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淡水鱼塘尾水处理及资源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80534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5: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淡水鱼塘尾水处理及资源化系统,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调节沉淀池、一级过滤坝、藻菌共生池、二级过滤坝和生态净化池;其中,所述一级过滤坝和二级过滤坝分别为中空结构,内部自下而上依次设置陶粒滤料层、火山岩滤料层和石英砂滤料层,所述一级过滤坝的进水口位于底部与所述调节沉淀池连通,出水口位于上部与所述藻菌共生池连通,所述二级过滤坝的进水口位于底部与所述藻菌共生池连通,出水口位于上部与所述生态净化池连通。鱼塘尾水依次经过调节沉淀池、一级过滤坝、藻菌共生池、二级过滤坝和生态净化池的处理,有效地去除鱼塘尾水中的污染物,使排水达到排放或回用标准。到排放或回用标准。到排放或回用标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淡水鱼塘尾水处理及资源化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系统,具体为一种淡水鱼塘尾水处理及资源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鱼塘尾水是鱼类养殖过程中产生,或由于炎热天气导致水分蒸发的原因,需排入外界公共水域的水。这些鱼塘尾水需要进过处理后才能进入鱼塘。
[0003]目前,有七种养殖塘处理模式:
[0004](1)“三池两坝”尾水处理模式,尾水依次经过生态沟渠、沉淀池、一级过滤坝、曝气池、二级过滤坝、生态净化池,主要利用自然沉淀、过滤、曝气和水生植物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占地面积为鱼塘的5%

10%。
[0005](2)人工湿地尾水处理模式,尾水依次经过生态沟渠、沉淀池、复合型人工湿地,主要利用自然沉淀、曝气和水生植物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占地面积为鱼塘的5%

10%。
[0006](3)渔稻共作尾水处理模式,尾水直接排入稻田中,主要利用水稻吸收水中的污染物,占地面积为每2000

5000公斤鱼产量配套10亩

15亩稻田。
[0007](4)温室鱼菜共生处理模式,尾水依次经过收集池、发酵池、温室鱼菜共生系统,主要利用水生植物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占地面积为鱼塘面积的20%

50%。
[0008](5)“一池一渠”简易尾水处理模式,尾水依次经过生态沟渠、生态净化池,主要利用曝气、水生植物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占地面积为鱼塘面积的3%

5%。
[0009](6)池塘养殖底排污尾水处理模式,尾水依次经过排污井、固液分离池、鱼菜共生系统,主要利用高效沉淀、水生植物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占地面积为鱼塘面积的10%

15%。
[0010](7)池塘养殖三级过滤池尾水处理模式,尾水依次经过一级过滤坝、二级过滤坝、三级过滤坝,主要利用过滤、微生物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占地面积为鱼塘面积的3%

5%。
[0011]但是,上述模式存在占地面积大、造价高、需专人运营的特点,其中采用生态法的技术,工艺较为简单,各项去除率较低。因此迫切需要提出一种具有污染物去除率高、能耗低、占地面积少的技术,来满足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12]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淡水鱼塘养殖尾水处理及资源化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相关设备在对尾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工艺较为简单,造价高,各项去除效率较低,整个系统占地面积大,过多的占用了鱼塘养殖面积的问题。
[001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淡水鱼塘养殖尾水处理及资源化系统,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调节沉淀池、一级过滤坝、藻菌共生池、二级过滤坝和生态净化池,其中,一级过滤坝和二级过滤坝分别为中空结构,内部自下而上依次设置陶粒滤料层、火山岩滤料层和石英砂滤料层,一级过滤坝的进水口位于底部与调节沉淀池连通,出水口位于上部与藻菌共生池连通,二级过滤坝的进水口位于底部与藻菌共生池连通,出水口位于上部与生态净化池连通,占地面积为鱼塘面积的2%

