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2697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3 13: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箱体、曝气装置、污泥回流管、进水管和出水管;箱体内依次设有第一厌氧池、第二厌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进水管连通第一厌氧池的上端,出水管连通沉淀池的上端;第一厌氧池与第二厌氧池之间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水口,第二厌氧池与好氧池之间相互连通的第二过水口,好氧池与沉淀池之间设有连通的第三过水口;曝气装置设于好氧池的底部,污泥回流管的第一端位于第一厌氧池的上端,污泥回流管的第二端伸进沉淀池的底部,污泥回流管内设有吹气管,吹气管用于将沉淀池内的污泥沿污泥回流管输送回第一厌氧池;曝气装置和吹气管均连接气泵。装置和吹气管均连接气泵。装置和吹气管均连接气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0001]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现代生活中,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在工厂生产中,水扮演着溶剂、反应物、生成物以及载体等多种多样的角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水就没有现代生活。但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当水进入人们的生产生活系统中时,就会被各种各样的污染物所污染,导致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水,而且污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慢慢就会演变成为新的污染源,进一步扩散污染。
[0003]目前,污水处理通常采用不同体积密度污水处理填料(如火山岩、陶粒等) 的排列变化,形成不同的间隙层,从而使水流产生从宽(急)流到窄(缓)流的流速变化,并利用整个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有利的物理现象以及不同间隙层中产生的相应的微生物群来处理污水,形成前底段活性污泥段处理,中段好氧、缺氧、厌氧硝化、反硝化同步处理(对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有害物质的氧化分解与沿水流方向会形成完整的生物链分级捕食共同形成主要的污水生化处理段)后上段物理和生物多重过滤的处理过程,最终到达高效率、低能耗、低成本、低二次污染(污泥)、简单易行的净化污水的目的,且适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但是,现有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给喜氧区曝气(输入氧气或空气)需要使用曝气设备(例如:气泵),将沉淀池污泥重新输送回污水处理设备的前端需要单独使用泵体,增加设备成本及能耗。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污水处理设备,给喜氧区曝气需要使用曝气设备,将沉淀池污泥重新输送回污水处理设备的前端需要单独使用泵体,增加设备成本及能耗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箱体、曝气装置、污泥回流管、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箱体内依次设有第一厌氧池、第二厌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第一厌氧池的上端,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沉淀池的上端;所述第一厌氧池与所述第二厌氧池之间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水口,所述第二厌氧池与所述好氧池之间相互连通的第二过水口,所述好氧池与所述沉淀池之间设有连通的第三过水口;所述曝气装置设于所述好氧池的底部,所述污泥回流管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厌氧池的上端,所述污泥回流管的第二端伸进所述沉淀池的底部,所述污泥回流管内设有吹气管,所述吹气管用于将所述沉淀池内的污泥沿所述污泥回流管输送回所述第一厌氧池;所述曝气装置和所述吹气管均连接气泵。
[0006]可选地,所述曝气装置包括至少一根曝气管;所述曝气管开设有多个曝气孔,所述曝气管通过多个连接座固定于所述好氧池的底部,所述曝气管的中部通过管道连接气泵。
[0007]可选地,所述污泥回流管包括水平段和竖直段;所述水平段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
厌氧池的上端,所述水平段与所述竖直段的上端连接,所述竖直段的下端伸至所述沉淀池的底部;所述吹气管穿设于所述吹气管,所述吹气管的下端口位于所述竖直段的下端且朝上设置,所述吹气管的上端口连接气泵。
[0008]可选地,所述竖直段的下端设有向下递增的喇叭口。
[0009]可选地,所述水平段位于所述第一厌氧池的一端低于位于所述沉淀池的一端以使所述水平段倾斜设置。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厌氧池、所述第二厌氧池和所述好氧池内均设有一层或多层的填料支架,填料物填充于所述填料支架上。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厌氧池、所述第二厌氧池、所述好氧池和所述沉淀池的顶部均设有检测口,每一所述检测口均连接有一连接管。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厌氧池的侧壁设有第一隔罩,所述第一隔罩的底部设有第一入口,所述第一隔罩罩住所述第一过水口,且所述第一过水口位于所述第一厌氧池的侧壁上端;所述第二厌氧池的侧壁设有第二隔罩,所述第二隔罩的底部设有第二入口,所述第二隔罩罩住所述第二过水口,且所述第二过水口位于所述第二厌氧池的侧壁上端。
[0013]可选地,所述沉淀池在所述出水管的旁侧设有出水堰,所述出水堰的前端设有溢流板。
[0014]可选地,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有向所述污泥回流管一侧倾斜的引导板。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0016]通过气泵向曝气装置输入空气或氧气,使得曝气装置将空气或氧气输入好氧池中,为好氧池中的好氧微生物提供氧气,以使好氧微生物能大量繁殖并利用水中存在的有机污染物为底物进行好氧代谢,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逐级释放能量,最终形成低能位无害的无机物。同时,通过气泵向吹气管提供气体,使得吹气管吹动沉淀池内的污泥沿污泥回流管输送回第一厌氧池,保证第一厌氧池内具有足够厚度的污泥层,以含有足够多的厌氧微生物,同时还能对污泥中未分解完成的有机物进行二次降解,处理污水更加彻底。因此,通过一个气泵向曝气装置和吹气管中输入空气或氧气,就能实现给好氧池提供氧气,以及将沉淀池中的污泥重新输送回第一厌氧池中,省去了现有技术中使用需要水泵的结构,结构简单,降低了设备成本以及能耗。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技术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0020]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21]100、箱体;110、进水管;120、出水管;121、出水堰;122、溢流板;130、第一厌氧池;131、第一过水口;132、第一隔罩;133、第一入口;140、第二厌氧池;141、第二过水口;142、第
二隔罩;143、第二入口;150、好氧池; 151、第三过水口;160、沉淀池;161、引导板;162、排污泥通道;170、填料支架;171、填料物;180、检测口;181、连接管;190设备舱;
[0022]200、曝气装置;210、曝气管;220、连接座;230、管道;
[0023]300、污泥回流管;310、吹气管;320、水平段;330、竖直段;331、喇叭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曝气装置、污泥回流管、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箱体内依次设有第一厌氧池、第二厌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第一厌氧池的上端,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沉淀池的上端;所述第一厌氧池与所述第二厌氧池之间设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水口,所述第二厌氧池与所述好氧池之间相互连通的第二过水口,所述好氧池与所述沉淀池之间设有连通的第三过水口;所述曝气装置设于所述好氧池的底部,所述污泥回流管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厌氧池的上端,所述污泥回流管的第二端伸进所述沉淀池的底部,所述污泥回流管内设有吹气管,所述吹气管用于将所述沉淀池内的污泥沿所述污泥回流管输送回所述第一厌氧池;所述曝气装置和所述吹气管均连接气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装置包括至少一根曝气管;所述曝气管开设有多个曝气孔,所述曝气管通过多个连接座固定于所述好氧池的底部,所述曝气管的中部通过管道连接气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回流管包括水平段和竖直段;所述水平段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厌氧池的上端,所述水平段与所述竖直段的上端连接,所述竖直段的下端伸至所述沉淀池的底部;所述吹气管穿设于所述吹气管,所述吹气管的下端口位于所述竖直段的下端且朝上设置,所述吹气管的上端口连接气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骆伟良冯顺煜张嘉铣罗铭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健恒环境产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