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悬架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8167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悬架总成及车辆,后悬架总成包括后转向节总成和设在后转向节总成上的后纵臂总成、前束杆总成、上摆臂总成和后下摆臂总成,后转向节总成具有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的安装水平线,前束杆总成、上摆臂总成和后下摆臂总成靠近安装水平线设置且交错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前束杆总成、上摆臂总成、后下摆臂总成近乎平行地相互且交错布置,各总成可以增加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减少后悬架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进而减小中间地板与后排地板高差。减小中间地板与后排地板高差。减小中间地板与后排地板高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悬架总成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后悬架
,尤其是涉及一种后悬架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对车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悬架作为底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车辆的操控稳定性、平顺性和舒适性,也对车辆人机布置具有较大的影响。对于七座SUV(Sport Utility Vehicle,运动型多用途汽车)或MPV(multi

Purpose Vehicles,多用途汽车)车型而言,为满足成员的乘坐空间与舒适性,车辆第三排空间布置通常要求中间地板与后排地板的高差比较小。现有技术中,大多数车型采用扭力梁式悬架来满足这个需求,但随着用户对于车辆操控稳定性和平顺性的要求的提高,扭力梁式半独立悬架难以满足用户对于操控稳定性和平顺性的需求。
[0003]虽然多连杆独立悬架的操控稳定性和平顺性上限更高,但由于多连杆式悬架的结构比较复杂,悬架占用下车身高度比较大,导致中间地板与后排地板之间高差较大,进而导致占用第三排乘员舱空间,影响后排乘客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后悬架总成,所述后悬架总成能解决四连杆后悬架在车辆的高度方向空间占用大的问题。
[0005]本技术还旨在提出一种车辆,以应用上述的后悬架总成。
[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后悬架总成,包括:后转向节总成和设在所述后转向节总成上的后纵臂总成、前束杆总成、上摆臂总成和后下摆臂总成,所述后转向节总成具有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的安装水平线,所述前束杆总成、所述上摆臂总成和所述后下摆臂总成靠近所述安装水平线设置且交错布置。
[000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后悬架总成,通过将前束杆总成、上摆臂总成、后下摆臂总成近乎平行地相互且交错布置,各总成可以增加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减少后悬架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进而减小中间地板与后排地板高差。
[000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总成还包括:后减振器总成,所述后减振器总成位于所述上摆臂总成和所述后下摆臂总成之间,所述后减振器总成连接所述后转向节总成。
[000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转向节总成包括主体部和位于所述主体部下方的连接部,所述后减振器总成与所述连接部相连。
[00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总成还包括:后弹簧总成,所述后弹簧总成设在所述后下摆臂总成和车身之间,所述后弹簧总成和所述后减振器总成间隔开设置。
[00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总成还包括:后副车架总成,所述前束杆总成、所述上摆臂总成和所述后下摆臂总成的靠近所述后副车架总成的一端连接所述后副车架总成。
[00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总成还包括:横向稳定杆总成,所述横向稳定杆总成设
在所述后副车架总成上;稳定杆连接杆总成,所述稳定杆连接杆总成的一端连接所述横向稳定杆总成,另一端连接所述后转向节总成。
[00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纵臂总成上设有避让孔或避让槽,所述前束杆总成设在所述避让孔或所述避让槽内。
[00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纵臂总成包括:后纵臂,所述后纵臂连接所述后转向节总成,所述避让孔或所述避让槽设在所述后纵臂上;后纵臂安装支架,所述纵臂安装支架通过衬套连接所述后纵臂,所述纵臂安装支架用于连接车身纵梁。
[00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纵臂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避让孔或所述避让槽沿车身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前束杆总成具有位于所述避让孔内的避让部分,所述避让部分在所述高度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避让孔或所述避让槽在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
[001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前文所述的后悬架总成。
[001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该后悬架总成可以增加乘员舱布置空间,为后排空间提供更大的高度,在保持悬架系统操纵稳定性、平顺性的同时,可以提高乘员的舒适性。
[0018]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9]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后悬架总成的侧视图;
[002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后悬架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后悬架总成的俯视图;
[002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后视图;
[0024]图5是本技术后减振器总成和后转向节总成的装配图。
[0025]附图标记:
[0026]1、后悬架总成;
[0027]10、后转向节总成;110、主体部;120、连接部;
[0028]20、后纵臂总成;20a、避让孔;210、后纵臂;220、后纵臂安装支架;
[0029]30、前束杆总成;30a、避让部分;
[0030]40、上摆臂总成;50、后下摆臂总成;
[0031]60、后减振器总成;70、后弹簧总成;80、后副车架总成;90、横向稳定杆总成;100、稳定杆连接杆总成;
[0032]200、车身纵梁;300、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
限制。
[00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5]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用于区别描述特征,无顺序之分,无轻重之分。
[00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8]下面参考图1

图5,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后悬架总成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转向节总成和设在所述后转向节总成上的后纵臂总成、前束杆总成、上摆臂总成和后下摆臂总成,所述后转向节总成具有沿车身长度方向设置的安装水平线,所述前束杆总成、所述上摆臂总成和所述后下摆臂总成靠近所述安装水平线设置且交错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减振器总成,所述后减振器总成位于所述上摆臂总成和所述后下摆臂总成之间,所述后减振器总成连接所述后转向节总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转向节总成包括主体部和位于所述主体部下方的连接部,所述后减振器总成与所述连接部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弹簧总成,所述后弹簧总成设在所述后下摆臂总成和车身之间,所述后弹簧总成和所述后减振器总成间隔开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副车架总成,所述前束杆总成、所述上摆臂总成和所述后下摆臂总成的靠近所述后副车架总成的一端连接所述后副车架总成。6.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岳洋沈超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