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光伏面板支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79289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伏面板支撑系统,由若干支撑单元沿纵向连结构成,支撑单元包括两排沿纵向间隔立设于地面的支撑架,以及跨设于其间、用于搭载光伏面板的N组承载索,支撑单元还包括N组跨设于支撑架间的上托索,上托索与承载索间间隔装设有若干支撑框,上托索呈紧绷状态、经支撑框向承载索施加向上的力。通过设置具有向上回弹趋势的、呈紧绷状态的上托索,并利用支撑框将其与位于同组的承载索相连,当上托索因回弹产生向上的力时,便可通过支撑框将该力传递至承载索,等同于对承载索进行了向上的支撑,从而能够有效减小承载索的垂度、提升承载索的承载能力。提升承载索的承载能力。提升承载索的承载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面板支撑系统


[0001]本技术主要涉及光伏发电
,尤其涉及一种光伏面板支撑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太阳能是太阳内部或者表面的黑子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太阳能具有资源充足、长寿、分布广泛、安全、清洁和技术可靠等优点,由于太阳能可以转换成多种其他形式的能量,因此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太阳能获得电力,需通过太阳电池进行光电变换来实现。光伏面板是指利用半导体材料在光照条件下发生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器件,是诸多太阳能利用方式中最直接的一种,大多数材料为硅。有太阳光的地方就能发电,因此太阳能光伏发电适用于从大型发电站到小型便携式充电器等多种场合。然而尽管太阳能的储量非常大,但现今人类利用太阳能发制造的电能占全球能源总消耗的比例还相当小,大约只有0.16%。因此,积极发展低价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板材料,提高光电转换率,将有利于解决世界能源与环境危机,具有非常大的使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0003]为了减轻自重、降低成本并简化安装,现有的光伏面板支撑系统逐步以钢索支撑形式取代金属框架形式。由于钢索为柔性材质,在光伏面板和钢索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当跨度较大时,钢索易下沉弯曲,从而造成光伏面板贴近地面,并在风力作用下摆动。当光伏面板贴近地面时,将限制下方土地的利用,而当发生摆动时,可能因摆动频率差异造成光伏面板间的碰撞损坏。相应的,现有技术多采取缩短跨距的方法进行调节,但该办法又会因为增加立柱数量而极大地推升建造成本,并占用更多的土地资源。因此,如何在不增加立杆数量且不改变跨径的前提下提升钢索的承载能力、减小钢索因载重下沉弯曲的幅度,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载重能力优异的光伏面板支撑系统。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光伏面板支撑系统,由若干支撑单元沿纵向连结构成,所述支撑单元包括两排沿纵向间隔立设于地面的支撑架,以及跨设于其间、用于搭载光伏面板的N组承载索,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N组跨设于支撑架间的上托索,所述上托索与承载索间间隔装设有若干支撑框,所述上托索呈紧绷状态、经所述支撑框向承载索施加向上的力。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08]所述支撑架包括N根横向间隔立设于大地的支撑杆,位于同排的所述支撑杆顶端共同架设有一道刚性横梁。
[0009]相邻支撑架间的所述承载索沿纵向紧绷呈直线状或近似直线状,每组所述承载索有两道、端部均与横梁相连。
[0010]相邻支撑架间的所述承载索沿纵向紧绷呈直线状或近似直线状,每组所述承载索
有两道,其中一道端部与横梁相连、另一道端部与横梁朝上间隔设置的上支撑件相连。
[0011]所述上支撑件分别成型于对应支撑杆的同侧。
[0012]与端部横梁相连的所述承载索的外侧端朝外侧延伸并锚地。
[0013]相邻支撑架间的所述上托索沿纵向紧绷呈开口向上的弧线形,所述上托索端部与横梁相连。
[0014]所述支撑框与承载索的连接点高于所述支撑框与上托索的连接点。
[0015]所述支撑框呈多边形,其顶部边与承载索相连、其底部边或底部端点与上托索相连。
[0016]位于同排的所述支撑框通过杆件相连形成整体。
[0017]所述支撑系统还包括拉索,所述拉索的一端与端部横梁相连、另一端朝外侧锚地。
[0018]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N组跨设于相邻支撑架间、与横梁朝下间隔成型的下支撑件相连的下压索;所述下压索呈开口向下的弧线形,所述下压索与途经的支撑框相连并向其施加向下的力。
[0019]每根支撑杆两侧对称成型两用于牵拉下压索的下支撑件;每组下压索有两道,其端部与下支撑件的底端相连、中部与途经的支撑框的腰部相连。
[0020]所述下支撑件底端经横杆相连。
