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端子零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81345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3 13:36
提供一种能提高弹性接触片的耐久性的阴端子零件。阴端子零件(10)具备:筒状的主体部(20);和弹性接触片(40),在主体部(20)的内部从支点部(41)朝向自由端部(42)延伸,与插入到主体部(20)的对方侧的阳突片(120)接触。弹性接触片(40)的自由端部(42)侧在弹性接触片(40)的板厚方向移位。主体部(20)具有第1限制部(31)及第2限制部(32),第1限制部(31)及第2限制部(32)与弹性接触片(40)碰触,将自由端部(42)侧的移位范围限制成弹性接触片(40)的板厚以下。厚以下。厚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阴端子零件


[0001]本公开涉及阴端子零件

技术介绍

[0002]专利文献1的阴端子具备:筒状的主体部;和弹性接触板,支承于主体部的内部,从阳端子插入的一方开口朝向另一方开口延伸。在弹性接触板设置有向宽度方向突出的一对叶片。叶片进入在主体部的侧板部设置的孔。在孔的上下缘部与叶片之间具有间隙。叶片通过与孔的上下缘部碰触,从而被限制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另外,专利文献2~5的端子零件也同样成为弹性接触板被主体部的限制部限制向上下方向的移动的结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

14709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

33866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

294496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6

216315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5

16659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4]在专利文献1的阴端子中,考虑到如下:在对弹性接触板施加外力时,通过弹性接触板的支点部侧(一方开口侧)的应力变大,从而支点部侧的部位损伤。特别是,专利文献1的阴端子因为在孔的上下缘部与叶片之间具有比较大的间隙,所以叶片的移位变大,弹性接触板容易变形。
[0005]本公开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完成的,以提供能使弹性接触片的耐久性提高的阴端子零件为目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06]本公开的阴端子零件,具备:筒状的主体部;和弹性接触片,在所述主体部的内部从支点部朝向自由端部延伸,与插入到所述主体部的对方侧的阳突片接触,所述弹性接触片的自由端部侧在所述弹性接触片的板厚方向移位,所述主体部具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弹性接触片碰触,将所述自由端部侧的移位范围限制成所述弹性接触片的板厚以下。专利技术效果
[0007]根据本公开,能提供能使弹性接触片的耐久性提高的阴端子零件。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实施例1的阴端子零件的右视图。图2是阴端子零件的主视图。图3是阴端子零件的左视图。图4是阴端子零件的俯视图。图5是阴端子零件的仰视图。图6是图2的A

