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轿架的上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7349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7 1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梯轿架的上梁结构。一种电梯轿架的上梁结构,包括上梁组及轿顶轮组件,轿顶轮组件连接于上梁组件;上梁组件内具有容置区,轿顶轮组件设于所述容置区内,轿顶轮组件包括轿顶轮及轮轴,轿顶轮穿设于轮轴并能够相对于所述轮轴转动;上梁组件朝向所述容置区的内侧面开设有凹槽,轮轴端部设于所述凹槽内并与上梁组件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节约了轿顶轮组件和上梁组件之间装配的设计空间,使其配合更紧密,同时减小了上梁结构的宽度,整体上缩小了上梁结构的体积,节省了电梯轿架的安装空间,使得电梯轿架能够适用于安装空间受限的地方,提高了电梯轿架的安装兼容性。提高了电梯轿架的安装兼容性。提高了电梯轿架的安装兼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轿架的上梁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梯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梯轿架的上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梯包括对重系统、曳引系统、轿厢系统;轿厢系统包括轿厢和轿架,轿厢安装于轿架上;曳引系统包括曳引机、曳引绳索、导向轮;曳引绳索一端与对重系统连接,另一端绕过曳引机的曳引轮和导向轮后与电梯轿架连接,曳引机驱动曳引绳索实现轿厢的升降。
[0003]轿架包括轿底组件、直梁组件和上梁结构,上梁结构和轿底组件之间通过直梁组件连接。上梁结构是轿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梁结构合理与否影响着整部电梯乘用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尤其是在轿厢启动、制停阶段,上梁结构的缓冲减震效果对于乘用电梯的舒适性及安全性具有更为明显的影响。
[0004]此外,在家用电梯、别墅电梯等井道空间窄小的场合,对于电梯轿架的结构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的,对于上梁结构等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如合理设计缩小体积、优化结构便于安装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的上梁结构。
[0006]一种电梯轿架的上梁结构,包括上梁组件及轿顶轮组件,所述轿顶轮组件连接于上梁组件;所述上梁组件内具有容置区,所述轿顶轮组件设于所述容置区内,所述轿顶轮组件包括轿顶轮及轮轴,所述轿顶轮穿设于所述轮轴并能够相对于所述轮轴转动;所述上梁组件朝向所述容置区的内侧面开设有凹槽,所述轮轴端部设于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上梁组件固定连接。
[0007]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通过在上梁组件的内侧开设有用于容置轮轴的凹槽,使得轿顶轮组件能够安装在上梁组件内部,节约了轿顶轮组件和上梁组件之间装配的设计空间,使其配合更紧密,同时减小了上梁结构的宽度,整体上缩小了上梁结构的体积,节省了电梯轿架的安装空间,使得电梯轿架能够适用于安装空间受限的地方,提高了电梯轿架的安装兼容性。此外,上述轮轴与上梁组件之间可以为可拆卸式固定,如轮轴安装于凹槽中后再经可拆卸式机械结构(紧固件锁定、卡槽结构扣合等)方式固定,或可经焊接等方式形成非可拆卸式连接,再者,轮轴可以由左右两段经衔接形成一完整轮轴,衔接处或靠近衔接处用于安装轿顶轮,轮轴的左段、右段可以于各自对应的上梁组件中的配合部分形成一体连接或可拆卸式连接或非可拆卸式连接等。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梯轿架的上梁结构还包括减震件,所述减震件设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减震件具有与所述轮轴的端部接触的减震面及与所述凹槽的槽壁接触的缓冲面。
[0009]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轮轴与凹槽的槽壁之间设置减震件,从而在电梯运行过程中起到减震作用,不仅能够避免轮轴与凹槽的槽壁之间在电梯运行过程中产生磨损,而且
还能够使乘客在乘坐过程中舒适感增加;并且,将减震件设置在凹槽内,进一步节省空间。而减震件上的减震面与轮轴的端部(位于凹槽中的部分)之间可以形成点接触(如在减震面上设置一个或多个或若干凸点用于抵接轮轴端部的周面上)、线接触(如在减震面上形成截面呈V形的凸筋用于抵接轮轴端部的周面上),也可以形成面接触(如在减震面上形成与轮轴端部的周面形状配合的结构);同理,缓冲面与凹槽的槽壁之间也可以形成如上的点接触、线接触、面接触等。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震件通过减震面与轮轴端部形成面接触,所述减震件通过缓冲面与凹槽的槽壁形成面接触。
[0011]如此设置,能够增加减震件与凹槽槽壁及轮轴之间的接触面积;减震面可以设计成与轮轴端部的周面(轮轴的周面即除轮轴两端的端面之外的侧面)相匹配,如轮轴端部的周面为曲面,则减震面可以为弧度与轮轴端部的周面的弧度一致或有偏差的一段弧面(有偏差指局部弧面的弧度与轮轴端部的周面弧度一致即可)甚至减震面上只形成局部的弧面与轮轴端部的周面配合;减震面也可以设计成与轮轴端部的周面不完全匹配的形状,如在减震面上形成间隔分布的若干弧面段以波浪状的结构抵接在轮轴端部的周面,或在减震面上形成若干横截面成梯形的凸筋,梯形的下底面抵接在轮轴端部的周面,或在减震面上形成一对“八”字形的抵接部,通过其外扩的下部挤压在轮轴端部的周面;或者减震面的中部具有一段弧面,弧面的左侧和弧面的右侧分别连接有外扩的抵接支脚,该外扩的左右抵接支脚则呈“八”字形连接于弧面的两侧,减震面中段的弧面以及左右抵接支脚则与轮轴端部的周面形成三处抵接,可以均是面接触,可以有点接触、面接触、线接触中的两种或三种的接触形式;轮轴端部的周面可以为曲面结构也可以为矩形结构等。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减震件具有至少两个减震面,该至少两个减震面与轮轴端部的至少两处形成面接触,减震面呈对称性分布于轮轴端部的两侧。