[0021]相邻支撑杆间成型有一用于牵拉下压索的下支撑件,相邻支撑框间成型有折线状连杆,每组下压索有一道,其端部与下支撑件的底端相连、中部与途经的连杆相连。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3]现有支撑系统仅依靠承载索承载光伏面板的重力并将其传递至支撑架,当支撑架间的跨度较大时,承载索将在自重和光伏面板的重力压迫下发生下垂。通过设置具有向上回弹趋势的、呈紧绷状态的上托索,并利用支撑框将其与位于同组的承载索相连,当上托索因回弹产生向上的力时,便可通过支撑框将该力传递至承载索,等同于对承载索进行了向上的支撑,从而能够有效减小承载索的垂度、提升承载索的承载能力。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第一实施例中光伏面板支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6]图3是第二实施例中光伏面板支撑系统的局部示意图;
[0027]图4是第三实施例中光伏面板支撑系统的局部示意图;
[0028]图5是第四实施例中光伏面板支撑系统的局部示意图;
[0029]图6是第五实施例中光伏面板支撑系统的局部示意图。
[0030]图中各标号表示:1、支撑架;11、支撑杆;12、横梁;13、上支撑件;14、下支撑件;15、横杆;2、承载索;3、上托索;4、支撑框;41、杆件;42、连杆;5、光伏面板;6、拉索;7、下压索。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2]实施例1
[0033]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光伏面板支撑系统,由若干支撑单元沿纵向连结构
成,支撑单元包括两排沿纵向间隔立设于地面的支撑架1,以及跨设于其间、用于搭载光伏面板5的N组承载索2,支撑单元还包括N组跨设于支撑架1间的上托索3,上托索3与承载索2间间隔装设有若干支撑框4,上托索3呈紧绷状态、经支撑框4向承载索2施加向上的力。现有支撑系统仅依靠承载索2承载光伏面板5的重力并将其传递至支撑架1,当支撑架1间的跨度较大时,承载索2将在自重和光伏面板5的重力压迫下发生下垂。通过设置具有向上回弹趋势的、呈紧绷状态的上托索3,并利用支撑框4将其与位于同组的承载索2相连,当上托索3因回弹产生向上的力时,便可通过支撑框4将该力传递至承载索2,等同于对承载索2进行了向上的支撑,从而能够有效减小承载索2的垂度、提升承载索2的承载能力。
[0034]本实施例中,支撑架1包括N根横向间隔立设于大地的支撑杆11,位于同排的支撑杆11顶端共同架设有一道刚性横梁12。横梁12与同排的支撑杆11依次交汇并形成固定连接、形成整体,极大地提高了支撑杆11的横向稳定性。不仅如此,通过设立横梁12,还为承载索2和上托索3的安装提供了基础。
[0035]优选地,横梁12采用工字钢、横梁12与支撑杆11焊接。
[0036]本实施例中,相邻支撑架1间的承载索2沿纵向紧绷呈直线状或近似直线状,每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面板支撑系统,由若干支撑单元沿纵向连结构成,所述支撑单元包括两排沿纵向间隔立设于地面的支撑架(1),以及跨设于其间、用于搭载光伏面板(5)的N组承载索(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N组跨设于支撑架(1)间的上托索(3),所述上托索(3)与承载索(2)间间隔装设有若干支撑框(4),所述上托索(3)呈紧绷状态、经所述支撑框(4)向承载索(2)施加向上的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面板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1)包括N根横向间隔立设于大地的支撑杆(11),位于同排的所述支撑杆(11)顶端共同架设有一道刚性横梁(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面板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支撑架(1)间的所述承载索(2)沿纵向紧绷呈直线状或近似直线状,每组所述承载索(2)有两道,端部均与横梁(12)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面板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支撑架(1)间的所述承载索(2)沿纵向紧绷呈直线状或近似直线状,每组所述承载索(2)有两道,其中一道端部与横梁(12)相连、另一道端部与横梁(12)朝上间隔设置的上支撑件(13)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面板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件(13)分别成型于对应支撑杆(11)的同侧。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面板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与端部横梁(12)相连的所述承载索(2)的外侧端朝外侧延伸并锚地。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面板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支撑架(1)间的所述上托索(3)沿纵向紧绷呈开口向上的弧线形,所述上托索(3)端部与横梁(12)相连。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面板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敬海泉曾世钦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