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平面板式热回收通风装置,由充液的密封铜管、散热铝翅片及外框架组装而成,其中外框架为由五条框杆装接成送风通道与排风通道并排且相隔的日字型窗框,且中部框杆分布设有若干第一穿孔,散热铝翅片平行于中部框杆、均匀间隔地密布接设于外框架之中,且贯穿表面设有第二穿孔;密封铜管内充氟化冷却液,且密封铜管逐层穿接于各穿孔中,使散热铝翅片、外框架和密封铜管一体接合。应用该热回收通风装置,降低了风阻,有利于获得预期的通风量;密封铜管与散热铝翅片的组合结构外观简洁,使用后期清洗维护方便;冷却液无需补液,密封铜管及热回收通风装置的整机使用寿命均得以延长。得以延长。得以延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面板式热回收通风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风换流换热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风阻减小、热回收效率高、无额外能量损耗的平面板式热回收通风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各行各业、生产生活的场所空间内,只要存在人员流动,就必然需要空气换流操作,以保持空气碳氧比例。尤其在各类建筑的室内外环境界面中,通过加装通风装置,除营造新风空气与室内浊气的交互空间外,利用通风装置的功能复合能获得其它空气质量优化的调整结果。尤其在某些地区和季节,室内外温差往往高达10℃以上,直接的通风换气会使室内环境温度失衡,剧烈波动下非但影响室内人员的舒适度,而且会增加室温调节的能耗投入。
[0003]目前通风领域的热回收方式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夹层式热交换器和转轮热交换器两种。其中夹层式热交换器,根据夹层材质的不同,又可分为全热交换与显热交换,其主要区别为水汽是否可以通过送回风夹层隔断的材料。常用的夹层式热交换器是采用一层一层叠加的方式制作而成的,每相邻层之间互不连通且送风与回风交叠而设。夹层材料通常采用导热效能良好的树脂或特种纸张制作而成,当相邻的两层之间有送回风穿插通过时,因为送风与回风之间的温差,会在夹层材料上进行热量传导,回收排风中的冷量或热量,进而实现节能功能。但因为夹层之间的缝隙较小、风阻较大,且为了提高导热效率,夹层材质一般较薄、易于损坏。尤其对于采用特种纸张作为夹层的热交换装置,本身无法进行水洗,而后期使用中如发生局部堵塞时只能整体丢弃处理,造成额外的资源浪费。
[0004]目前常用的转轮式热回收装置,多采用波纹式铝基材加蓄热陶瓷体等缠绕组合成为轮式结构,将轮式沿轴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持续通过送风,一部分持续通过排风,同时转轮在电机的带动下,不停旋转。在转轮旋转过程中,转轮会把排风中的热量/冷量利用蓄热芯材储存起来,当该部分蓄热芯材旋转至送风侧时,利用蓄热对送风进行预热/预冷处理,起到能量回收的目的。因其结构特点,同样存在着风阻较大的问题,为了保证系统的风量,要求转轮需要做的比较大才能满足所需。虽然转轮的电机功耗通常小于其回收的热量,但增加的动力原件输出,仍然造成了额外的能耗;且转轮在使用器件装卸不便,内腔基本无法得到可靠的清理,轻易报废程度也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提出一种平面板式热回收通风装置,解决通风设备增大通风量、提高热回收效率及延长使用寿命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平面板式热回收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充液的密封铜管、散热铝翅片及外框架组装而成,其中所述外框架为由五条框杆装接成送风通道与排风通道并排且相隔的日字型窗框,且用于隔断两个通道的中部框杆沿长度向分布设有若干第一穿孔,各第一穿孔的轴向与中部框杆相垂直并正对侧向框杆;
所述散热铝翅片平行于中部框杆、均匀间隔地密布接设于外框架之中,且每一个散热铝翅片设有贯穿表面并与第一穿孔共轴的第二穿孔;所述密封铜管为内充氟化冷却液的封闭管件,且常温下氟化冷却液在密封铜管内腔中液态、气态占空各半,所述密封铜管逐层穿接于各散热铝翅片的第二穿孔及中部框杆的第一穿孔,且密封铜管两端抵接侧向框杆,使散热铝翅片、外框架和密封铜管一体接合。
[0007]进一步地,密封铜管中所内充的氟化冷却液的沸点设41℃,且适用温度范围介于
‑
40℃~400℃之间。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穿孔与密封铜管的穿接段之间设有密封胶圈,完全隔绝送风通道与排风通道。
[0009]进一步地,所述侧向框杆正对密封铜管的表面设有用于密封铜管定位相容其中的圆柱形凹槽。
[0010]进一步地,所述外框架的顶侧框杆与底侧框杆之间的相对表面设有定义散热铝翅片装配间隔的定位槽,由密封铜管穿接的全部散热铝翅片两端接合于定位槽之中。
[0011]进一步地,所述装置为平面横置式装配,送风通道与排风通道可切换适配。
