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用控制臂、悬架系统和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78128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01 14: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悬架用控制臂、悬架系统和车辆,包括臂体,衬套和球头销,所述衬套过盈配合于所述臂体的一端并形成第一硬点;所述球头销通过旋铆结构可转动地装配于所述臂体的另一端并形成第二硬点,所述球头销的轴向和硬点垂线的夹角α为锐角,其中,所述硬点垂线与所述第一硬点和所述第二硬点的连线垂直,且所述硬点垂线与所述衬套的轴向垂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悬架用控制臂能够提升悬架系统的运动学特性(K&C),改善了用车体验。改善了用车体验。改善了用车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悬架用控制臂、悬架系统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悬架
,具体地,涉及一种悬架用控制臂、一种应用该控制臂的悬架系统和一种应用该悬架系统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人均车辆保有率也逐年增高,自驾出行也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首选。悬架系统作为车辆的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起到缓冲路面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的作用,但是相关技术中,悬架系统的运动学特性(K&C)较差,降低了用车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悬架用控制臂,该悬架用控制臂能够提升悬架系统的运动学特性(K&C),改善了用车体验。
[000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应用上述悬架用控制臂的悬架系统。
[000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应用上述悬架用控制臂或悬架系统的车辆。
[0007]本技术实施例的悬架用控制臂包括:
[0008]臂体;
[0009]衬套,所述衬套过盈配合于所述臂体的一端并形成第一硬点;
[0010]球头销,所述球头销通过旋铆结构可转动地装配于所述臂体的另一端并形成第二硬点,所述球头销的轴向和硬点垂线的夹角α为锐角,其中,所述硬点垂线与所述第一硬点和所述第二硬点的连线垂直,且所述硬点垂线与所述衬套的轴向垂直。
[0011]本技术实施例的悬架用控制臂能够提升悬架系统的运动学特性(K&C),改善了用车体验。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臂体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一端与所述球头销相连,所述第一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段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段的另一端与所述衬套相连,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形状为T型。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段为弧形,且所述球头销的自由端位于所述臂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段向所述臂体的另一侧凸起;
[0014]和/或,所述第一段的横截面形状和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形状不同。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设有相对布置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邻近所述球头销设置;
[0016]所述第二段设有相对布置的第三夹持部和第四夹持部,所述第三夹持部和所述第四夹持部位于所述臂体的中部;
[0017]所述第二段设有相对布置的第五夹持部和第六夹持部,所述第五夹持部和所述第六夹持部邻近所述衬套设置。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段设有环形部,所述衬套过盈配合于所述环形部内,所述第二段设有相对布置的第七夹持部和第八夹持部,所述第五夹持部和所述第六夹持部位于所述环形部的一侧,所述第七夹持部和所述第八夹持部位于所述环形部的另一侧。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沿着第一方向相对布置,所述第三夹持部和所述第四夹持部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相对布置;
[0020]和/或,所述第五夹持部和所述第六夹持部沿着第二方向相对布置,所述第七夹持部和所述第八夹持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相对布置。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三夹持部、所述第四夹持部、所述第五夹持部、所述第六夹持部、所述第七夹持部、所述第八夹持部为凹槽或夹持面。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角α为20度至25度。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臂体的材质为铝合金。
[0024]本技术实施例的悬架系统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悬架用控制臂。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悬架系统包括前控制臂和后控制臂,所述前控制臂具有第一球头端,所述后控制臂具有第二球头端,所述第一球头端和所述第二球头端的间距小于设定阈值,所述悬架用控制臂形成所述前控制臂。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设定阈值不超过65毫米。
[0027]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悬架用控制臂,或,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悬架系统。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悬架用控制臂的立体示意图。
[0029]图2是图1中悬架用控制臂的左侧示意图。
[0030]图3是图1中悬架用控制臂的俯视示意图。
[0031]图4是图3中A

A处的剖视示意图。
[0032]图5是图3中B

B处的剖视示意图。
[0033]图6是图3中C

C处的剖视示意图。
[0034]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悬架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5]附图标记:
[0036]悬架用控制臂100;第一球头端101;
[0037]臂体1;第一段11;第一夹持部111;第二夹持部112;第二段12;第三夹持部121;第四夹持部122;第五夹持部123;第六夹持部124;第七夹持部125;第八夹持部126;环形部13;
[0038]衬套2;
[0039]球头销3;
[0040]第二硬点4;
[0041]第一硬点5;
[0042]硬点垂线6;
[0043]后控制臂200;第二球头端201。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45]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悬架用控制臂100包括臂体1,衬套2和球头销3。
[0046]如图1和图3所示,臂体1可以一体成型,例如,臂体1的材质可以为金属,臂体1可以通过铸造的方式加工成型。臂体1大体为杆状,且臂体1大体可以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0047]衬套2过盈配合于臂体1的一端并形成第一硬点5。如图1所示,衬套2可以压装在臂体1的右端,衬套2可以吊耳式衬套结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衬套2也可以兼容双面夹紧衬套结构或液压衬套结构等。衬套2的枢转轴线大体沿着前后方向,且衬套2和臂体1的装配处可视为第一硬点5。
[0048]球头销3通过旋铆结构可转动地装配于臂体1的另一端并形成第二硬点4,球头销3的轴向和硬点垂线6的夹角α为锐角,其中,硬点垂线6与第一硬点5和第二硬点4的连线垂直,且硬点垂线6与衬套2的轴向垂直。
[0049]例如,球头销3可以装配在臂体1的左端,且球头销3相对于臂体1可转动。球头销3和臂体1的装配处可视为第二硬点4。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硬点5和第二硬点4的连线方向大体可以为左右方向,衬套2的轴向大体可以为前后方向。过第二硬点4做一条直线,该直线与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均垂直,即该直线大体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且该直线即形成硬点垂线6。
[0050]球头销3的轴向大体沿着前下至后上的方向延伸,球头销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架用控制臂,其特征在于,包括:臂体;衬套,所述衬套过盈配合于所述臂体的一端并形成第一硬点;球头销,所述球头销通过旋铆结构可转动地装配于所述臂体的另一端并形成第二硬点,所述球头销的轴向和硬点垂线的夹角α为锐角,其中,所述硬点垂线与所述第一硬点和所述第二硬点的连线垂直,且所述硬点垂线与所述衬套的轴向垂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用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臂体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一端与所述球头销相连,所述第一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段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段的另一端与所述衬套相连,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形状为T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用控制臂,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段为弧形,且所述球头销的自由端位于所述臂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段向所述臂体的另一侧凸起;和/或,所述第一段的横截面形状和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形状不同。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用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设有相对布置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邻近所述球头销设置;所述第二段设有相对布置的第三夹持部和第四夹持部,所述第三夹持部和所述第四夹持部位于所述臂体的中部;所述第二段设有相对布置的第五夹持部和第六夹持部,所述第五夹持部和所述第六夹持部邻近所述衬套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架用控制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段设有环形部,所述衬套过盈配合于所述环形部内,所述第二段设有相对布置的第七夹持部和第八夹持部,所述第五夹持部和所述第六夹持部位于所述环形部的一侧,所述第七夹持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森
申请(专利权)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