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密度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6942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7 11:03
本申请提供一种高密度沉淀池,包括反应区和澄清区。其中,反应区通过导流墙分隔为混合区以及推流区;推流区由导流墙和多个折流板共同围成;折流板从高密度沉淀池的底部向上延伸,且面向不同方向,能将水流至少分流成三个流向;且折流板的高度随靠近导流墙而逐渐降低。经过反应区处理后的污水从推流区顶部流入澄清区。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将单面出水改为多面出水,在等流量的情况下增加了液体流动的路径,降低了液体流速;另一方面,将折流板的高度设置为随靠近导流墙而逐渐降低,以使推流区布水更均匀。最终实现使液体沉降更完全,提高污水处理的质量的效果。污水处理的质量的效果。污水处理的质量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密度沉淀池
[0001]本申请是根据申请号为202111037853.9、申请日为2021年09月06日的中国专利技术申请提出的分案。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高密度沉淀池。

技术介绍

[0003]近年来,由于生活污水、垃圾以及工业废水大量排放,对于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更加深入。人们在使用水资源的过程中,也更加重视水的质量。因此,在进行水处理时,常会用到高密度沉淀池。由于高密度沉淀池在沉淀、混凝方面更具优势,且占地面积较小,可利用价值高,因而具有高集成度、高自动化、高出水率的特点。高密度沉淀池是集絮凝、反应、沉淀、澄清与污泥浓缩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化污水处理技术。
[0004]国内目前应用的高效沉淀池在池型布置和运行参数等方面差异较大,对运行管理的要求较高。且由于缺乏设计标准,往往造成实际使用上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提供一种高密度沉淀池,包括反应区和澄清区。其中,反应区被导流墙分隔为混合区以及推流区;推流区由导流墙和多个折流板共同围成;折流板从高密度沉淀池的底部向上延伸,且面向不同方向,能将水流至少分流成三个流向;且折流板的高度随靠近导流墙而逐渐降低。经过反应区处理后的污水从推流区顶部流入澄清区。
[0006]现有技术中,推流区中的液体只能沿着一面墙体下落流入澄清区,这使得墙中间区域液体集中倾泻,流速很大,造成湍流;而靠近墙体边缘的区域则液体分布少,流速相对较低。而流速过大、水流分布不均会导致污水无法沉降完全,影响污水处理的质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推流区由导流墙和面向不同方向的多个折流板共同围成,液体可沿各折流板所在的面下落,在等流量的情况下增加了液体流动的路径,降低了液体的流速;另一方面,专利技术人发现,将折流板的高度设置为随靠近导流墙而逐渐降低能够使推流区布水更均匀,即能够使污水沿各折流板下落的流速更平均。这里所说的“高度逐渐降低”,可以是指呈梯度的降低,也可以是平缓的、斜坡式的降低,或者二者的结合。这些改进均能促使液体沉降更完全,以提高污水处理的质量。此外,折流板比墙体的占地空间小、安装灵活,可以根据生产需要进行调整,能够整体提高高密度沉淀池的占地利用率并降低建造成本。
[0007]具体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推流区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流板、第二折流板和第三折流板;其中,第二折流板与导流墙平行,第一折流板和第三折流板等高,且第一折流板和第三折流板的高度均比第二折流板的高度低8~15毫米(mm)。也就是说,在该技术方案中,与导流墙相距最远的第二折流板的高度最高,与导流墙连接的第一折流板和第三折流板高度比第二折流板略低,该构造能够有效分流集中从中部区域冲下的水流,引导推流区
布水更均匀。
[0008]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推流区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折流板、第二折流板和第三折流板。其中,第二折流板与导流墙平行,第二折流板的宽度为L2,第二折流板构造为:在第二折流板的顶部距边缘0.2L2~0.4L2的位置向第二折流板的边缘向下斜切15~25mm。也就是说,若将第二折流板的斜切后的两最低点连线,第二折流板顶部呈等腰梯形,该等腰梯形的高度即为15~25mm;若将高密度沉淀池底部至第二折流板顶边的高度定义为第二折流板的最大高度,将高密度沉淀池底部至第二折流板斜切后的最低点的高度定义为第二折流板的最小高度,则第一折流板和第三折流板的高度不超过第二折流板的最小高度。
[0009]进一步地,专利技术人发现,若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将第一折流板和第三折流板的高度相对于第二折流板的最小高度降低8~15mm,液体流速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液体在中部区域集中下落的最高流速可降低2~4倍,并且推流区布水更均匀。也就是说,折流板的高度微小的改变对高密度沉淀池的湍流现象改善是很大的,并且该技术方案还兼具构造简单,便于工业生产、建造、改良的优点。
[00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折流板、第二折流板、第三折流板的宽度分别为L1、L2、L3,其中L1=L3,L2=5L1~15L1。由于该技术方案不采用现有技术中两端封堵的墙体,需要综合考虑澄清区的面积以及减小液体流速、使液体流速更均匀的效果和沉降能力,因而设计了该构造的推流区。
[00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折流板的高度为2.7~3.8米(m)。
[0012]进一步地,混合区包括反应池,污水进入高密度沉淀池后,能够从反应池的底部进入混合区,经反应池处理后的污水从反应池的顶部流出,并沿着导流墙向下流动,随后能够从导流墙下方流至推流区。
[0013]进一步地,澄清区包括浓缩区、布水区和斜管区;其中,经过推流区进入澄清区的污水在布水区累积;布水区污水中的污泥向下沉积至浓缩区,并能够从浓缩区的底部排出高密度沉淀池;布水区的液体向上累积至斜管区,经过斜管区过滤得到出水。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高密沉淀池的侧视示意图;
[0015]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推流区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的推流区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的推流区结构示意图,实施例即采用该实施方式,并且图4也展示了该实施方式的效果;
[0018]图5为与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流体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高密沉淀池的实施效果图。
[0019]10折流板;11第一折流板;12第二折流板;13第三折流板;
[0020]20反应区;21混合区;211反应池;22导流墙;23推流区;
[0021]30澄清区;31浓缩区;311刮泥机;32布水区;33斜管区;斜管331。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
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专利技术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专利技术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专利技术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专利技术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专利技术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3]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4]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25]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的高密度沉淀池包括反应区20和澄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密度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密沉淀池包括:

反应区,所述反应区被导流墙分隔为:混合区;以及,推流区,所述推流区由导流墙和依次连接的第一折流板、第二折流板和第三折流板共同围成;所述折流板从所述高密度沉淀池的底部向上延伸,能将水流至少分流成三个流向;其中,所述第二折流板与所述导流墙平行,所述第二折流板的高度为2.7~3.8米,所述第二折流板的宽度为L2,所述第二折流板构造为由所述第二折流板的顶部边缘距近端0.2L2~0.4L2的位置沿所述第二折流板的宽度方向向下斜切15~25毫米;

澄清区,经过所述反应区处理后的污水从所述推流区顶部流入至所述澄清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密度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流板和所述第三折流板等高。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耀水黄海波夏俊方方小琴黄金琼陆魁肖龙博陈福全韩粒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晶宇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