通道,通过两个电流通道从而增加了第一极耳单元、第一极柱与集流件组成的过流结构的过流能力。柱与集流件组成的过流结构的过流能力。柱与集流件组成的过流结构的过流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圆柱电池及其过流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动力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圆柱电池及其过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设备选择以锂电池作为电源,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和电动汽车等等,这为锂电池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电动工具和电动汽车等所使用的锂电池一般称之为动力电池。
[0003]圆柱电池极柱的结构,目前被广泛使用于圆柱电池电芯设置中,通常情况下,电池单体的盖体组件通过转接片与电芯极耳连接,以将电芯的电能通过盖体组件导出,现有技术中,极柱设置在壳体的一端,电池生产过程中,要将焊管穿过卷芯内孔让连接片焊接在极柱底部,转接片、极耳和极柱三者连接后形成的过流结构的过流能力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圆柱电池及其过流结构,能够增加极耳单元、极柱与集流件组成的过流结构的过流能力。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圆柱电池的过流结构,包括:
[0007]盖板组件,包括第一极柱,所述第一极柱设置有第一凹部与第一凸部;
[0008]电芯,包括本体部及由所述本体部一端引出的第一极耳单元;
[0009]集流件,包括第一连接部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包括第一主体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第三凸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一面与所述第一极柱电连接,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另一面与所述第一极耳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三凸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凸部。
[0010]优选的,所述盖板组件还包括第二极柱以及将所述第一极柱与所述第二极柱连接的绝缘件,所述第二极柱设置有第二凹部与第二凸部;
[0011]所述电芯还包括第二极耳单元,所述第二极耳单元与所述第一极耳单元由所述本体部同一端引出,所述第一极耳单元与所述第二极耳单元形成有间隙;
[0012]所述集流件还包括第二连接部件,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绝缘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包括第二主体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第四凸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一面与所述第二极柱电连接,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另一面与所述第二极耳单元电连接,所述第四凸部抵接于所述第二凸部。
[0013]优选的,所述集流件还包括注塑件,通过所述注塑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件。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与第一焊接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水平设置,且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位于不同水平面,所述第一焊接面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
[0015]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包括第三端面、第四端面与第二焊接面,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
第四端面水平设置,且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第四端面位于不同水平面,所述第二焊接面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第四端面。
[0016]优选的,所述第三凸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焊接面,所述第四凸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焊接面。
[0017]优选的,所述第三凸部为拱形结构,所述第三凸部的两侧设置有缺口;
[0018]所述第四凸部为拱形结构,所述第四凸部的两侧设置有缺口。
[0019]优选的,所述第一凹部的底面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一极耳单元的端面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第一焊接面的倾斜角度相同;
[0020]所述第二凹部的底面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二极耳单元的端面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第二焊接面的倾斜角度相同。
[0021]优选的,所述第一焊接面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三凸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上,且所述第三凸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
[0022]所述第二焊接面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四凸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上,且所述第四凸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第四端面。
[0023]优选的,所述注塑件包括第一注塑部件与第二注塑部件,所述第一注塑部件与所述第二注塑部件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第一注塑部件与所述第二注塑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之间的间隙。
[0024]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圆柱电池,包括第一方面任意一个方案所述的圆柱电池的过流结构。
[0025]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26]本申请的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主体部与第三凸部,第一极耳单元与第一极柱通过第一主体部进行电连接,使第一主体部中的电连接区域成为电流通道,且通过将第三凸部抵接于第一凸部,能够使第三凸部也成为第一极耳单元与第一极柱之间的电流通道,通过形成两个电流通道从而增加了第一极耳单元、第一极柱与集流件组成的过流结构的过流能力,同时由于第三凸部抵接于第一凸部,因此还能够增加第一凸部的结构强度,使第一凸部更好地抵抗外部作用力。
附图说明
[0027]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0028]图1为本技术中实施例的过流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9]图2为本技术中实施例的过流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0]图3为本技术中实施例的集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4为本技术中实施例的集流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32]图5为本技术中实施例的盖板组件的俯视图。
[0033]图6为本技术中实施例的盖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7为本技术中实施例的盖板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35]图8为本技术中实施例的圆柱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0036]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37]1‑
盖板组件;11

第一极柱;111

第一凹部;112

第一凸部;113

第一凹槽; 12


二极柱;121

第二凹部;123

第二凹槽;122

第二凸部;13

绝缘件;130
‑ꢀ
基体部;131

第一加强部;132

第二加强部;133

凸台;14

密封圈;
[0038]2‑
电芯;20

本体部;21

第一极耳单元;22

第二极耳单元;211

第一极耳; 221

第二极耳;
[0039]3‑
集流件;31

第一连接部件;310

第一主体部;311

第三凸部;312

第一端面;313

第二端面;314

第一焊接面;315

第一通孔;32

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柱电池的过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盖板组件(1),包括第一极柱(11),所述第一极柱(11)设置有第一凹部(111)与第一凸部(112);电芯(2),包括本体部(20)及由所述本体部(20)一端引出的第一极耳单元(21);集流件(3),包括第一连接部件(31),所述第一连接部件(31)包括第一主体部(310)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部(310)的第三凸部(311),所述第一主体部(310)的一面与所述第一极柱(11)电连接,所述第一主体部(310)的另一面与所述第一极耳单元(21)电连接,所述第三凸部(311)抵接于所述第一凸部(1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电池的过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组件(1)还包括第二极柱(12)以及将所述第一极柱(11)与所述第二极柱(12)连接的绝缘件(13),所述第二极柱(12)设置有第二凹部(121)与第二凸部(122);所述电芯(2)还包括第二极耳单元(22),所述第二极耳单元(22)与所述第一极耳单元(21)由所述本体部(20)同一端引出,所述第一极耳单元(21)与所述第二极耳单元(22)形成有间隙;所述集流件(3)还包括第二连接部件(32),所述第二连接部件(3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31)绝缘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件(32)包括第二主体部(320)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部(320)的第四凸部(321),所述第二主体部(320)的一面与所述第二极柱(12)电连接,所述第二主体部(320)的另一面与所述第二极耳单元(22)电连接,所述第四凸部(321)抵接于所述第二凸部(12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柱电池的过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件(3)还包括注塑件(33),通过所述注塑件(3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件(3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件(3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柱电池的过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31)包括第一端面(312)、第二端面(313)与第一焊接面(314),所述第一端面(312)与所述第二端面(313)水平设置,且所述第一端面(312)与所述第二端面(313)位于不同水平面,所述第一焊接面(314)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勇军陈圣立於洪将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