[0013]如此设置,即减震件具有至少两个减震面,当减震件具有偶数个减震面如两个减震面时,其可以呈上下对称性设置在轮轴端部的上下两侧,或呈左右对称性设置在轮轴端部的左右两侧,也可以呈中心对称形分布;当减震件具有奇数个减震面如三个减震面时,则三个减震面呈三角状分布;两个或以上的减震面可以以轮轴轴线为对称线或以轮轴中轴面为对称面的轴对称分布,还可以形成中心对称分布。减震件可以是一体结构,如两个或以上的减震面可以设置在同一个减震件上,也可以是分体结构,如两个或以上的减震面分别对应设置在各自的减震件分体上。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震件具有至少两个缓冲面,至少两个所述缓冲面与所述凹槽的至少两处形成面接触,所述凹槽的至少两处包括所述凹槽的上槽壁和所述凹槽的下槽壁,所述减震件为分体结构,所述减震件包括上部本体及下部本体,所述上部本体位于所述轮轴与所述凹槽的上槽壁之间,所述下部本体位于所述轮轴端部与所述凹槽的下槽壁之间,且所述上部本体和所述下部本体固定安装于所述上梁组件。
[0015]如此设置,能够增加减震件与凹槽槽壁及轮轴之间的接触面积;减震件分体设置不仅能够节省材料,而且,只需要在轮轴上下两侧设置减震件,能够减小上梁结构整体的宽度。此外,凹槽的侧面槽壁(即为与凹槽开口端对应的槽壁)也可以设置一减震件分体,位于侧面槽壁与轮轴端部的端面之间;分体的上部本体和下部本体可以均呈“一”字形或分别呈上括弧形“︵”和下括弧“︶”,上下轴对称分布,上部本体和下部本体各自的减震面均具有
至少一段弧面与轮轴端部的周面的两处形成面接触;分体的上部本体和下部本体可以呈“L”形结构或横置的“L”形结构,两个“L”形结构可以上下轴对称分布,也可以中心对称分布,每个“L”形结构均具有两个减震面,减震面与轮轴端部之间可以是点接触、线接触、面接触中的至少一种。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梯轿架的上梁结构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依次贯穿所述上部本体、所述轮轴的端部及所述下部本体,以将所述减震件锁定于所述上梁组件。
[0017]如此设置,只需要一根紧固件即可将减震件及轮轴固定于上梁组件,能够简化结构,减小体积。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梁组件包括至少两根上梁,两根所述上梁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容置区,两根所述上梁靠近所述轿顶轮的内侧面均设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轿架的上梁结构,包括上梁组件(10)及轿顶轮组件(20),所述轿顶轮组件(20)连接于上梁组件(10);所述上梁组件(10)内具有容置区(11),所述轿顶轮组件(20)设于所述容置区(11)内,所述轿顶轮组件(20)包括轿顶轮(21)及轮轴(22),所述轿顶轮(21)穿设于所述轮轴(22)并能够相对于所述轮轴(22)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梁组件(10)朝向所述容置区(11)的内侧面开设有凹槽(1211),所述轮轴(22)端部设于所述凹槽(1211)内并与所述上梁组件(10)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轿架的上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轿架的上梁结构还包括减震件(40),所述减震件(40)设于所述凹槽(1211)内,所述减震件(40)具有与所述轮轴(22)的端部接触的减震面(42)及与所述凹槽(1211)的槽壁接触的缓冲面(4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轿架的上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件(40)通过所述减震面(42)与所述轮轴(22)端部形成面接触;所述减震件(40)通过所述缓冲面(43)与所述凹槽(1211)的槽壁形成面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轿架的上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件(40)具有至少两个减震面(42),至少两个所述减震面(42)与所述轮轴(22)端部的至少两处形成面接触,所述减震面(42)呈对称性分布于所述轮轴(22)端部的两侧。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轿架的上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件(40)具有至少两个缓冲面(43),至少两个所述缓冲面(43)与所述凹槽(1211)的至少两处形成面接触,所述凹槽(1211)的至少两处包括所述凹槽(1211)的上槽壁和所述凹槽(1211)的下槽壁,所述减震件(40)为分体结构,所述减震件(40)包括上部本体(44)及下部本体(45),所述上部本体(44)位于所述轮轴(22)与所述凹槽(1211)的上槽壁之间,所述下部本体(45)位于所述轮轴(22)端部与所述凹槽(1211)的下槽壁之间,且所述上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杰李蒙孙绿林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优迈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