A剖视图。图7是图2的B

B剖视图。图8是将图1的右后开口的周边放大示出的放大图。图9是说明在主体部插入有阳突片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0是实施例2的阴端子零件的从后面侧观看的剖视图。图11是说明图10的阴端子零件的第1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2是说明图10的阴端子零件的第2变形例的说明图。图13是实施例3的阴端子零件的右视图。图14是将图13的右后开口的周边放大示出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本公开的阴端子零件,(1)具备:筒状的主体部;和弹性接触片,在所述主体部的内部从支点部朝向自由端部延伸,与插入到所述主体部的对方侧的阳突片接触,所述弹性接触片的自由端部侧在所述弹性接触片的板厚方向移位,所述主体部具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弹性接触片碰触,将所述自由端部侧的移位范围限制成所述弹性接触片的板厚以下。
[0010]通过借由限制部将弹性接触片的自由端部侧的移位范围限制成板厚以下,从而与移位范围大于板厚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弹性接触片的支点部侧的移位量。因此,能减小在对弹性接触片施加外力时(例如在输送中产生振动时等)在支点部侧产生的应力,容易避免支点部侧的损伤。
[0011](2)优选地,所述弹性接触片具有从所述自由端部侧向宽度方向伸出的伸出部,所述主体部具有侧板,所述侧板设置有开口,所述伸出部位于所述开口内,所述开口的缘部构成为所述限制部。根据该结构,通过伸出部与构成为开口的缘部的限制部碰触,从而移位范围被限制成弹性接触片的板厚以下。这样,通过在主体部的侧板设置开口,从而能容易实现限制弹性接触片的移位的结构。
[0012](3)优选地,所述主体部具有:底板;和侧板,从所述底板立起,所述限制部具有:第1限制部,设置于所述侧板的立起侧;和第2限制部,设置于隔着所述自由端部与所述第1限制部相反的一侧的位置,所述第1限制部与所述自由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2限制部与所述自由端部之间的距离。根据该结构,在将侧板从底板立起时,能防止自由端部干涉第 1限制部。
[0013](4)优选地,所述弹性接触片具有与所述阳突片接触的触点部,从所述支点部到所述触点部的距离小于从所述触点部到所述自由端部的距离。根据该结构,能使触点部靠近支点部侧,与使触点部靠近自由端部侧的结构相比,能减小弹性接触片的支点部侧的移位量。因此,能更进一步减小在对弹性接触片施加外力时在支点部侧产生的应力。
[0014][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实施例1]参照图1~图9说明将本公开的阴端子零件具体化的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1中,关于前后方向,将图1、4~7、9中的左方设为前方,将右方设为后方。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3、6、8、9所示的方向原样地定义为上方、下方。关于左右方向,将图2所示的方向原样地定义为左方、右方。
[0015]图1所示的本实施例1的阴端子零件10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一体成形,能与对方侧的阳端子零件110连接。阴端子零件10具备主体部20、弹性接触片40(参照图6等)以及电线连接部50。电线连接部50为开放筒状,通过压接与电线的末端部能导通地连接。
[0016]如图1、2所示,主体部20为在前后方向贯穿的方筒状。主体部20被插入阳端子零件110的阳突片120(参照图9)。主体部20 具有底板21、左侧板22(参照图3)和右侧板23以及顶板24。底板21是在前后方向细长的板。如图5所示,在底板21设置有矛式孔(lance hole)21A。矛式孔21A遍及底板21的左右方向整体呈方形开口。如图6所示,在底板21且矛式孔21A的前方侧设置有突出部21B。突出部21B通过例如从下方侧敲出而形成。左侧板22 及右侧板23分别从底板21的左右两端立起。
[0017]顶板24从右侧板23的立起上端与底板21平行地向左侧板22 侧延伸。顶板24的左端的一部分从上侧与左侧板22的上端碰触。如图6所示,在顶板24的左端中没有与左侧板22的上端抵接的部分设置有前侧卡止板24A及右侧卡止板24B,前侧卡止板24A及右侧卡止板24B沿着左侧板22的内表面(以重叠的方式)向下方延伸。
[0018]右侧卡止板24B在整体上呈方形。右侧卡止板24B的下端配置于主体部20中的较低位置(离底板21近的位置)。在右侧卡止板 24B的下端的前后方向中央部设置有向上方凹陷的缺口部24C。
[0019]如图6所示,在顶板24通过向下方敲出而形成有突片接纳部 24D。在突片接纳部24D的下表面与后述的弹性接触片40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突片进入空间24E,突片进入空间24E用于使从前方插入到主体部20内的阳突片120进入。
[0020]如图1所示,在右侧板23的前后位置设置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阴端子零件,具备:筒状的主体部;和弹性接触片,在所述主体部的内部从支点部朝向自由端部延伸,与插入到所述主体部的对方侧的阳突片接触,所述弹性接触片的自由端部侧在所述弹性接触片的板厚方向移位,所述主体部具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弹性接触片碰触,将所述自由端部侧的移位范围限制成所述弹性接触片的板厚以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端子零件,其中,所述弹性接触片具有从所述自由端部侧向宽度方向伸出的伸出部,所述主体部具有侧板,所述侧板设置有开口,所述伸出部位于所述开口内,所述开口的缘部构成为所述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野吕丰的场优宏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