4%。
[0014]陶粒滤料层使用粒径3

4cm陶粒,火山岩滤料层使用粒径2

3cm火山岩,石英砂滤料层使用0.5

1cm石英砂,通过上述结构,两级过滤坝起着区域分割作用之外,还能进一步滤去水体中悬浮物,如拦截落叶等漂浮物。其中,二级过滤坝还主要起到拦截游离在水中的微型藻种作用,避免藻菌共生池中的微藻生物浓度降低。
[0015]进一步地,调节沉淀池设有生态浮床,而生态浮床下安装绳型填料。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生态浮床占所述调节沉淀池面积的15%。所述生态浮床上种植番薯、空心菜、西洋菜等可食用的蔬菜。绳型填料具有较好的生物亲和性能和带电性能,可以有效提高悬浮物沉淀效率。此外种植的植物和对微生物代谢活动具有促进作用的绳型填料可以吸收利用水体中可能残留的大量营养元素,起到初步降解尾水中的污染物质。
[0016]进一步地,生态净化池设有生态浮床,而生态浮床下安装绳型填料。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生态浮床占所述生态净化池面积的30%。所述生态浮床上种植番薯、空心菜、西洋菜等能可食用水生植物,绳型填料具有较好的生物亲和性能和带电性能,利用植物协同藻菌吸收、利用水中的剩余总氮、总磷、氨氮和COD,完成污染物的最终去除,使鱼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001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以所述淡水鱼塘养殖尾水处理及资源化装备表面积为计算基准,调节沉淀池面积占45%,藻菌共生池面积占5%,生态净化池面积占50%。
[0018]优选地,藻菌共生池内设有藻菌共生装置,该藻菌共生装置占藻菌共生池面积的40%。所述藻菌共生装置由曝气组件、光照组件和填料组件组成,所述填料组件以UPVC作为框架安装帘式高密度的SDF生态基填料为主体,SDF生态基填料内分布藻和/或菌,其中的藻和菌以污水中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于SDF生态基填料上生长、繁殖,以此去除水中大多数的总氮、总磷、氨氮、COD;光照组件布设在填料组件上,强化夜间和光照不足时藻类光合作用,提高处理效率并减少尾水处理占地面积。
[0019]曝气组件包括曝气管和鼓风机,曝气管设置在藻菌共生池底部,且位于填料组件下方,通过进气管与鼓风机连接。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1]1.本技术用于淡水鱼塘养殖废水处理及资源化系统,能够高效的对尾水进行污染物处理,使得处理后的尾水能够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和鱼塘的回用标准,防止尾水直接排放,造成环境的污染或者水资源的浪费。同时系统的占地面积小,系统可自动运行,减少用人成本,可增加养殖业主们的积极性。
[0022]2.本技术的调节沉淀池用来调节鱼塘尾水的水质水量以及沉淀大颗粒悬浮物,经过处理的鱼塘为水进入一级过滤坝,进一步滤去水体中悬浮物,如拦截落叶等漂浮物,一级过滤坝处理后的水自流流入藻菌共生池,降解污水中的大部分污染物,然后经过二级过滤坝再次过滤后,进入生态净化池对污染物进行进一步的降解,有效地去除鱼塘尾水中的污染物,使排水达到排放或回用标准。
[0023]3.本技术具有同步去除悬浮物和初步脱氮除磷效果的调节沉淀池,调节沉淀池通过重力沉淀和绳型填料拦截的方式对尾水中的悬浮物进行沉淀处理,池内设置的生态浮床可以吸收、利用水体中可能残留的大量营养元素。
[0024]4.本技术设置的二级过滤坝可以有效的截留悬浮物和微藻。
[0025]5.本技术高密度安装SDF生态基填料的藻菌共生池可高效去除水中的污染
物,安装的帘式SDF生态基填料表面呈现凹凸或空桶结构,可以使藻、菌大量的在填料表面和内部快速繁殖生长的同时,有效避免藻、菌的掉落和流失,提高微生物浓度,从而快速降解或吸收水中的污染物物质,具有高效去除污染物的能力。
[0026]6.本技术基于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淡水鱼塘尾水处理及资源化系统,其特征是,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调节沉淀池、一级过滤坝、藻菌共生池、二级过滤坝和生态净化池;其中,所述一级过滤坝和二级过滤坝分别为中空结构,内部自下而上依次设置陶粒滤料层、火山岩滤料层和石英砂滤料层,所述一级过滤坝的进水口位于底部与所述调节沉淀池连通,出水口位于上部与所述藻菌共生池连通,所述二级过滤坝的进水口位于底部与所述藻菌共生池连通,出水口位于上部与所述生态净化池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淡水鱼塘尾水处理及资源化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陶粒滤料层使用粒径3

4cm陶粒,所述火山岩滤料层使用粒径2

3cm火山岩,所述石英砂滤料层使用0.5

1cm石英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淡水鱼塘尾水处理及资源化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调节沉淀池设有生态浮床,而所述生态浮床下安装绳型填料。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淡水鱼塘尾水处理及资源化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生态浮床占所述调节沉淀池面积的1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淡水鱼塘尾水处理及资源化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生态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绮璇钟彩英邱茂雨焦雅雯朱斌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自华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