[0012]进一步地,所述装置为平面竖向窗式装配,中部框杆横置,且中部框杆上侧设为流通冷风的送风通道或排风通道,中部框杆下侧设为流通热风的送风通道或排风通道。
[0013]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热回收通风装置,具备显著的进步性:1、该通风装置采用密封铜管横置并结合散热铝翅片的结构,有效降低了风阻,有利于整体体积的大幅度缩小并取得过风面积的增加,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获得预期的通风量。
[0014]2、该通风装置在密封铜管中加注氟化冷却液进行管内热传导,在无外部能量输入的前提下热传导效率高,且该氟化冷却液不与气流直接接触,在封闭空间中无消耗、无需加注补料,密封铜管的使用寿命得以增长。
[0015]3、密封铜管与散热铝翅片的组合结构外观简洁,使用后期清洗维护方便,可靠地遏制了报废几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平面板式热回收通风装置一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所示通风装置中任一密封铜管的轴剖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图1所示通风装置优选的装配使用状态示意图。
[0019]图4是图1所示通风装置的另一装配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便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述,以使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从而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晰的界定。
[0021]本专利技术设计者针对现有常用热回收通风装置在实际应用中体现的诸多不足,仰赖于新风行业设备开发的经验积累,创新提出了一种能增大通风量、提高热回收效率及延长使用寿命的平面板式热回收通风装置,广泛适用于温差较大环境下的室内外通风,并有利于降低室内保温的能源消耗。
[0022]如图1至图4所示,首先从本专利技术热回收通风装置概述的结构特征来看,其主要由充液的密封铜管3、散热铝翅片2及外框架1三部分组装而成。可见较之于前述转轮热交换器在结构上大幅度简化,而在功能实现上却丝毫不逊色于传统多种结构原理的通风设备。其中上述外框架1为由五条框杆装接成送风通道A与排风通道B(暂定命名)并排且相隔的日字型窗框,且用于隔断两个通道的中部框杆11沿长度向分布设有若干第一穿孔111,各第一穿孔111的轴向与中部框杆11相垂直并正对侧向框杆12。上述散热铝翅片2平行于中部框杆并均匀间隔地密布接设于外框架1之中,且每一个散热铝翅片2设有贯穿表面并与第一穿孔111共轴的第二穿孔21。上述密封铜管3为内充氟化冷却液的封闭管件,且常温下氟化冷却液在密封铜管内腔中液态、气态各占据一半空间。该密封铜管3的数量对应第一穿孔111的开孔数量,对于任一密封铜管,其逐层穿接于各散热铝翅片2的第二穿孔21及中部框杆11的第一穿孔111,且密封铜管3两端分别抵接侧向框杆12保持定位,使散热铝翅片、外框架和密封铜管接合成不会轻易散架的一体化装置。
[0023]以上概述方案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述外框架为由五条框杆装接构成,只是本专利技术一种优选的成型结构,旨在满足密封铜管及散热铝翅片一种总装方式的结构适配。该总装方式简述而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面板式热回收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充液的密封铜管、散热铝翅片及外框架组装而成,其中所述外框架为由五条框杆装接成送风通道与排风通道并排且相隔的日字型窗框,且用于隔断两个通道的中部框杆沿长度向分布设有若干第一穿孔,各第一穿孔的轴向与中部框杆相垂直并正对侧向框杆;所述散热铝翅片平行于中部框杆、均匀间隔地密布接设于外框架之中,且每一个散热铝翅片设有贯穿表面并与第一穿孔共轴的第二穿孔;所述密封铜管为内充氟化冷却液的封闭管件,且常温下氟化冷却液在密封铜管内腔中液态、气态占空各半,所述密封铜管逐层穿接于各散热铝翅片的第二穿孔及中部框杆的第一穿孔,且密封铜管两端抵接侧向框杆,使散热铝翅片、外框架和密封铜管一体接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平面板式热回收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密封铜管中所内充的氟化冷却液的沸点设41℃,且适用温度范围介于
‑
40℃~4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招锋,孟庆东,季明锦,韦献国,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恒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